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同理心”的运用
——以《井冈山报》新闻报道为例

2018-02-08 14:45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流言同理井冈山

(井冈山报社,江西 吉安 343000)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记者面对同一个采访主题,采访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如何顺利地进行采访,挖掘采访事件或采访对象的深层次内容,是新闻记者时常思考的问题。也许,新闻人可以在“同理心”一词中找到答案。“同理心”,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即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有温度——与采访对象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提出贴切的问题

新闻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闻采访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语言、心灵沟通交流的艺术。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变的是采访对象,不变的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以真实情感感知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实现从“同流”到“交流”再到“交心”的转变。

要想采访对象想说话,说真话,新闻记者要做的第一点首先是认同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感同身受是连接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桥梁,深入理解对方的遭遇,对他们的痛苦和处境报以同理心。理解他们的思维、感受和想法,新闻记者将得到不一样的采访效果。

江西《井冈山报》曾刊登《身居陋室扶困济贫二十载》一文,讲述一位80岁高龄老人坚持捐赠20年,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故事。当老人讲述身处困境之人的艰难处境之时,泪水直流。对于一个80岁老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新闻记者在年龄和阅历上自然很难理解。但在采访时,笔者对采访对象的讲述进行了一番认同,平复采访者的心情,再根据当事人的环境、阅历、思维等提出贴近人物特性的采访问题。随后,笔者又与采访对象相处了一天,详细了解了老人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家庭状况等等,运用“同理心”,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性格。

文章刊发后,引来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部分社会爱心人士被80岁老人的所做所为感动,纷纷找到当事人捐助衣物、财物等。“笔写真人”是最难的。若记者换一种视角看待问题,以真心换真心,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自己代入情境之中,用“同理心”去感受人物的思维方式,不失为新闻记者采访社会人物的可取手法。

救助性报道是新闻采访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在此类报道中,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是新闻记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新闻人在面临不幸的人和事时,时常要面对新闻理念和新闻良知的抉择,是一层层剥开当事人的伤口,还是保护不幸的人。新闻人往往会陷入新闻客观性的追求和伦理责难的徘徊中。

2013年4月4日,笔者获悉江西吉州区13岁男孩曾盼(化名)的父母在一个月内相继离世,只剩下已经远嫁的姐姐。随即,笔者跟随爱心组织一道前往学校采访曾盼。一路上,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我就是那个需要救助的小孩,一层层伤口被曝光在公众面前,我会作何感想?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作为13岁的曾盼,他没有生活来源,唯有剥开一层层的伤口,才能通过社会的力量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资源。如何在顾及未成年人的隐私和自尊,又能达到满意的社会效果?笔者在写新闻报道时,特将新闻人物的名字演变成化名,而报之以一种“同理心”,将当事人的处境和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

有广度——与受众进行角色互换,拉伸新闻事件的纵深感

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关注的是服务受众,为受众提供可利用的信息。在采写活动中,新闻记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为受众提供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或者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由于文化背景、生存状态、信息闭塞等原因,在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求助、向谁求助。媒体应该借助相关报道宣传救助政策和国家政策,让弱势群体掌握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自立观念。媒体不是解决问题的机构,但却是真实信息的“大喇叭”。

2014年7月,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枫墅自然村的王荣凡因自家的30余亩稻田绝收而向笔者求助。经调查得知,受灾的不仅仅是王荣凡,还有村里20余户农民,受灾面积达300余亩。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深知农田对于一家人的意义。但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考虑,他们更关注的是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笔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与相关部门沟通,找到可供农民解决问题的方案见诸报端。受众关注事实的本身,更关注事情如何解决,以便引起受众对同类问题引起重视和预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议报道有增无减。对一般性会议而言,往往是主办方定出一个主题、发表一通演说,记者要从会议中找出有价值的独家新闻,就必须站在受众角度考虑,跳出会议写新闻,找出报道的“新闻点”,挖掘出“新闻富矿”。

2017年9月13日,笔者受邀参加遂川举行纪念陈正人诞辰110周年活动,开国元勋后代及陈正人亲属齐聚一堂,追忆他革命战斗的一生。作为一名读者而言,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后人对革命先辈的记忆。如何从开国元勋后代中挖掘出受众关注的新闻点,这才是这次活动的关键所在。带着受众的视角,笔者采访了多位陈正人亲属,让他们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写下了《听他们讲父亲过去的故事》一文。

思受众之所思,想受众之所想,感受众之所感,这就是新闻“同理心”的运用思维。

有深度——与决策者进行思维互换,真实反映方针政策的实施效果

《井冈山报》是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委机关报,担任着党的“喉舌”的角色。新闻记者与决策者进行角色互换,报以“同理心”,是使命,也是责任。这要求新闻记者提高眼界,培养新闻信息发现力。借用动画片《狮子王》中那句话:“超越你所看到的”。

首先,新闻记者要有国家战略意识,对高层政策能融会贯通的理解。有人说,新闻记者应该“走两头”:一头是围绕中央精神找主题,另一头是深入一线搞调研,提高新闻分析力,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将党的大政方针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体现出来,将重大主题宣传与新闻分析结合起来。

其次,新闻记者要在全局与局部交叉点上提升,作出全局性的东西,研究宏观、中观、微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宏观着眼、中观切入、微观落脚上提升深度。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率先脱贫。这是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起点,实现率先脱贫“摘帽”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向长眠在井冈山红土地上4.8万余名革命烈士奉上的最好告慰,是向老区群众兑现的庄严承诺,更是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的一份老区发展新答卷。

《井冈山报》进行了一系列重点报道。围绕中央精神找主题,深入一线搞调研,着重分析井冈山脱贫的举措,一是为胜利欢欣鼓舞,二是为其它县市的脱贫工作提供新思路、新经验。

另外,流言特别是突发事件中的流言,显示出越来越惊人的影响力。对流言进行有效控制,已经是新闻媒体在研究突发事件报道规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原则和方法时,无法回避的紧急课题。如果虚假流言被精心包装过,更是比真相跑得快得多,常常压倒真相,加剧社会大众的恐慌,妨碍事情的正常化解决。作为新闻记者,积极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准确揭露流言,正确引导舆论,是应承担之责任。

2013年8月9日,《井冈山报》上《网友胡乱发贴警方立即辟谣》一文,就是对大众疑惑的问题紧急辟谣。近期,有网友通过微博和论坛发贴称:吉水县有多名男孩失踪,今年已是第4次听闻2岁男孩被抱走的消息。此贴经不明真相的群众转载和传播后,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新闻记者与吉水警方联系,确定为虚假信息,紧急辟谣:除了7月12日该县黄桥镇塘村委会中半村小组有1名两岁男童失踪外,今年没有接到其他小孩失踪的报警。

流言源自人民群众对关心之事不知情而盲信盲从。如果新闻记者报之以“同理心”,行该履行的职责,写通达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心声之报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就可以把流言扼杀于萌芽之时。

猜你喜欢
流言同理井冈山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流言
井冈山抒怀
滑落还是攀爬
北大保送试题与代数基本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