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稳
[摘要]目的观察鼻出血的病因,探讨不同方法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就诊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记录病因、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根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电凝止血法,对照组52例填塞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及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88.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X2=7.203,P<0.05),且观察组有效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85,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5%,明显高于观察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87,P<0.05)。观察组鼻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28,P<0.05)。结论鼻出血病因复杂,在明确出原因与血部位后可以选择电凝法治疗,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关键词]鼻出血;海绵;电凝术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241-03
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上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出血原因很多,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鼻出血可发生于鼻腔的任何部位,多为单侧,以鼻中隔前下方最为多见,老年人多在鼻腔后部。而难治性鼻出血发病率较高,病情较急骤,持续、出血量较大,出血点难以确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贫血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临床上多采用鼻腔填塞、局部电凝止血、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等不同方法止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就诊120例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鼻出血病因,探讨其不同治疗措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就诊1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2例,女48例。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月经期出血2例,存在鼻中隔偏曲18例,急慢性鼻炎鼻窦炎17例,干燥性鼻炎6例,鼻腔血管瘤出血4例,外伤出血12例,不明原因21例,均为单侧出血。出血部位在下鼻道鼻底39例,鼻中隔部51例,中鼻道鼻腔外侧壁18例,嗅裂3鼻咽部9例。根据治疗方法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电凝止血法,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10~75岁,平均(45.9±13.1)。对照组52例填塞法治疗,电凝止血法,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9~73岁,平均(43.5±10.9)岁。两组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填塞法进行治疗。患者取坐位,清除鼻腔凝血块。应用1%地卡因棉片局麻,将无菌凡士林纱条折成口袋装塞入鼻腔。若出血侧鼻腔经前鼻孔填塞后仍有血流入咽部或由对侧鼻孔涌出者,提示出血部位在鼻腔后部,行后鼻孔填塞,采用凡士林油纱带包裹膨胀海绵治疗。
1.2.2观察组 采用电凝法治疗,患者取坐位,简单清除鼻腔凝血块,1%地卡因适量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0°、30°鼻内镜行鼻腔检查,吸引器清理,保持视野清晰,逆血流方向寻找到出血点,先在出血点周围灼烧致黏膜变白后灼烧出血点,功率选择30W左右,对于静止可疑出血点,以卷棉子轻触,看是否出血再行灼烧。鼻内镜检查按顺序进行,从前向后从下向上,先鼻中隔再鼻腔外侧壁,依次各鼻道鼻甲、嗅裂、后鼻孔周围、鼻咽部等。术后抗生素口服3d红霉素涂抹鼻腔。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术后3个月内出血侧鼻腔无再次出血,黏膜愈合无粘连为痊愈;若随访3个月,患者鼻腔出血得到控制,或有少量涕中带血也可自行停止,原出血部位黏膜仅轻微糜烂为有效;若治疗后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原出血点再发鼻腔活动性出血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
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及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止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88.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X2=7.203,P<0.05),且观察组有效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85,P<0.05)。
2.2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5%,明显高于观察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87,P<0.05)。观察组鼻出血復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7.128,P<0.05)。见表2。
3讨论
鼻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鼻甲、中隔黏膜尤为明显,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而气候变化、情绪激动、感冒、疲劳、运动、起床时等都是可诱发鼻出血。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鼻腔前部,其中80%左右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方,10%左右发生在鼻甲前端,另外,10%的出血极少发生于鼻腔后,但较严重。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本次研究发现中老年人鼻出血多数合并高血压,儿童鼻出血多有挑食、饮水少、挖鼻等不良习惯。鼻腔鼻窦的急慢性炎症引起的鼻出血也较为常见,可能与局部炎症刺激及用劲擤鼻有关。鼻中隔偏曲多在凸面,对于严重的偏曲止血后应行偏曲矫正术。4例鼻腔血管瘤均在鼻中隔,给予了电凝止血,一次性治愈。临床上,迅速找到出血点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治疗鼻出血的关键。鼻腔填塞是传统治疗鼻出血的方法之一。相关研究发现,在急症就诊填塞是最主要的方法,填塞可以迅速止血,减少患者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但由于鼻腔解剖结构复杂,鼻道狭窄,难以准确找到出血点,盲目填塞压迫不到位,止血不彻底,且可致鼻腔黏膜损伤,填塞后鼻痛头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随着鼻内镜技术及设备的日趋成熟,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鼻出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院开展了鼻腔镜电凝止血疗法。在鼻内镜下有清晰的视野,可以方便准确、迅速的确定出血点,而双极电凝可使鼻腔局部出血点封闭,其止血速度快且彻底,黏膜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88.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有效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5%,明显高于观察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鼻出血病因复杂,鼻内镜检查可以查找局部病因明确出血部位,鼻内镜下电凝法治疗,其止血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创伤小,符合微创理念,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