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琪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领域要求医学毕业生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1]。2007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要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掌握科学的方法”。2010年5月2日,一批大学校长汇聚在南京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一位外国校长指出:大学教育,不可缺失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在工作中逐渐发现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明显不足,所以在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更加注意结合临床实际来培养医学生的此项思维能力和习惯。
早期进行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格拉泽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由态度、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包括质询态度;有效推理、抽象、概括的知识;引用以上态度和知识的技能”[2]。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定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哲学学会运用Delphi方法得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景的考虑”。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包括理解、分析、评估、质疑等综合判断,是逻辑能力的综合体现。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逻辑的、顺理成章的、温和而富有建设性的;是一种有扬有弃的辩证思维形态。其主要特征是批判和继承,否定和肯定互相包含和统一;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思维。批判不是简单的、粗暴的否定,更不是“怀疑一切”或否定主义,不是大概念和大帽子堆砌出来的、极端的、激烈的、居高临下的。
2.1 学习经历 研究表明,学历越高,批判性思维倾向越高[3]。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调研结果发现,大二时医科、文科学生优于理科、工科学生,研二时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科、理科、文科、医科[4]。所学的专业、学历的高低、学习时间的长短、阅读量的多少对其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2.2 教学方法 应用案例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借助多种现代教具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5]。
2.3 环境 学校、教育、专业、文化对批判性思维有影响。也有学者的研究并不认同文化对批判性思维形成有影响。以香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成长在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家庭中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较高,子女的批判性思维与父亲的批判性思维呈正相关,认为与不同社会阶层享有的资源差异有关。
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盛行,教学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从小就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比较滞后。据统计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均显著低于西方学生,主要是我国没有经历过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对权威的服从,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禁锢,尤其是在中医院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承袭强调较多,创新意识不足。
遗憾的是,目前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等学校教师本身缺乏批判精神,大学教师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的缺乏容易导致周围的大学生也产生了顺从心理,只为求知识,而不求智慧,有唯书、唯上、唯权威。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师和权威的观点,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是去培养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现在资讯发达,信息、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生在大学里不仅是占有获得智慧——知识的必要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包括批判精神在内的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的熏陶。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弱化势必影响学生获得此种精神的能力[6]。
对某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1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发现4.44%学生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七个特质中仅“认知成熟度”表现为正性倾向;“自信心”表现为负性倾向,而“分析能力”和“求知欲”处于负性倾向临界状态。男女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总体评价上存在差异。得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表现弱的结论。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学科的局限性、风险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其他学科学生要求高。
中医耳鼻喉科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在四年级或五年级开设,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很少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善于进行创新性思维。在学习中发现不了问题,不知道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应该怎样思考,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解答的方法。
3.1 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素质 首先要求教育者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教师中应首先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自觉了解批判性思维内涵,广泛涉猎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其次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例如:积极的批判意识、较强的思维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等,熟悉如何将批判性思维活动及内容融入到课堂中,避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以求同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惯,不压抑学生主体思维的能动性,从而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
3.2 提倡批判的教学态度 采取学生积极合作教学方式 惟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提倡批判的教学态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能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树立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照搬经验、不盲目等学习的基本原则,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氛围。比如,一个患儿在权威专家那里得到先天性耳聋的诊断,一般就会认为这个诊断肯定是正确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迷信权威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先学会提出问题,这个诊断正确否?然后启发学生从患者具体的病情出发,作出自己的有根据的判断,还需要做什么检查,如何做等。这就是提出问题后,还要想到会有多种可能的答案。当然并不一定非要推翻权威专家的诊断,你的思维方式才有意义。也不能为标新立异,为了批判而批判,不是因为他们是权威就要批判,而是为了用自己的经验和事实去重新审视他们的观点是否有逻辑,是否有道理,去发现真理这才是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学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在学术上强调人人平等,特别是师生之间在学术研究上的平等关系。没有批判的精神,就没有了对权威的怀疑,只剩下盲从和迷信,惟有坚持批判的精神,才会敢于质疑、勇于反驳,才会有所突破。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独特、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广博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教师们不再是永不会犯错、不应该被质疑的权威,学生真正从对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采取学生积极合作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作为基本因素,将课程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或采取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培养其建立设问、反思、多角度思考等学习的基本策略,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而不是单纯获取知识,最后讨论的结果可能不一定有标准答案。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
3.3 渗透反映批判思维的教学内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历史也是一个体现出批判思维的历史,虽然将医学家们经验总结汇编而成的《内经》奠定了学术的发展基础。以后在中医学传统传承方式下形成的不同医学流派,虽然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因医家的不同见解、学派间的不同观点、学派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不同看法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批判精神。讲述这些知识,让学生感知到批判意识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有破有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担负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责,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有一技之长,更主要是把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责任感、敢于批判的大写的人。
有了批判性思维,有了探究心,有了求真、自主、专注、大胆、有意识地探寻的精神,有了勤学好问、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习惯,才能打开新方向、新面貌的探照灯,也是创新精神的必备素质,有助于孕育灵感、提出和检验新假说,能有效地提高创新的概率和质量。推广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是培育理性社会,提高创新能力。这将对民族和国家走向文明、繁荣和强大的目标做出重大的贡献。批判性思维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荣誉。
[1]关彩霞,古启梅.中医院校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52-354.
[2]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符丽燕.衡阳市三级医院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4]金璐.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5]阴山燕,曹秋爽,土雪艳,等.PBL教学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2.
[6]于小艳.大学批判精神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0(5):17-19.
[7]陆耀红,刘嘉祯,王道珍,等.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