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品德地理题材的教学策略

2018-02-07 19:27林子英
黑河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素养生活

林子英

[摘要]学生学科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关键。新课改下,地理这一科目纳入到德育课程中,小学品德教材中编入了较多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且多以散点式分布。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师需要探索如何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相应的地理题材内容学习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实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品德;地理题材;教学策略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所谓的小学品德核心素养并不是几个知识体系和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其中包括行、技、辨、情、志、感、善等核心要素,学生需要具有随机应变、整合能力、生活经验、积累能力等。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地理题材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活中,需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品德教材中,地理知识都是散落、点状分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认知特征,有效地把握地理题材内容的脉络,促进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实现对学生个性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切实发展自身核心素养。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真情

1.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特别的学习体验。品德学科中包括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化,教师需要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并且明确相应的教學目标:需要通过有意义的教学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祖国、家乡、班级、家庭等教学环节。出示学生们的家庭照片,让学生一起感受家的和睦、温暖和明亮。而后出示学校和班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在学校的快乐和幸福。可以出示家乡的地图,搭配学生走亲访友以及乘车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家乡的美好之处。可以安排“呵护我们共同的家”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种课程安排形式,能够有机地融合多方面的目标,并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热爱家庭的情感,这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感知体验

学生的感知体验、直接经验以及生活的世界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小学品德地理题材教学的源泉。通过选取有效的教学切入点,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原本静态的知识内容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并且发散自己的思维。如在教学《我们的祖国多辽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辽阔这个概念。可以先出示学校的平面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具体面积,然后对比我县的地图,再用我省的地图进行对比,最后使用我国的地图进行对比。学生惊奇地发现,我县的地图在祖国的地图上只不过是很小的一点。通过这种体验,学生产生了在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产生深层的情感体验。

二、引入生活实践,感悟和亲历共鸣

1.引入生活的实际例子

学生的体验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案例中进行体验,并且体验新知识,在实际体验中进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动态知识,让学生获得品德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可以出示相关的案例内容:某地区毛笋的产量比较高,但是,因为山路弯曲泥泞而且连日阴雨,相关的收购车难以进山,导致农户损失严重,山区交通不便为农民带来了麻烦。通过引入这个案例,学生能对山区交通为农户带来的麻烦产生共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交通图感受本地交通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可以为学生展示本省的高速公路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交通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解公路交通对于生活的好处。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引入生活化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激发心中的真情。

2.再现生活情境

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教师需要把握住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且让品德教学焕发出活力,体现出生命的魅力。在教学关注地球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关于我们生活的照片,当学生直面这些情景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特别的震撼。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学生们能够打开话匣子,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不仅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认识到相应的危害,能够认真进行思考。学生在实际思考中,迸发出了保护地球的情境,获得了特别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教学实践,彰显情感的张力

1.把握远和近,指导道德生活

品德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过上有品德的生活和人生,地理题材的教学目的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充当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者,并且把相应的着力点放到情感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体会直观化以及感性化的知识内容,把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和概念,转变为学生能实践和体验的内容,达到化远为近的效果。在讲解我国行政区的过程中,因为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距离比较远,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文化菜单,这个菜单包括名胜古迹、特产以及名人等,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到自己的省级行政区,并且把教师提供的菜单贴到相应的行政区位置上。教学《美丽的宝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介绍宝岛的人文情况和地理特色,让学生了解我国宝岛的美丽风光。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有道德的生活。

2.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

在实际的学习中,一些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在开展地理题材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理性的感悟来实现化虚为实的目的。我们所说的地理教育,是一个已经讨论了多年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话题内容,学生还是有着许多话要说的,在这个方面并没有开展实践行动,没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虽然在讨论中滔滔不绝,但是没有付诸行动,缺乏对地理知识的直接认识。在讲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地理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和探究,让学生探索相应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类相应的问题,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进行采访和调查,各个小组的成员需要通过合作来书写调查报告。通过实际的书写、讨论、交流以及调查,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到本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知识积累。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品德地理教学,其目的是为学生揭示在地理知识后面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和内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品德教学变得生机盎然,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FJJKXB17-519)。

参考文献:

[1]桑丽虹.情感激发:让地理题材品德课充盈生命活力——以《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1,(06).

[2]邬冬星.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1,(06).

[3]杨德文.让品德课堂教学真正融入生活[J].小学德育,2010,(08).

[4]李晓菲.地理:儿童道德发展的空间线索——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6,(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素养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