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洁 宋炜熙 曾 光 田 莎 罗银河 黄立中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医德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工作实践中应该遵守的,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个体体现[1],医德教育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医生价值观、社会观以及行医过程中人际交往技巧的广泛而重要的学科[2]。医学院作为培养未来医务人员的摇篮,除了培养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外,对于医务人员医德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有效实施医德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医德作为行医过程中的核心指导原则,是有效调节医疗行为各方利益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疗效和医患关系,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和进步[3],受到患者、法律、舆论等多方面的监督和制约,医德水平进步才能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与社会的稳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医,仁术也”,医者仁心,医生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来救死扶伤,医德的范畴广泛,如济世救人,淡泊名利,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等。晋朝杨泉《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清朝怀远的《医彻·品行》中言:“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均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唐代医家孙思邈的著作《千金要方》,其名意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若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人类掌握的一切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他指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医术,还要具有热心、谦虚、冷静、利他等优秀品质[4]。
医学院校开设医德教育相关课程是很重要的,如卫生法、自然辩证法、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提高人文素质,初步掌握与患者、同事的沟通技巧,更好地进入以后的社会角色。但是我们目前医学院的教学安排中,医德相关课程少,且一般在大一开设,大部分课程都是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教师大多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部分由掌握一部分医学人文知识的医学专业教师担任,通晓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医文兼通的高素质人才稀缺,制约了包括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内的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5]。而且我们医学院的医德课程教学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视频、案例讨论等,但生动性、实践性不够,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医德相关课程的重视不够,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方式还需要改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学院要重视医德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使得医德教育贯穿五年医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3.1 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教学 增加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开设卫生法、自然辩证法、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医患关系等,小部分设置为必修课,大部分设置为选修课,课程设置时间以大一为主,但贯穿于五年医学教育的始终。考核方式多样化,除了笔试外,还可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研讨会、情景剧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对医德问题的理解程度。
在医德教育的教学方式上,除了讲授外,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是课堂实践,通过案例分析,通过让学生表演、参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形式多样化,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答案可以人性化,非教条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医术、医德、法律、人情等方面综合评估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社区医疗实践、见习、实习医疗实践,通过面对真实的病人,真实的案例,在临床医生的带教下,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引入医德教育,医德教育体现在培训课程中,更突出尊重生命、认真负责、廉洁自律、团队精神等品德,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既要掌握基本的诊疗技能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养成良好的医德素养;在临床工作中不能仅仅只是关心治疗疾病的本身,更要多关注患者的疾苦;既要重视患者的生理疾病,更应关注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6],医德与医术都要达到合格水平。
3.2 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引入和培养多学科交叉、具备综合知识背景的教师和带教医务人员,提高专业教师、医德教育教师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引导相关教师加强医德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医德教育不仅仅是相关课程老师的任务,思想政治课、医学史等课程的老师在对学生教学时,也要把医德教育引入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思想政治课中,从入学教育、课堂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济世救人、淡泊名利、谨慎认真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7]。“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古至今,我们的名医灿如星辰,这些名医都是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闻名于世,以名医的医案为例,给学生以医德的示范,丰富了教学内容,给了学生初步的启迪。
专业课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比较长的,学生也比较信服,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比较专注。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解临床思路时,要有意识渗透和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见习、实习、规培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规范的医疗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学生独立处理病人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在医疗行为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医德的来源,这些优秀品德是为人为医的根本。
总之,在医学院进行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医疗人才,我们要从多个环节强化、合理化医德教育,丰富其实施途径[8],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规范的医疗技能,才能让让学生以后担当起医学重任,成为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1]王晨.关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5(4):42.
[2]郑志博.国外医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和模式分析[J].中国市场,2014(29):92-93.
[3]尚爻.结合德育教育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37-1540.
[4]张大川,边育红.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德培养[J].高等学刊,2017(3):166-169.
[5]孙莹炜,胡正娟.关于中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访谈研究结果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4):453-456.
[6]汪正芳,张声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1):79-81.
[7]张秋生,吕庆建.医学生思想诊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作用分析[J].医学教育与实践,2017,25(4):216-218.
[8]孔秀娟.尊重医德心理规律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