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不久前,黑龙江著名的冬季景区双峰林场雪乡,“掉坑里”了。
有一则题为《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的网帖,称在雪乡赵家大院店家态度蛮横,不诚信经营;景区内游乐项目为人造雪景,且系毫无经营权的民设景点;游客中心物价奇高,泡面60元一桶、酸菜炒粉丝78元、一盘炒肉288元……
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立即对牵涉店家予以处罚,因为这则网帖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大到远超意料。网帖出来的时间不早不晚,刚好之前有位企业家指控亚布力滑雪场管委会侵权,紧接着几位大学生坐车去雪乡的路上出了车祸。再加上有不少去过雪乡吃过亏的网友借机控诉,一时间,雪乡成为众矢之的。
说一千道一万,雪乡或者黑龙江部分景区的问题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抓手在哪里呢?
先说认识论。雪乡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其实还是有些地方是舆论没注意的。比如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哪里去了?
在大部分旅游景区,市场这只“手”起作用,一个是对有问题的景区,游客用脚投票。不过,这在雪乡显然不起作用。是信息不对称吗?雪乡景区开展旅游多年,信息丰富,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主要是因为雪乡景区“奇货可居”,具有稀缺性。
另一个作用,则是改善供求关系。按道理,景区物价高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吸引新的服务产品提供商,也就是竞争者,进而使产品价格降到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水平。以雪乡而论,既然房价贵、饭价贵,为什么没有竞争者来分一杯羹呢?景区本身可以垄断,但服务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在雪乡景区,住,仍然是个问题;吃,似乎也不便宜。那“只看不见的手”,消失了。
这是看起来违背常识的事情,但却又符合另一种常识:当一处景区“值钱”,它背后需要顾及的利益群体就会越来越强势。这种力量有时候会在无言中扳倒市场那只“看不見的手”。
十多年前我曾去过雪乡,那时,民风淳朴,老板热情好客,物价住宿也相当低廉。难道一成了著名景区,人就变“坏”了?当然不是。像这样季节性强又偏于一隅的小景区,一旦利益干系够大,市场规则甚至法律,都会偶尔“被失灵”。
我在一个边疆省区跑外业时知道一个常识:开车在偏远山沟撞死一头羊,和在比较发达的县城附近撞死一头羊,后果严重性完全不同——不是所谓“穷乡僻壤出刁民”,反而是发达地方的比较“难缠”。你看,这和雪乡的情况似乎相反,但关键还是利益关系不同。
更何况,雪乡原本就是由林场改制而来,实际和一个大家庭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游客、执法者、竞争者,都很难破坏这里的扭曲力场,或者雪层下的“规矩”。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说实话,人不动,地不走,产权不变,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根本改观。那么,公权力能做什么呢?恐怕除了一般的行政整改,更重要的,是守住法治底线。越是在这样的偏僻地方,法律底线就要越有刚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游客用脚投票促成市场机制起效的问题。实际上,真能把法律底线守好,也许就不必到那一步了。
某种意义上,雪乡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东北的问题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