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涛
由于古诗文作品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与现今已迥然不同,加上文言文的艰涩难懂,学生很难领略到这些作品的魅力,很少有学生能对古诗文产生很大的兴趣,这也导致了古诗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亟待要攻克的“软肋”。既然古诗文是传统文学,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传统的文学阅读方法中寻找一些借鉴?在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思考。古代“亚圣”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这两种阅读方法,颇给我们以启示。
一、“知人”才能“知文”
文学即是人学。对于这句话,我们当然可以说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一切都是和人生社会相关的内容,但是,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其作者心血的凝结;所以想要理解一部作品的“文”学,先得理解其作者之“人”学。孟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当然不可以,试想,连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都弄不清楚,谈何理解啊?两千多年后,孟子的“知人”说用在今天的学生学习古诗文上,依然是很可贵的方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必须先要了解杜甫其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纵有一身才华,却一生困顿不得志;他历经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大半辈子颠沛流离。然而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只有先弄清楚了杜甫的人生经历、思想人格、爱恨情仇,真正读懂了杜甫,才谈得上读懂《春望》这首诗。又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如不搞清楚苏轼的人生道路、生命体验和他的哲学思想,就很难懂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深沉含义。
当然,强求对一个古代文人作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不现实的,但是“知人”才能“知文”的思路是應当引导学生培养的学习习惯。
二、“知人”还须“论世”
“知人”和“论世”是不能分开的。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这就是著名的“知人论世”说。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仅仅了解了作者还不够,还要搞清楚作者在创作一部作品那特定时候的背景、遭遇、心态等。同是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和《春望》就不能用同样的心态去揣摩。《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此时的杜甫准备前赴长安,前途远大,正在攀登人生的高峰,自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而《春望》为杜甫晚年时作品,此时杜甫早已青春不再,前途无望,而且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所以沉郁顿挫,一唱三叹。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作者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作者在不同的心态下创作的诗歌意境也迥然不同。
以“知人论世”作为切入口,学生便抓住了理解古诗文的钥匙。
三、从“文”“辞”到“以意逆志”
如果说“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文的前提,那么“以意逆志”就是一种很深刻的学习方法。首先,孟子认为,诗(那个年代诗是主要文学形式)从文本与接受对象的角度来说,有“文”“辞”“志”三方面的要素。它们是依次递进的关系,“文”是表面的文字,“辞”则是诗句结构,而“志”则是“文”与“辞”后面的深层的精神意蕴。其次,孟子从主体论的角度提出,释诗者必须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阐释。所谓“以意逆志”,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去领会诗的精神实质。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从“文”到“辞”再到“志”的学习习惯,进而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自主探究下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学生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在了解了作者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先从弄懂文意开始,疏通了全文的意思,学生才会发现表文是一个严密的结构整体。先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后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再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由此,学生便有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有的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虽知北伐必定无功,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敬佩;有的认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他只忠于知己刘备,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何必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呢……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一旦被唤醒,文本便有了被多重解读的可能。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古为今用”,站在理解古人本意的立场上,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主探究出独特的见解。
“知人论世”作为学生阅读理解古诗文的前提,可以使学生通过理解古人,从而对古人产生兴趣,以至于对文本产生兴趣;而“以意逆志”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进而读出自己独特感受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今后接触更多的文言诗文打下基础。传统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这两种评诗的方法,古老而弥新,在今天仍然能够发挥很大作用。而且,我认为,不仅仅是古诗文的教学,甚至所有的阅读教学都用得上。既如此,积极运用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则“妙方”,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