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2018-02-08 08:43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2期
关键词:长链基因组编码

寨卡病毒病

林丹,严延生

摘要:目的: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属蚊子叮咬传播到人,还可能由孕母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也可能发生性传播或输血传播。寨卡病毒病可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则可能引起婴儿小头畸形。2015年以来,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为41个。截至2016年3月 10日,我国内地共报告输入性显性感染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 13例,尚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但不同省份在不同时期都极有可能面临着寨卡病毒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寨卡病毒及寨卡病毒病的疾病特征,为我国寨卡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各国政府、WHO等官方网站及多国权威媒体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全长为10794 kb的不分节段单股正链RNA病毒。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为非洲系和亚洲系两大谱系。寨卡病毒主要的脊椎动物宿主为猴子和人类。人体因受携带病毒的雌蚊叮咬感染寨卡病毒。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目前还认为寨卡病毒能通过性传播与输血传播。许多病例提示了寨卡病毒出现直接人传人的可能性,这将第一次证实虫媒疾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20世纪 50年代起,赤道周围的非洲和亚洲国家时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发生。2015年3月寨卡病毒病出现于巴西东北部并传遍全国。2016年1月,WHO发布声明,估计1500000人已经感染了寨卡病毒,预测该病毒可能于年底前蔓延至整个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在大多数情况下,寨卡病毒病是一种相对轻微的疾病,仅有1/5的患者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轻微发热,乏力,皮疹,关节肌肉痛和结膜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通过母婴传播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异常,导致流产或小头畸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病流行期间,巴西至少报告了4783例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的小头畸形疑似病例,与以前相比增加了20倍。2016年2月1日,WHO宣布,鉴于孕期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存在高度可疑的因果关系,继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类似聚集性病例之后,巴西近期报告的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疾患聚集性病例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PCR检测病毒RNA,以及检测血清中的寨卡病毒抗体(IgM)等。检测样本一般为血液,唾液,尿液。针对寨卡病毒病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特效疫苗。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措施与其他虫媒传播疾病相同,即预防蚊虫叮咬和虫媒控制。结论:针对我国近期不断出现输入性病例的事实,建议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地政府有关机构应向公众提供寨卡病毒病的健康知识宣传。劝导孕妇及育龄妇女不去疫区,要切实做好环境整治,灭蚊控蚊等爱国卫生运动,并对来自疫区可能暴露于寨卡病毒的旅行人员进行健康评估,有效防止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扩散流行。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3): 209-218

入选年份:2016

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杨峰,易凡,曹慧青,等

摘要:基因组计划研究表明,在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对中,仅有1.5%的核酸序列用于蛋白质编码,其余 98.5%的基因组为非蛋白质编码序列。这些序列曾被认为是在进化过程中累积的“垃圾序列”而未予以关注,但在随后启动的ENCODE研究计划中却发现,75%的基因组序列能够被转录成 RNA,其中近 74%的转录产物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非编码RNA中,绝大多数转录本的长度大于200个碱基,这些“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能够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上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广泛地参与包括细胞分化、个体发育在内的重要生命过程,其异常表达还与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长链非编码RNA的发现、分类、表达、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个体发育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成果表明,在人类基因组序列中仅有1.5%的核酸序列用于蛋白质编码,结合2012年发布的 ENCODE研究数据,人们意外地发现在占据人类基因组 98.5%的非蛋白编码序列中,绝大多数被转录成长度大于 200个碱基的所谓“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长链非编码 RNA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积累的研究数据发现长链非编码RNA在多个层面上参与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等重要生命过程的调控,并与人类的重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长链非编码 RNA的研究现状,对其发现过程、分类标准和表达、作用机制以及在个体发育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4, 36(5): 456-468

入选年份:2016

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柳延虎,王璐,于黎

摘要:单分子DNA测序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也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包括单分子实时测序、真正单分子测序、单分子纳米孔测序等技术。文章介绍了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以及应用。与Sanger测序法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相比,SMRT测序具有超长读长、测序周期短、无需模板扩增和直接检测表观修饰位点等特点,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选择。同时,SMRT测序的低准确率备受争议(约85%),其中约93%的错误是插入缺失,因此,其数据应用于基因组组装前需先对数据进行纠错处理。目前,SMRT测序在小型基因组从头测序和完整组装中已有良好应用,并且已经或将在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大型基因组组装等领域发挥其优势,促进基因组学的研究。DNA序列蕴藏了生物绝大部分遗传信息,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基础。获得 DNA序列对于阐明生命奥秘至关重要。为了测定 DNA序列,1977年,Maxam和Gibert发明了化学降解法。同年,Sanger发明了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即至今广泛应用的 Sanger测序法。20世纪 90年代,荧光自动测序技术用荧光代替Sanger法中的同位素,实现了自动化测序。这些技术现在也被称为第一代测序技术(firs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用Sanger测序法,人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第一代测序仪是ABI 3730xl测序仪,该测序仪拥有较长读长(平均读长700 bp)和极高准确率(99.9%),但是由于相对高昂的成本,目前主要应用于细菌基因组测序、质粒测序、细菌人工染色体末端测序、突变位点验证等研究,而在大型基因组组装方面已很少应用。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5, 37(3): 259-268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长链基因组编码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科学家找到母爱改变基因组的证据
血清HBV前基因组RNA的研究进展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紫花白及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长链脂肪酸和脂肪酸酯对热敏复配物变色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