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催生好新闻
——以西双版纳报社获中国新闻奖谈边疆地市报记者创精品

2018-02-08 09:00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四心边民新闻奖

(西双版纳报社,云南 景洪 666100)

边疆地市报记者平时接触重大新闻事件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机会,也往往因为有大报大台的及时跟进,在一个新闻大战中很难出彩。但并不是说地市报记者就少有作为,难出精品。事实上,边疆地市报记者只要有“心”,充分挖掘本土新闻的潜在价值,同样可以创作出叫响全国全省的新闻精品力作。

近年来,西双版纳报社不断打造新闻精品力作,成果丰硕,成为云南地市报的一匹“黑马”。仅2007年至2017年间,就有上百余篇次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云南新闻奖、云南报业新闻奖。其中,《全球首次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约》荣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实现了本报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作为基层记者,从对写获奖新闻懵懂无知到找到感觉和“诀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收获的过程。

好奇心,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首先,要保持一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只有对新闻职业的热爱才会有动力和行动。

基层新闻记者四季出行,昼夜笔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采写劳作,热情、激情都会随岁月流逝而冲淡,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迟钝,会将新闻敏感逐渐蚕食。试想,如果没有一颗热爱新闻、见到好新闻线索就产生激情和冲动的心,怎么能沉得下心、俯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去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线索,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新闻呢?

总结本报近年来冲进全国和全省的各类获奖新闻,都是记者深入基层、执着坚持、用心采访、用情写稿的结晶。要培养新闻职业敏感和吃透“两头”的能力。记者每天都要面对太多信息,如何从众多的新闻线索中找到亮点就需要各种能力,比如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对省情州情的吃透、对新闻的敏感、对创优新闻写法的掌握等。一天,记者无意中看到一则州物流协会负责人介绍快递包裹寄到与西双版纳毗邻的缅甸第四特区的电视新闻,瞬间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个亮点,可以深挖一下,于是就有了《跨境快递催生中缅边民新生活》这条获奖新闻。

用心,做一个爱学习的人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推陈出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边疆基层新闻记者,要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知识,更要熟知当地民族文化、风俗,要有各种新理念、新知识等,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新闻采写中。

采访《傣乡热土催生“候鸟”农民》这篇新闻,就要求记者掌握一定的热带地区橡胶、西瓜种植的农业知识、一定的傣族农民生活特点和老挝南塔省的基本情况;写《景洪:村规民约保护野生稻》这篇稿件,要掌握野生稻的有关知识、傣族村寨村情、全国野生稻保护情况、景洪市保护野生稻的演进和成果等;写《跨境快递催生中缅边民新生活》这篇稿件,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网购特点、物流知识、国家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和当地鼓励“快递走出去”的政策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才有采写新闻的基础和前提。

此外,多读一些精品佳作,从中获得灵感,也是采写好新闻的关键。比如,在一些获奖新闻中,《习主席赠古巴辣木籽种产自云南》《永平县干部职工下乡刷卡交纳食宿费》《一人一校三十五年的坚守》《民警连夜帮嫌犯收割“救命菜”》《100米的距离,7小时的等待》等,仅仅标题就吸人眼球。认真阅读不难发现,这些素材很多记者都能遇到,可为什么写出的新闻就很平淡,这恐怕与不爱学习、不爱思考、不愿下功夫有很大关系。

决心,做一个能吃苦的人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一个好的记者,必须具备能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深入新闻现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中,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写出经得起推敲、考验的作品。

《一人一校 三十五年的坚守》获奖记者曾说过,为了写这位坚守深山35年的农村老师教书育人的报道,他翻山越岭,徒步来到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一住就是一星期,与师生同吃同住同上课,克服语言障碍、生活不便、生病药少等困难,写出了一条感人肺腑的人物通讯。在本报记者采写《跨境快递催生中缅边民新生活》稿件时,由于当地邮政局对国家边境包裹出境政策吃不透、有顾虑而不愿意接受采访时,记者反复沟通;当邮政局第一次推荐的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而第二个采访对象要赶时间回千里之外的老家时,记者不得不把采访安排在采访对象坐夜班车的前几个小时进行;当深入一百多公里中缅边境采访现场时,头天联系好的采访对象关机联系不上,记者只能临时调整采访计划……虽然插曲不断,但记者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有了最后的收获。

精心,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之余,既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希望从新闻中获得休闲娱乐的享受,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此,我们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让新闻有血有肉,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用蕴藏在故事中的“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当然,这里的故事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它把传统的5W中“什么人”变成了人物,“什么事”变成了情节,“什么地方”变成了背景,“什么时候”变成了时间顺序,“为什么”则变成了动机。

会讲故事首先要在选择内容上下功夫。也就是要选择有西双版纳特点的内容进行报道。简而言之,边疆、热带雨林、动植物宝库、少数民族、边境等这类题材的稿件容易出精品、获奖。《我们自己选干部》写的是傣族群众按照村民自治条例,自己选举村干部;《黄金水道淘金人》写的是一个常年在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澜公河跑船的水手经历,讲述了西双版纳对外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傣乡热土催生“候鸟”农民》写的是傣乡农民利用边境优势,跨境劳作的生活形态;《景洪:村规民约保护野生稻》写的是西双版纳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的实践;《小小国际邮包浓浓跨国亲情》则突出了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通过中国搭建的平台,维系了老挝边民与在世界各国亲情的感情故事。

会讲故事还要用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关键从写好标题和导语开始,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吸引人,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在《雨季在家割胶旱季出国种瓜 傣乡热土催生“候鸟”农民》一文中,导语诗情画意:这是一群像候鸟一样迁徙的农民。当候鸟伴随季节变化来往迁徙,在天空划过一道道美丽弧线时,西双版纳热土上的这群傣家人,也随着季节变化,演绎着雨季在家割胶耕种、旱季出国种瓜的时空画面……这样的开篇,就仿佛水彩画一般,刻画出一群傣族村民的生活状态和场景,把“傣乡农民在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政策下勤劳致富”的主题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读者。

会讲故事也要善于写人。新闻讲述的故事一定是关于人物在事件中的故事,故事之所以吸引读者,那是因为它写人、影响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越鲜明,新闻报道对读者就越有趣,越重要。新闻在讲故事时,记者要尽量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多面,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让新闻呈现生活的真实,体现新闻中心思想。在写《跨境快递催生中缅边民新生活》一文时,我们选取了中缅边民中的一类人作为主角,有中国边境村民、缅甸边境时尚女青年、缅甸边境家庭主妇、中国边境快递网购从业者,再现和讲述了他们的经历、语言、动作、感受、变化等,以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观念的飞速发展和变化。整篇文章没有大话、套话和说教,却从中印证了“中国的快递和网购改变人的生活”这一主题。为了达到新闻故事的要求,我们花了比一般新闻写作多几倍的精力,去核实事实、场景、对话,挖掘内心感受,以求故事生动真实。

猜你喜欢
四心边民新闻奖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用“四心”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做“四心”教师,实践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