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
[摘要]目的探讨改进护理流程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改进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和功能改善情况,并监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0级(0)和1级(3.33%)与对照组(6.67%,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4级(53.33%)和5级(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肌力分级2级(20.00%)和3级(26.67)显著高于观察组(3-33%,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护理中应用改进护理流程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护理;改进护理流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165-04
改进护理流程是医院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改进护理流程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而有必要探讨改进护理流程的应用方法及实践效果,从而为改进护理流程临床实践提供具有的参考资料。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护理要求较高的骨折类型,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护理质量,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改进护理流程应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举行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在本院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8~85岁,平均(65.4±17.5)岁。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9~84岁,平均(66.4±17.4)岁。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包括切口换药、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改进护理流程,具体如下。
1.2.1术后针对性健康教育 术后,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情况、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康复锻炼方法和预后注意事项等,其中重点讲解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制、危险性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术后并发症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同时,向患者介绍改进护理流程用于患者术后护理的良好效果,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
1.2.2术后早期穴位按压 术后5~6h,患者麻醉基本消退后,开始穴位按摩,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患者平卧,取穴:暴沟、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阳陵泉穴;护理人员大拇指尖端垂直按压穴位,按压深度约1cm,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加深,每个穴位按压1~2min,以患者感觉酸、麻、胀为佳,随后按摩对侧,每日早晚各按压1次。
1.2.3个体化功能锻炼 术后6h以后,即可开始早期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锻炼计划,现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健侧肢体,再引导其活动患侧踝关节,进行背伸和趾曲运动,初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随后逐渐增加时间和活动次数。患者疼痛减轻后,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与舒张练习,再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腰背肌的锻炼等。
1.2.4循经按摩 术后每日进行循经按摩,患者仰卧位,分别按摩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前者自循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肤经、足少阳胆经之经筋,顺序推拿至外踝、足背川;后者从腹股沟循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上向下顺序推拿至足内踝。按摩时注意避免受伤位置,护理人员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股外侧,着力于经络各位置,每次按摩20~30min,2次/d。
1.3评价指标
1.3.1术后肌力评价 术后12周,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量表,对患者屈膝伸肌力进行评价,共分为6级:肌力正常为5级;肢体能对抗阻力运动,但未完全恢复正常为4级;患者可自主抬起肢体,并抬离床面为3级;可自主平移肢体(床上)为2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为1级;肌肉完全麻痹为0级。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分级情况。
1.3.2术后下肢功能评估 术后12周评估患者下肢功能情况:优,可完成被动或主动活动,膝关节功能正常,无活动受限,无疼痛感;良,膝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均较好,无活动受限或轻微受限,无疼痛感或轻微疼痛;可,膝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较好,膝关节活动度可达80°~90°,存在疼痛感,可耐受;差,膝关节活动度不足45°,存在明显疼痛感,不可耐受;优良率=(优+良)/样本数。
1.3.3术后并发症监测 术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总有效率比较endprint
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下肢肌力分级比较
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0级(0)和1级(3.33%)与对照组(6.67%,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4级(53.33%)和5级(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肌力分级2级(20.00%)和3级(26.67)显著高于观察组(3.33%,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需经历较长时间卧床休养,易導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情况,需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发生关节萎缩等情况。本院考虑到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护理难度较大,故将先进护理管理理念一改进护理流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护理中,并编制了一套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0级(0)和1级(3.33%)与对照组(6.67%,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4级(53.33%)和5级(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10.00%),而对照组下肢肌力分级2级(20.00%)和3级(26.67%湿著高于观察组(3.33%,13.33%),可知观察组应用改进护理流程后下肢肌力分级更高,肌力改善情况越好,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尽快恢复。本次研究进一步监测了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情况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改进护理流程显著提高了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而改进护理流程应用价值较高。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应用改进护理流程后术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可知改进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可显著更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院在改进护理流程应用中,先行术后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再采用术后早期穴位按压和循经按摩等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同时积极开始个体化功能锻炼,强化股四头肌和背伸肌等薄弱位置功能训练,从而促进了患者下肢功能尽快改善。此外,术后并发症也是影响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护理中应用改进护理流程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