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到春秋时期已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行为和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时代性特征,且“声和、心和、人和、政和”这“四和”思想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还暗含着显著的区别。
《左转·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①其中,“五声”是指宫、商、角、徵、羽;“和”是指和谐;“八风”是指金、石、丝、竹、土、革等八类乐器;“节”是指节拍;“守有序”主要是指乐器演奏必须有一定的次序。换言之,就是将平和有序的音乐表现形式,作为成就和谐之乐的必要条件,而有序、有度的音乐才是真正被人们所接受与传承的音乐,也就是“声和”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表现。
1.“声和”的本质特征化表现
“声和”的本质特征化主要体现在:声音的和谐程度——创作悦乐而非噪乐。《左转·昭公二十年》记载着这样一番围绕着“和”与“同”之辨而展开的问答:“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其平心、成其政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②谈话内容是以“先王”的礼乐教化行为展开,谈到先王协和五声的目的其实是使人心归于平和,乐音的和谐能使音乐更加美妙悦耳,无不体现出“声和”的重要性。正如后人所言:唯有优美、悦耳、和谐、有序的音乐,才能对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有其显著的提高。
2.“声和”形式的规范化表现
“声和”这一思想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艺术形式是需要规范化的。在艺术领域中,多种表演形式要自发地形成规范的组织才能体现出来,这与当时郑卫之音的“烦手淫声”的表现形式是截然不同的。郑卫之音的形式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创乐,带有一定的倾向特征,以至于产生了一些噪乐,从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且阻碍了人格性情的陶冶。而“声和”注重的是突出音乐形式的美感、和谐这一特性,并非盲目地去追求音乐之乐而忽视音乐本身。
1.潜移默化地发挥音乐教育功能
在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中,官学与私学的并存与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不论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式的私学音乐教育局面,还是允许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都极大地惠及了民众,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接触到音乐教育,接触到和谐、有序的悦音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这也就潜移默化地发挥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运用音乐的美感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其教育形式要规矩,要因材施教,切忌误人子弟,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
2.避免音乐通才式教育的转型
“声和”这一思想使得当今社会具备了通才式和专业型的音乐教育,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其中,通才式的音乐教育淡化了礼乐教育的束缚,更加注重人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让人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专业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音乐表演者的专业技能,甚至对乐器的制作和改良都有着显著的推进作用,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这里需提醒一点,音乐教育者们要避免由通才式的教育向专业型的教育转型。
3.三类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辅助作用
在春秋时期,私学依靠的是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和自由竞争来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如果放到当下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更是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学和音乐思想的拓展。例如,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一代新人。因为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与扩展,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要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而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指导、家长教育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将“声和”的本质特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能使“心和”的思想盛行开来。
1.乐教思想的功能体现
“心和”这一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乐记》一文中,从相关记载看,当时社会上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文中对音乐与现实的关系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强调音乐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巨大感染力量,反对单纯地将音乐作为消遣物品;否认音乐的相对独立存在意义,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③换言之,“乐”是人的心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改变人心、教育人心这样一种乐教思想,暗含了劝诫、教育功能。
2.音乐美学的审美体验
在当时,道家学派十分重视音乐在精神上的高度是否符合美的规范,认为音乐的内涵美要高于形式的美,也就是内在体现出的精神美高于外在形式美,崇尚“物我同一,情景相即”④的审美观念。这也正是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不是单纯的音乐结构形式的表达,而是强调音乐审美体验。从《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可见,音乐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和”,它与天地一般和谐,同时又能调畅人们的心智与情志,验证了“血气平和”的养生原理,体现出“心和”的思想。
1.淡化音乐教育中的教化功能
“心和”给予当下教育最大的启示是:提倡人心向善,心态平和皆能创造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学生和家长急于求成、功利心太重,导致社会中出现了许多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等)的培训速成班,学习艺术特长仅仅是为了考级,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考级等于专业训练和正统教育,存在望子成龙、曲线升学、附庸风雅等心态,没有端正学习心态,没有尊重艺术规律。这些思想都过早地让孩子的心灵沾染上社会的“污垢”,亵渎了艺术的同时也破坏了音乐教育的纯洁。
记得周广仁老师说过:“音乐教育应是细水长流、浸润式的,不是短期突击,应付考级,拿大奖。应该创造一种欢愉的氛围,让孩子最终能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而不应强制式地让孩子接受音乐。”毕竟音乐是一种旋律和语言,是一种心境的体现,它的魅力是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是浇注心灵的良药。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增加“美育”等教学内容
美育既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逐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内化品质。国家提倡一律杜绝低俗乏味、消极浮躁的音乐进课堂,并且在音乐教材中加入了许多“美育”的相关内容。
当下的音乐教材选用的多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戏剧、戏曲、歌剧、交响乐等作品都紧紧把握“新课标”确立的总目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如欣赏歌曲《黄河怨》时,鉴赏者若能根据乐曲本身的凄婉情绪而身临其境,就能深刻体会作品背后的心酸与仇恨,继而达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之目的。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课堂
春秋时期的音乐教学思想至今也在被我们研究和运用于现代教学中,如孔子在乐教思想中提出的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学思并重、教学相长、审美性和情感性相结合等原则,仍存在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一方面,师资队伍要逐渐充实;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即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提高个人的审美修养,从而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受到美的熏陶。譬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排除内心中的种种杂念,获得心灵的净化。因为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学生无法三心二意,否则将无法体验其中的感情。通过音乐音响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放松,调整学习心态,以健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因此,只有“心和”音乐教育思想不断传递,才能加快“人和”这一思想的发展进程。
1.内化“和谐”思想
古代历史上“和谐”思想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古代先贤将“和谐”思想内化于心,应用于社会和政治中,以求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章节中,作者指出“中声”可使人心“平和”,而“淫声”则“舀堙于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心理、与个体养生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古人认为音乐是人们修养身心的最佳伙伴,是人情感中不可缺少的那份快乐,比如儒家强调音乐与人生的联系,便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
2.借鉴“礼乐”制度
先秦时期的儒家认为,人们通过礼乐可以自觉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人的修身到社会的和谐,再到政治的昌明,贯穿着“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的理念。音乐不能过分地强调其实用功利性,这样往往束缚艺术审美的发展,它应该是情与理的统一,以超脱一切的力量而存在。所谓“艺成而下”,也就是说音乐要有艺术性,要引人喜爱,它需要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来感动人。
1.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春秋时期的音乐思想总是强调音乐与人生的联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无论是师生之间、上下级领导之间,还是在社会、家庭中,都要求“人和”。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环境,因此聆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紧张问题,易使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及正确的人生观,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注重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之一,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实现,“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价值就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人和”思想。在音乐教育中,无疑要注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有师生和谐相处,才能使得教学相长,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融合。
3.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平和的音乐也逐渐备受关注,它们源于自然、合于中道、沉静安详、内涵深厚等特点都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也代表着中国的主流文化精神。瑜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的产生和发展,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如古琴曲《高山流水》,钢琴曲《月光》《幻想曲》,艺术歌曲《小夜曲》等抒情、静谧的音乐都能使人气血通畅、心情愉悦,给人安详、宁静的感觉。因此,有了高雅音乐教育的存在,人们再不会感觉生活枯燥无味,而是能和雅情智,获得个体意识上的最高开悟,换言之就是“以静养生”,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
总之,音乐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心理又与人政事物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样一来音乐便成了安定国家的纽带,则“四和”中的“人和”与“政和”之间的关联度就凸显得更加紧密,“心平德和”的思想就随之演变为“政和”的音乐教育思想。
1.“心平德和”思想的提出
在儒家的礼乐思想中,“以乐调冶心性,以礼规范行为,使人能够自觉自愿地遵从社会伦理规范,行处有礼,心平德和,社会稳定,天下安宁。”⑤由于春秋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音乐教育从西周盛行的官学向私学发展,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当时的思想家谈论音乐教育时都以治国为出发点,着眼于如何为邦治国。其中,“心平德和”被认为能使得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2.“乐与政通”思想的显著
《乐记》中提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乐之道与政通矣。”⑥可见,《乐记》中明确论述了音乐和政治的关系,认为音乐必然为政治服务,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所谓“乐与政通”的说法也就来源于此。
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太平时代产生的音乐若是充满平和安乐,政治上则也会是和美的;祸乱时代产生的音乐必定是充满着怨恨,其政治也是倒行逆施,民生困苦不堪。因此,“政和”这一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指出:音乐要“取和而去同”才能更加悦耳,其音乐道德教化作用也会更加显著,从而进一步突出音乐的谐和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发展。在当下的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借鉴春秋时期“政和”的音乐教育思想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身心的震撼。譬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度选择《思乡曲》《送别》《游子吟》等贴近生活的音乐曲目,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并鼓励学生要“惜当下,勤努力”,时常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来感恩父母、老师,回报我们的社会和国家。
因此,“政和”的教育思想对当下音乐教育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只有师与生、生与生和睦相处,协同并进,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音乐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遵从教育教学规范,行处有礼,心平德和。
春秋时期“四和”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无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绝不能忽视古代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同时,教师是教育思想最直接的传授者和启迪者,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史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借鉴历史的经验,客观地审视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并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进而解决,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全新的贡献。就此,笔者撰写本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注 释
① 蔡忠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 同注①,第42页。
③ 同注①,第270页。
④ 陈玉丹《中国音乐养生研究》,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⑤ 靳婕《中国音乐》,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⑥ 同注①,第272—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