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军民深度融合问题和破解途径的思考

2018-02-08 00:25马彩文
中国军转民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院所军工军民

马彩文

当前我国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改革破解。首先表现在体制性障碍的破除和结构性矛盾的改革。众所周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于2017年1月成立;2017年12月21日,陕西省召开全省军民融合工作会议,并宣布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截止目前,全国各地省、市级机构还尚在建立之中,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各级军民融合办作为全新机构,正在建章立制阶段,多项工作处于初步探索之中,新体制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同时,军队改革尚未完成,军地工作也未能很好地协同开展。在发展规划方面,军地两条线仍然并行,央地、军地“两张皮”现状还未完全打破。在军地竞争性采购、民参军通道进一步开放、军民一体化标准建设、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缺少制度引领和创新模式。

陕西作为国防军工重地,军工院所、高校林立,但军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较低,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一个国立研究机构,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探索与实践,先行先试,“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突破传统理念观念束缚,建立市场化开放平台,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用人模式等创新举措,充分释放国有科技资源,统筹和盘活全社会人才、技术、智力、资本等资源,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和尝试。截止目前,西安光机所已经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230余家,其中军民融合企业超过50家。

有关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近三年来我所配合陕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院所推广“西光所模式”,但是效果甚微,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一些院所在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提出混合所有制方案,走出了一步,不过由于考核目标以经济指标为主,必须“合并报表”的要求,还是以体制内单位为绝对控股方,而且一般也会选择“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二、也有一些院所在积极谋划,结合自身单位基础和优势提出改革方案,但是由于体制内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和上级集团公司领导的“批准难”而被“搁置”;三、还有一些院所还是体质内思维,不愿开放。如何能够激发体制内外院所的创新活力,鼓励其向社会开放国有院所科技资源,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促使更多民营高新技术、资本、运作模式等加入服务国防的队伍中,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体的措施方法建议如下:

一、鼓励军工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股份制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陕西有大量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微企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为主,他们大多在某一两项技术方向上掌握“独门绝技”,在某些特殊领域或者工业领域提供定制化研制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在国家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些“高知”创业者们,怀揣报国热情,也希望能够把核心技术转化为能够军民两用的高技术产品,但是往往因为信息渠道不畅、资质不够、实力不足,以及有形无形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等问题,而难以实现。现有的一些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给十大军工集团做低等级配套的方式,参与军工能力建设这些企业主要以“关系户”为主,没有形成规范和“常态”。

为进一步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军工单位的一般性技术转让或者许可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市场化的对接,仅仅通过专利公共交易平台的这种方式,实效性较差;更好的方式是鼓励军工院所“放下身段”,与有核心技术和市场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一家人”。为了真正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和实现对创业团队的有效激励,可参考“西光所模式”,即“参股不控股,国有股份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让创业团队持大股”,国有军工院所委派人员参与公司建设和管理,也可有人离岗创业。实现利益捆绑,共存共赢,共同推进军工技术和民营技术在国防科技口和民用领域推广应用。

二、支持国有民口院所牵头整合体质内外单位企业,架起军民互通桥梁

2018年3月14日,全国首个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央军委科技委依托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优势,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全社会先进商用技术,快速响应国防科技前沿创新需求,为推动形成灵活高效的国防科技创新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探索,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央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116家,西安地区从事军工科研高校68所,地方军品民口配套单位300多家,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陕西尤其是西安已经是高科技人才集聚、技术沉淀的“硬科技”城市。我们需要有平台牵头将这些资源真正的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军民信息共享、人才智慧集聚、技术集成创新、政产学研资用多方联动的军民深度融合形势。

那么谁来牵头最合适?从所有参与军民融合的主体来分析:如果政府牵头,较为松散,很难干的好;军方有规定,不能干;体质内单位依然较为封闭,不愿干;民营企业“个子小”、“没资质”、“没经验”,政府、军方、体制内单位不敢或者不愿与纯民企搭建的平台合作,所以也干不了。经过几年的多方交流沟通,我们认为作为一直从事民口配套的国有科研院所牵头最为合适。首先,作为国有单位,不以追求经济指标为第一目标,更多的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其次,民口配套单位积累了为军工武器装备保障的资质能力、技术基础;再者,较之体制内单位,有较为宽松的体质机制,也是军方、政府信任的“国家队”;还有,较为“中立”的身份使得这种院所不会排斥民营企业。因此,国有民口院所可以作为牵头单位搭建平台,整合各方的人才、技术、资本、智慧等资源,同时还可以发挥其技术背景优势,组成各种“游击小分队”,一种模式,可以借鉴军委科技委的“快响小组”模式,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遴选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团队服务军方;另一种模式,通过了解军方装备水平和实战应用场景,整合各方智力,除了军、政、科、校、产等各领域专家,还有“民间高手”、奇才、怪才共同论证,形成有前瞻性的创新作战模式和新型武器装备,服务国防。

通过国有民口院所牵头组建平台,架起军队、地方需求,与体制内外单位、商业创新模式、社会创新资源等的桥梁。

三、“标准”是民参军这扇门的“钥匙”,军口采购首先需要统一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开

标准是经济和国防统筹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助推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大力推动标准军民融合式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具有深远意义。2017年6月20日,习主席在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同步推进......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报道表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在标准化方面得到了快速贯彻落实,这对于国家进一步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12日,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第一批建设任务得到批准并下达,标志着标准的军民融合工作全面开展。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主要针对标准化军民融合法规制度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和资源共享手段不配套等突出问题,重点规划民标采用、军标转化、整合修订、通标制定、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等6大方面41项任务。该任务开展对推动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作为地方政府,应以“军民标准通用化”为抓手,可由地方军民融合办公室牵头组织,从三方面入手,一、“通用化”,围绕我省产业集聚领域、有技术优势的领域,梳理掌握相关企事业单位标准,形成清单,通过科学分析有重点的组织对接国家标准和国军标,通过“军民标准通用化”项目,促进和落实民标采用、军标转化;二、“新建立”,围绕区域内相关行业优势单位、新型产业技术领域等填补空白建立标准,形成行业产业优势;三、“公开化”,通过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或者政策引导一批武器装备承制单位,将配套产品的标准和接口向民口公开,让有意愿“参军”的民营企业“无障碍”参与配套。

陕西要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为契机,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追赶超越,就需要所有陕西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出军民深度融合的陕西模式。

猜你喜欢
院所军工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