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慧,陈国芳,何牧,辛洪宇
(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长春130012)
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最具有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多达2588个,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在“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30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长白山、神农架、武夷山、青海湖、内蒙古达赉湖、张家界、九寨沟、黄龙和高丽贡山等,总面积约14944万公顷。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游客,一些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办生态旅游,然而,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23%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了自然环境的退化,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我国在资源开发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由旅游部门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而且旅游收入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会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中去。因此,我们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用实际可行的方案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学者曾对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研究方面的个别热点城市游客的时序分布做出了相应的研究预测。保继刚选取距离、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水平三因素指标,首次将引力模型运用于北京市国内游客的预测,建立了预测全国各省、区到北京游客数量的数学模型[1]。张凌云介绍了在旅游地引力模型的方面国外学者所做的工作,并且展望了发展趋势[2]。韩德宗翻译介绍了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游发生模型[3]。邢道隆通过进行游客抽样调查,对北京市国内旅游市场分析[4]。吴必虎等研究了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四个基本规律,并从旅游者个体特征角度,讨论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子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5]。郭来喜、李东和、唐顺铁等开创了我国旅游流研究、游客行为选择模式研究的先河。
关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相关研究中占比很大,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初期,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问题就已受学者们的关注。吕永龙阐述了生态旅游相对于传统旅游的优势及发展政策、规划原则、产业分布等问题,包含了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方方面面,其系统性对后续的研究具有很大指导意义。在此之后关于规划开发中的理念与方法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内容不仅包括对生态旅游整体开发思路的讨论,还包括了对特色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理念的提炼。此外,对社区的研究也是管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包括对法规、制度及政策等方面内容的探讨。其中何艺玲对泰国社区生态旅游(CBET)发展经验的总结,张建萍对非洲肯尼亚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的分析,时临云对日本生态旅游管理课题的解析等,都对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生态旅游评价体系拥有广泛的研究范围,大多总结了实践内容,没有实现系统化和体系化。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生态旅游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以及行为模式,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关键点。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将对标准权威性的认知摆在更重要的地位上,指出当前阶段生态旅游认证在我国的实施多遭遇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偏低和权威性差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笔者认为学者们尤为关注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生态旅游的前景不太明朗。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广大群众认知中不够精确,人们总是将与生物环境相关的旅游和生态旅游相混淆,这个问题也让许多开发商有了牟取利益的可乘之机,却从未意识到对自然区域负责,对人与社会负责。
生态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宣传教育有待加强等。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不够重视,放任其自由发展,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在生态旅游项目中盲目无约束,甚至导致项目重复的低水平建设,而且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旅游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让游客体会到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乐趣,在不同的地域能够感受到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只是停留在建立观光区,采摘园,森林公园等设施,或是让游客亲自动手劳作,亲身参与其中来感受大自然生活,显然这样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失去了生态旅游的独立性。
基于对数据的梳理,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监管,即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首先要对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统筹规划,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其次,要加强生态旅游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以此做出相应的开发战略改进;再者,要突出旅游开发环境源头预防和生态保护,在开发活动前期设计清洁能源的使用投入,后期落实污染物排放指标检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用科学的开发手段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有关部门应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制定和改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法律的宣传、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构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制度,改革生态旅游社区管理制度,完善生态旅游监督制度和环境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快速实施生态旅游工作的资格认证,确保有法可依地对那些出现问题的生态旅游旅游经营者做出严惩,对乱贴生态旅游标签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生态旅游是一种兼具趣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方式,因此笔者认为经营者首先要深入调查所要开发的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对旅游地的生态特点、资源环境特点和人文历史等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制定出合适的生态旅游开发方案。其次,应及时统筹协调当地旅游从业部门,当地社区,招商企业,游客和其他相关团体,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系统,互相权衡。最后,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当地的特色,打造真正独特的旅游项目,规划好旅游路线,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创设自己的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