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黄金时代”风俗画中的键盘乐器

2018-02-07 00:10周晋民
音乐爱好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风俗画维米尔黄金时代

周晋民

维基娜琴实际上是羽管键琴家族类乐器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有关“维基娜”(virginal)这一个词的来源专家说法不一,有说是来自拉丁文virga,意为琴中某个部件的“柱”型结构;有说是来自virgin,以代表常用此琴的年轻未婚妇女;还有说是来自Virgin Mary(圣母玛利亚),意为修道院里的修女们常用此琴伴奏为圣母歌唱的赞美诗……

维基娜琴的发声装置与羽管键琴基本相同,也是通过键盘来启动一个由羽管构成的拨弦装置。但在乐器的整体构造上,羽管键琴的琴弦与键盘的方向呈垂直状,这一点与现代的三角钢琴类似。也正是因为这样,羽管键琴整个的琴体(支脚、琴身、琴盖等)都类似于三角钢琴。维基娜琴与羽管键琴有着几个重要的不同点:维基娜琴的琴弦走向与键盘呈平行状,这样的设计使整体的乐器结构区限于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之内,琴体小于羽管键琴;维基娜琴所有的音都只有一根弦,不像羽管键琴(或是现代钢琴)一音多弦而发音丰满洪亮;此外,维基娜琴通常没有与乐器混为一体的支腿部分,一般都是被置放于一个台面上来弹奏。下图是一件制作于1666年的伦敦的维基娜琴实物。

荷兰风俗画的高峰阶段正是维基娜琴流行的时期,因而相关的画面也免不了在大师们的画笔之下出现。

以多风格画作而闻名的梅特苏(Gabri?l Metsu,1629-1667)除了在历史题材、静物、肖像等方面卓有建树之外,在荷兰风俗画的鼎盛时期也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这幅《维基娜琴边的男士和女士》采用紧凑的画面空间,以窗户作为光线的来源,突出女主角,而把男士置于部分阴影当中。显然,在女子弹奏音乐时,男子用右手打拍子,并用左手挥舞着镶有羽毛的大帽子——在这里,画家精巧地将帽子上的羽毛与女子的服装颜色相配,把这位并未指明与女主角间关系但显然试图通过表现自己而套近乎的男子描绘得活灵活现。

画面中的维基娜琴依墙而置,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主要为自娱的乐器的典型表现。虽说观者的视角主要投向乐器的侧面,但根据女主角的右手姿势和位置,可明显感觉到凹进的键盘部分。这种凹进的键盘在当时荷兰地区所流行的维基娜琴上常常位于乐器的偏右方(这在下面维米尔的作品中更加清楚),琴箱内拨弦的位置多在弦长的中间部分,这样就使得弹出的音重于基音而轻于泛音,乐音柔和厚重,具有一种特有的温暖的效果。就这一点来说,荷兰的这种维基娜琴(又被称为“muselar”)与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乐器中的键盘凸出于乐器主体或是位于乐器整体的左侧(见前文耶鲁大学收藏的伦敦的维基娜琴)的构造有所不同。在这种键盘靠左的情况下,其拨弦装置的位置更靠近弦长的始端,因而发出的声音比泛音丰富而更有亮度。值得提出的是,十六、十七世纪相交期间的英国常把键盘乐器统称为“virginal”,把一批键盘音乐作曲家叫做“Virginalists”,其中包括著名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伯德(William Byrd,1543-1623)和布尔(John Bull,1563-1628),并把键盘音乐作品的曲集称为“Virginal Book”,但实际上这些被称为“Virginal”的作品都同时适用于羽管键琴、便携式管风琴以及楔片键琴。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被普遍认为是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或许只有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可与他相提并论。维米尔作画精心细致,并且不惜使用昂贵的色料。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去世时贫困潦倒,一生所留下的作品总共不过三十几幅。他的画作包括了相当比例的采用当时人们音乐生活为主题或是以音乐为背景的风俗画。这幅《维基娜琴旁的少女》描绘了一个弹琴的少女以一种期待的眼光直对着这幅画的观者,似乎在等着有人能抄起画中前景的维奥尔琴(viol)来一段亲密的二重奏。画面左上角半撩开的壁毯,以及背景墙上操琴妓女的复制品(源自于荷兰画家德里克·范·巴布伦的作品《做淫媒的老妇人》,见下图),更是为这种期待和两性之爱的气氛增加了不少浓度。有趣的是,《做淫媒的老妇人》一画被维米尔在1664年的另一幅题为《音乐会》的作品中以同样的方式借用,也是为了达到其隐喻的目的。只可惜《音乐会》这件被专家估价为两亿美元的巨作1990年在波士顿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维米尔的这幅《维基娜琴旁的少女》画中的维基娜琴与梅特苏的例子相比,键盘向右侧凹进的位置更加明显,整件呈棕黄色的乐器明显是置放于一个黑色的架台之上,体现了当时维基娜琴不带支脚的构造特点。琴盖上田园风格的绘画也与梅特苏的作品中以及上文耶鲁大学维基娜琴实物上的装饰风格相吻合。画中前景的维奥尔琴看起来像大提琴,但与大提琴有着多种区别,包括指板上端的品、画中显露出的指法标记、多于四根的琴弦(通常是六根)、“C”型音孔而不是提琴类乐器的“f”型孔、掌心向上持弓而不是像大提琴那样掌心向下,等等。维奥尔琴的出现早于提琴类乐器,大约在十五世纪中期,而提琴家族类的乐器一般被认为是由意大利的阿玛蒂(Andrea Amati,1505-1577)在十六世紀中叶创立的。更重要的是,维奥尔族的乐器到了十八世纪初便逐渐消失了,而提琴族的乐器则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起逐渐走向标准化,成为欧洲管弦乐队的支柱性乐器。

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俗画维米尔黄金时代
维米尔“持笛女孩”惨遭除名
《持笛女孩》:维米尔存世第36 幅作品?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维米尔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一位年轻画家笔下的古老神话——青年维米尔和《狄安娜与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