从技术视角探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

2018-02-08 21:17高晓黎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装帧书籍

□文│高晓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书籍是积淀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要载体。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端,书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彻底摆脱蒙昧状态,向着文明社会快速转变。关于书籍的起源,我国先民作了众多富有想象力的记述,归结起来,书籍大体起源于简牍或者更早时期的结绳文化。同时,综合我国各地出土的早期书籍形式,古代书籍的最初制作材料大多来自于自然界,如甲骨、石头、陶片、青铜或者绳子等,它们尽管和现代我们熟知的纸质书籍在材质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书籍的启蒙形式都具备书籍基本的文化记录和交流作用,只是还无法装订。这些早期书籍形式在文字记录上有着较大的不便,随着笔墨的出现,这种状况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书籍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以缣帛、木片、竹片等为材质的帛书、简书得到长足发展,相应衍生出了装订艺术的初期形态。其后,随着在书籍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以纸册为载体的书籍得以形成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大发展。

一、从装帧技术看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进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书籍装帧艺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探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书籍装帧,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进后,逐渐成为书籍封面设计、插图创作、版式编排等因素的结合体,包含了构成书籍的必要物质材料和全部工艺活动的总和。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籍装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几乎全部体现在装帧技术上。每一本书的装帧既要起到保护、美化的作用,也要传递书籍的文化要素。书籍材质、纸张大小、色彩运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需要高超的书籍装帧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也是装帧艺术的传播载体,必须符合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使书籍从内到外散发出整体美感。书籍装帧技术是“形”,书籍装帧艺术是“神”,只有达成和谐的“形神”统一关系,才能构成一本真正的书。可以说,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书籍装帧文化的演进。剖析我国书籍装帧技术的变化,对于了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两大时期,即明清以前时期和明清时期,经历了从奠基到发展的具体阶段。

1.奠基:明清以前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形成

我国古代最早的装帧书籍可以追溯到简策书,据考形成于殷商晚期。随着书籍材质和书写材料的演变和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直至演进成最后的线装书。其间的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超越,反映了书籍装帧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书”专门指代书的本体,对书皮则有专门的称谓,通常被称为“书衣”。书衣也就是书的“衣服”,即书的外皮。在完成一部简策书后,即以尾为轴,将书卷成一卷,为了方便保存和取阅,再用“囊”或“帙”作为包装材料将书卷包覆装好,构成了书的外包材料:书皮。“囊”“帙”作为包装材料不仅在简策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其后的书籍装帧形式如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衍生出新的书籍装帧形式,即经折装书和梵夹装书。自此“囊”“帙”作为包装材料和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木板或者硬纸板作为装帧材料,与现代的精装书籍在装帧形式上非常相似。这种新的装帧设计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书籍的作用,也可以在木板或者硬纸板上进行一些创意装饰设计,比如在其上贴上签,标记书名等,与现代书籍广泛采用的封面封底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折装书的装帧设计进一步推动了两边厚板装饰的发展。在佛教经典书籍中,由于其书籍材质多选用素质瓷青纸,这种装帧风格更能凸显其朴素性和庄重性;在道教经典书籍中,由于其书籍材质多选用织金锦缎,这种装帧风格则能凸显其端庄性和华丽性。

2.发展:明清时期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演进

明代宗教典籍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推动了经折装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折装书非常强调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书套和书面的应用上体现了总体设计思想。书面颜色多采用大气端庄的橘黄色、金色、朱红色和靛蓝色,同时在面板装饰上也颇具匠心,创造性地使用了缂丝、织锦、髹漆等装饰技术,同时很好地融入了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蝴蝶装书作为另一种极具艺术美感的书籍装帧形式,其书衣用锦、绫、布或者硬纸作为装裱材料,涵盖了从封底脊部到书面的整个范围,从外形上看与其后的平装书籍或包背装书一脉相承。只是包背装书在书衣的选材上进一步优化,兼具实用性和艺术美感,采用软质书衣,这点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随着《四库全书》这部浩繁卷帙问世,古人在书籍装帧上更加追求匠心和工艺美,除了采用绫作为包背装的书衣,还对其经史子集“四库”书衣所用绫的颜色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分别采用绿色、红色、蓝色和灰色主色调。其后的线装书作为新的书籍装帧形式,继承了包背书的软质书衣形式并且可以在书衣或者书名页上题写签名,反映了书籍装帧向着素雅高洁艺术审美的发展。

总体而言,书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古代书籍的装帧呈现三大特点:书籍用纸的材质和颜色备受重视;书签的颜色、材料以及与底纸的颜色配伍备受重视;书名的签写备受重视。古代书籍已经初步形成了装帧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表现体系,追求书籍内容和书籍装帧的和谐统一,书法赏心悦目,书面用料合适,设计具有艺术美感。古人在书籍装帧风格上力求端庄高雅,忠实地展现文人墨客的雅意,反映了古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着力点。

二、西方文化对我国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影响

书籍是承载社会文化的载体,是表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背景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书籍的内容上,也反映在书籍的装帧艺术上。西方文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因此从书籍装帧设计中即可窥探西方文化的精华。比如,工业革命后,西方文化强调感官刺激,在书籍装帧上往往会用到浓烈的色彩对比和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西方油画往往被用到书籍封面设计上;西方文化强调写实,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往往将“真”看作追求美的前提,因此西方书籍在编排时往往会使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照片。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文化不断衍生出新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往往也影响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西方书籍装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我国书籍装帧艺术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在“中体西用”思想主导下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元素,迎来了一次重大革命。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促使我国图书的装帧形态和工艺发生重大转变,越来越有现代书籍装帧技术的韵味。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萌芽。

1.鸦片战争后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中西融合”趋势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进入,书籍的装订工艺和装帧形式开始中西合璧。国人开始大量采用西方的印刷技术,产出的书籍分为“洋装”的精装书和平装书,但是装帧设计还是大体沿袭了古籍的题签、线装的装帧形式。也有一些书籍装帧在设计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比如20世纪早期发行的《新小说》,其书名被题写在书面的左边,国画紫藤被印刷在书面的右上部,同时印刷颜色采用了深蓝浅蓝的套印形式,与现代书籍装帧已经有几分神似了。

2.新文化运动后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划时代演进

在新文化潮流的影响下,书籍装帧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推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第一人。他创造性地将书籍装帧涉及的各个主要环节如印刷装订、内容编排、字体选用、封面设计等统一起来,使其具备整体美和协调美。我国书籍装帧艺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与鲁迅同一时代的美术大师和画家,纷纷投身到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浪潮中,这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有庞薰琹、陈之佛、钱君匋、司徒乔、孙雪泥等,推动了书籍装帧在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上的大发展。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书籍装帧形式尽管出现了很多富有进步意义的变化,但总体上仍然摆脱不了守旧的桎梏。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革新变化更多地体现在封面的设计变化上,在大局观上始终有些缺失,也就是说,书籍装帧较少从总体设计的层面去创新。因此,可以将民国时期看作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端。

三、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理性反思和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出版作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其分支之一的书籍装帧艺术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从印刷工艺到纸张工艺再到装帧设计都反映了新中国的特色。而计算机技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大范围推广应用,推动了书籍装帧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1.理性反思: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弊端分析

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在创作手段上更加自由,在发展方向上更加广阔,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得不引起重视的设计弊病。

精装化停留在表面。在商业化影响下,一些图文类书籍为了追求销量,在印刷工艺和包装材质上力求奢华,书籍装帧统一精装化。尽管书籍的外在装帧形式能够满足客户或者读者的“审美”需求,但是与书籍的内容设定和文化主题却背道而驰。这种“一刀切”似的精装化看似高档,但实际上却影响了书籍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降低了书籍的文化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西方书籍装帧“写实”文化照抄照搬造成的。

装帧美化流于形式。部分书籍装帧设计人员不具备“吃透”书本内容的职业精神,在没有全面把握书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设计,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封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亮、鲜、新,过度迷信图文的搭配效果以至于任意堆砌图文,胡乱使用字体和颜色。这种书籍装帧尽管体现西方书籍装帧强调的视觉冲击,但却损害了书籍内容的文化存在感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装帧设计日趋美工化。当前,一些图书出版社聘用美工作为装帧设计者,他们几乎不参与图书的前期编辑和选题工作。实际上,图书装帧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只是完成封面设计的美化,必须贯彻“由表及里”的装帧设计思路,否则很多装帧设计不能系统性地反映图书的社会意义,最终降低了图书的审美价值。

装帧形式追求简单化。当前,部分专业性图书设计者在进行书籍装帧时,为了追求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在装帧设计上力求简单化,随意组合一些文字和色块,这种做法甚至成为此类书籍装帧设计的“范式”。这种追求“高效”的书籍装帧设计严重扭曲了不断进步的装帧设计思想,对专业性图书编辑事业的良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当前这些比较典型的书籍装帧设计弊端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当代图书编辑过度追求商业化思路,力求“又好又快”地实现商业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图书编辑缺乏吸收和传承我国优秀书籍装帧传统文化的信念和恒心,过度看重舶来技术,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这些也反映出一个更加严肃的现实,即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人员对于书籍装帧传统文化和价值的漠视以及在文化修养上的严重匮乏。

2.保持初心: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科学发展方向

书籍是一种商品,但文化传承的属性又使其与其他商品具有典型的不同。书籍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是其能够永葆芳华的关键,装帧设计和内容编排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必须达成高度的和谐统一。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我国古代社会,技术的进步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书籍的传承手段有刻、抄和写,这时的书籍已经在装帧形态和书籍内容上保持了很好的协调统一,具有文化一体的属性。

纸张发明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书籍得以较大范围的流传,其商品属性得到重视和开发。在这一进程中,书籍装帧在使用材料、结构设计、版式编辑、装订策划上力求高品质,从整体上实现书籍价值的最大化。书籍装帧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必须建构在对书籍内容的尊重和继承上,形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书籍装帧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理解书籍内容,力求装帧与内容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成为书籍文化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翻阅审视书籍装帧的各个要素如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插图、字体乃至印刷、材质、架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书籍蕴含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国的一些装帧古籍如《装潢志》等系统地阐明了古代书籍装帧思想和工艺,一致认为只有实现书籍装帧和承载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书籍才具备真正的完整性。

我们在吸收西方书籍装帧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形神”兼具的书籍装帧艺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书籍装帧要善于吸纳新思路、新观念、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书籍装帧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从“跟风”发展成长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总体而言,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既看重在形式上的功能完善,也强调其对书籍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扬。即使是在商业化的当代社会,这种设计理念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是必须深入吸收的文化养料,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人员应该学会“往回看”,深入理解并积极吸取这些装帧文化的精华。

四、结语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书籍装帧形式一直在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水平的影响下演进。尤其是在书籍制作材料和印刷技术变革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书籍装帧形式都迎来了比较深刻的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文化始终在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发展和演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影响是自然的、深层次的。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忠实地体现了古代文化思想。书籍装帧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站在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对于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无疑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好先进技术创新发展,将更多具有形式美和内涵美的书籍呈现给广大读者,推动书籍装帧的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装帧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王华清、冯莎书籍装帧设计作品赏析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