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佑,张文国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世界很多国家都把语言推广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当中,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中国在加入WTO后,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步伐,如《汉语桥工程》、孔子学院的创办,特别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汉语国际推广被正式确认并开始全面实施。近年来,国外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汉语热”的出现,既为我们融入世界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挑战。
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通过汉语这一工具将我们悠久灿烂的东方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针对几个焦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政府“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主导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今,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积极参与、在国际事务上主动担当,而且在文化问题上也更加积极与开放。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并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当然,这种文化传播有可能被误读为“文化侵略”,并很可能走向问题的反面,最终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种不利因素。[1](P79~82)因此,必须指出,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文化,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核心精神,让其他民族接受并认可我们的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融入到世界大家庭当中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实现。因此,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可以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贡献。而从“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高度反观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也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和科学,这样既能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有效的手段实现语言-文化传播的潜在价值,又能理直气壮地回应可能的诋毁或者疑虑。现阶段,在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关系问题上,起码应处理好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即使这样的文化,也不是全部是“精华”,其中也掺杂有“糟粕”。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工作中,要将中华文化之中的“精华”尽可能地传播出去,让世界人民都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对于“糟粕”的部分,我们要自觉地加以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去弥补我们文化当中的缺陷。第二,“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世界各个民族都曾经创造过本民族辉煌的文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点。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属于共性的文化因素一般容易被接受,而属于个性的文化因素则较难接受。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介绍文化共性的同时,也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将我们文化的个性部分介绍出去。需要指出的是,只介绍文化中的共性成分,容易被人解读为缺乏特色,只介绍个性则会被误解为文化怪异,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要杜绝的。第三,“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固然应该介绍给世界,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当代的中国,在今天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众所周知,介绍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世界关注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当然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是什么样,现代的中国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这也许是世界最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方面。第四,“局部”与“整体”的问题。中华文化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5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上下绵延几千年,地跨数千公里,博大精深。因此在对外文化的传播方面,如何选择最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文化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很多学者建议,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多种文化点、文化现象作为介绍对象,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也许可以避免一些偏颇,从而减少可能出现的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第五,“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的。但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看待文化的问题上会多多少少带上自己主观的印记。因此如何运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华文化,并能在合理取舍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优秀的部分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运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认识合理地将客观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第六,“内容”与“手段”的问题。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除了选择好文化内容以外,还应该辅以最有效的手段。从各种纸质文本的介绍,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传授。现代科技手段给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这必将促进该项事业的大发展。
近些年来,不少人认同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们的“软实力”。这种意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合拍的,但随之而来也会招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文化侵略”等指责。那么,在汉语国际教育这项事业当中,究竟将“文化传播”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呢?陆俭明(2014)指出,“原先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好,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也好,就学科性质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文化、艺术和其他某些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学科,其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学好、掌握好汉语汉字 ’。”[2](P12)我们同意陆先生的观点,同时认为汉语言文字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其主要可细化为汉语语音教学、汉字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语语法教学等几个语言要素教学。
第一,汉语语音教学。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究竟怎么教,这里面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认真去加以研究,但有一点是值得提倡的,那就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母语实际、通过对比寻找更加便捷的教学方法。金立鑫(2006)对“声调”“声韵母”的教学作了研究,他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必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所谓的标准音的纠正训练上。各国人说汉语带有各国语音的特点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犹如各方言区所说的普通话带有各地特点一样。是要全世界少数外国人会说标准汉语呢,还是要全世界多数外国人会说不那么标准的汉语呢?哪一种策略更符合我们推广汉语的宗旨?我们宁愿汉语在全世界有多种方言(如印度英语和美国英语),甚至宁愿有以汉语为主要成分的克里奥尔语,而不愿意大部分人害怕汉语。”[3](P101~102)金先生的这段话很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较为实用且灵活的教学策略,摒弃以前的教条做法。第二,汉字教学。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历来被认为是一大难点。我们不要说外国学生学写汉字难,即便是中国学生,我们花费在汉字书写上的时间也是相当惊人的。这也就是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倡导“拼音化”的原因。那么,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究竟应该怎么做?这里提出一些思路,一是要淡化汉字书写课。因为现代人很多时候用的都是键盘输入,因此我们也要以“汉字识别”“汉字输入”为教学重点,而将“书写课”放在次要位置上。二是要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举一反三,提高汉字的教学效率。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富含很多有用信息,巧妙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提高教学汉字的效率。第三,汉语词汇教学。汉语词汇数量庞大,但其中不乏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研究。比如汉语词汇中哪些是基本词汇、哪些是一般词汇先得弄清,其次,汉语词汇中哪些是常用词汇、哪些是次常用或不常用词汇也要弄清……只有对汉语词汇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并制定出相应的词汇教学等级大纲,我们的词汇教学才会事半功倍。第四,汉语语法教学。一直以来,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中心,很多问题都与语法问题相关,相关的研究也相对深入些。但即使这样我们的语法研究和教学仍远远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这里面需要解决的几个大问题就是:汉语语法究竟应置于何种地位,汉语语法需要教哪些内容,汉语语法该怎么样教……关于汉语语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我们仍然坚持语法教学的核心地位,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提倡教学内容要体现针对性、教学方法要适当灵活,总之不应制定统一的本本,要因地制宜,努力提高语法教学的实效性。
在整个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当中,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科建设的成与败直接关乎该项事业的得失。关于学科建设,我们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问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在师资方面严重匮乏,但匮乏并不等于没有教师,而是缺乏真正能担当起对外汉语教学重任的教师。这里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缺乏教师;另一方面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就在于不是我们缺乏教师,而是缺乏真正能用的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符合我们的要求呢?大致说,一是要具备坚实的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具备独立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能力;三是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并熟悉各类教学法。要想达到如上目标,除了学校正规教育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不仅要加强对本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训,还要加强对所在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只有两方面的教师素质都提高了,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才会上一个新台阶。第二,课程设置。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照搬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课程设置较为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总体来看,课程设置应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强化课程的应用性、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因此,每个培养单位在基本参照国家标准的同时,要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课程设置模式,努力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第三,教材建设。李晓琪(2007)归纳出教材编写的五个方面,即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教材编写的原则探讨,教材编写的国别差异,教材评估以及教材的外在形式。[4](P11)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材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类似像《汉语教科书》这样的好教材的确凝聚了研究者的很多智慧和精力。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更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问世,这的确是摆在我们众多汉语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当前,我们应该按照李晓琪(2007)所提的五个方面去着手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因为教材编写的成与败直接关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成败。
当前,我们的工作已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在国际上“推广汉语”,工作的重心和思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推广汉语”成为一种国家行为。既然汉语国际教育已成为一种国家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且还应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去规范和引导该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在制定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投入,这项工作在国家事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世界各国会说汉语的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和比例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安全系数、形象系数、外交系数、亲和系数都要大大高于目前。语言和文化对人的世界观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二,推广汉语的广告和营销工作,民间操作的效果大于国家操作的效果。世界汉语大会如果由民间学会来组织举办要比政府部门组办的实际效果好得多。因此要多鼓励民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这远比政府间的交流效果要好得多。第三,国家要积极向世界介绍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要想成为世界上优秀和强势的语言,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必须是先进和充满活力的。汉语有一天成为世界强势语言,也关键要靠自身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第四,我们不应该大张旗鼓地在国际上宣传推广汉语,这种工作只能低调进行。道理很简单,过分的地域文化宣传和某一语言的推广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接受国有意无意的抵制,更不用说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很多国家尚有较大差异。如果过分地张扬推广汉语,效果极可能相反,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障碍。近些年,很多人针对中国政府的汉语国际推广政策提出不少质疑,诸如“文化侵略”等。因此,我们要低调做事、尽可能少喊口号,真正耐心而细致地把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做好。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都能坚守这个原则,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日子将指日可待。
[1]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4).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4]李晓琪.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教材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