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东
当前,丽水正致力于农旅融合的实践,着力打造先行区。从环境看,其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加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构成了梯田系统、稻鱼共生、高山农业等山地特色的农耕方式,形成了香菇、黑木耳、茶叶等为代表的山地农业特产,呈现了依山而建的山地特色农村聚落,孕育了极具“山地”气质的丽水农业,成就了农旅融合演进“内容”的基础条件。
丽水围绕“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并重、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目标,着力打通“技术、资源、功能、空间、组织、市场”产业融合路径,建立农旅融合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消费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值得总结的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的融合实践。
农旅融合演进显性层面融合实践的落脚点是资源、功能、空间、市场层面,表现在空间组合以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态上。
农业规划与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融合是显性层面融合的顶层设计。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落实农业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无缝衔接,按照“一县一品、一县一特”区域空间布局,结合“美丽乡村风景线”“风情风景”旅游交通廊道等建设工作,以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带动,认真梳理市域农旅资源分布,明确产业定位、完善项目库,重点培育诸如莲都古堰画乡、龙泉宝溪等20个农旅融合集聚区,编制好《丽水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以农旅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引领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大发展。
农业园区与旅游景区融合。园区与景区融合是空间融合的具体实施。一是全面实施生态精品农业工程,整合特色农业文化、生态精品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景观,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二是按照“望得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打造集农业生产与流通、产业孵化、特色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小镇;三是促进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美丽牧场、休闲农业观光区、水利风景区与推进全域旅游景区建设融合,构建形成“农业观光园+A级旅游景区”建设新局面,建设各具特色的20个农旅融合集聚区;四是积极推动绿道经济发展,串联景区景点、田园果园、集镇农村、山上溪边甚至湖中水上延伸,推进农业景观带与旅游景观带融合,形成彰显主题、富有特色、动静结合、产品丰富的农旅带状经济。
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最终目的是推动农业产业功能与旅游产业功能融合。一是依托优质的农耕文化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重点围绕森林氧吧、源头滨湖、运动休闲、农耕文化、畲乡风情、红色旅游、特色农产品购物等农旅融合主题,以“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水利”“旅游+互联网”为融合方向,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旅小镇、主题农庄、休闲农牧场、乡村创业公社等大产品。大力推进如“乡村酒店—生态田园、牧场—游客服务中心—森林公园—田野花海—滑草场—乡村民宿—民俗文化—农牧林体验—创意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构建农旅融合大产品形态。二是积极开展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转化旅游地商品的工作。丽水正推进累计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800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一产产值比重达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的工程。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转换、营销体系,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融合,真正构建起农旅融合大产品谱系。
农业品牌与旅游品牌融合。品牌融合是扩大农旅融合产品内涵与外延的实现路径。丽水立足于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农家乐民宿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步开发、运营、打响“丽水山居”品牌,使“丽水山居”成为感知丽水、印象丽水、牵挂丽水、分享丽水的代名词。立足于全面提高丽水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经营效益,逐步开发、运营、打响“丽水山耕”的品牌,使“丽水山耕”成为最安全、最放心食品的代名词。同时以农业关联旅游商、学、养、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促进“丽水山耕”与“丽水山居”相融合,加快打造康养度假、科普游学、田园游乐、商务休闲的大核心农旅融合主题,全面打造全域特色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农业展销与旅游营销融合。农业展销与旅游营销融合是将农业产业的市场和消费者与旅游产业的市场和消费者融合,重点是建构市场推广的合力。一是将农旅营销纳入“秀山丽水”智慧旅游体系,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整体营销模式,形成全民营销合力。二是将农产品博览会、旅游推介会合二为一,推动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农旅宣传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的农旅融合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三是加大整合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资源,重点培育乡村春晚、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庆元香菇文化节等,打造节庆品牌,力促全市农旅节庆品牌联动效应显现。四是促进旅行社与农业观光园区、旅游地商品购物中心结亲联姻,参与市场开发与运营,支持各地举办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十佳系列”农旅主题营销活动,强化农旅融合主题营销。
丽水农旅融合隐性层面实践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市场、组织、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是丽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其目的是着力破解农旅融合的制度供给瓶颈。
市场融合。主要包括资金融合、拓市场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投融资体制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融合。丽水整合涉农、涉旅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按照“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的原则,挖掘发改、农办、建设、农业、林业、电力、水利部门的各式各类项目资金,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叠加投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方式,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倾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适时推出农旅融合的项目招商,积极引入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大企业,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新农民返乡创业,着力推进“资本进山、富人上山”,积极稳妥推进PPP农旅融合项目。二是拓市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丽水围绕重点培育“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两大全域性公用品牌,整合人力、社保、侨办、工商联、农业、商务、团委等各方力量,着力吸引浙商、侨商、丽商“三商”回归,统筹建立跨境侨商联盟、丽水山耕联盟等“四大”联盟,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共建、主客共享,扎实推动品牌落地、影响扩大的拓市场导向供给侧改革。三是投融资体制。以引导农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鼓励旅游资本参股农业企业,通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融合和延伸产业链条,撬动农旅融合大投资;创新集体经营主体“公司化”运作模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休闲旅游示范村通过集体经营主体“公司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国有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全市国有企业和国有旅游公司通过推进旅游公司实体化、旅游景区资本化、旅游资产证券化改革,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提升高等级景区自身品质并带动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社会资本“公司+农户”模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有一定运营能力企业为主体、农民参股的“公司+农户”模式。
组织融合。一是整合旅委、农业局、农办相应的功能,成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构具有丽水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保障机制。二是通过建立多层面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农旅发展带头人、经营户、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旅发展经纪人,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以适应“农业+旅游”的复合型人才需要。
技术融合。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与旅游开发技术的融合,特别与“互联网+”的融合。丽水创造了全国知名的遂昌“赶街”模式,成为阿里巴巴首个农村电商试点,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有力促进了农旅融合的智慧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遂昌高坪依托“赶街”电商平台和华数的云监控技术,众筹发展高海拔梯田原生态米的生产等等,就是技术融合的丽水实践。
丽水农旅融合,已从萌芽起步,进入全面发展和提质创新时期,形成值得总结的经验启示。
融合创新发展。围绕“技术、资源、功能、空间、组织、市场”产业融合路径,遵循产业演进规律,依托旅游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借力农业产业拓展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以“田、林、牧、副+旅游”进行视角转换、融合创新发展。同时注重特色,充分挖掘县域特色农耕文化,构建融合创新特色项目库,如“龙泉模式=匠人文化+农业”“莲都模式=农业+艺术”等,真正做到“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的融合创新发展。
全产业链体现。农旅融合是新产业、新业态,融合目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扩展。丽水的农旅融合,以按需开发、更新创造、无中生有、整合多业态、全要素,初步构建了有形产品供给,无型价值创造的全产业链,逐步实现“1+1>2”的融合效应。
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农旅融合演进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并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压力,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其经济、社会效益正在不断显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旅融合的演进有利于生态环境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将深刻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有力推动布局有序、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