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之女”的扶贫情结

2018-02-07 05:09:03文丨王宗伦
遵义 2018年20期
关键词:烈士

文丨 王宗伦

国庆期间,詹新凤专门购买了厚被子和厚毛毯,提到她担任第一书记的茅石镇高垭村使用。

说实话,今年54岁的詹新凤,明年就该退休了,人们都说驻村工作又苦又累,谁不想早点离开。可她为什么对高垭村牵肠挂肚,还在作长久居住在高垭村的物资准备?

“烈士之女”的扶贫情结

詹新凤的父亲詹思荣,江西玉山人,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过数十次解放战斗,后来成为桐梓县的一名干部,20世纪70年代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埋在桐梓县荣德山烈士陵园。

记得父亲经常对他们几姊妹讲,我还赚了,有几个子女,我的那些战友,有的连名字都没得,和我们一起出生入死的,曾经的同学,他们连后人都没有,他们的父母还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他父亲在临死之前对他们说,以后回老家要给烈士的家人讲一声,给他们的家人报个信。你们每年上香,要代着给其他烈士上一炷。

父亲在世的时候,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打铁全靠本身硬,做人是最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做人,教育子女循规蹈矩,非常严格。

詹新凤牢记父亲教诲,在工作中时常以一个“烈士之女”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乡镇还是在机关,她工作起来都一丝不苟。她从2012年开始当驻村干部,在下队走访群众时,羊肠小道、泥泞路上无数次摔倒,身上、脸上有时还挂着伤,但她一笑置之,她总是拿父亲吃过的苦和自己受的苦作比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没有气馁,没有逃避,而是和大家一起勇敢面对,她总是用父亲的勇气和担当来激励着自己。

驻村工作中,经常遇到群众堵工堵路的情况,比如G75复线、烟基路,要从她挂帮的茅石镇高垭村的土地上经过,本来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可是占路、占地,占到一排苞谷,占到一排烤烟,那些农民都漫天要价,谈不下去,影响发展。

她在工作中,列举官仓、九坝的发展状况,说那些地方搞得明晃晃的,我们就这样保持贫穷落后的现状吗?当时的高垭村,只有一条烟基路通到村里面,是一个闭塞落后的死角,他在工作中质问那些农民:“土地是你们与生俱来的吗?”我不是摆老资格,你们看《乌蒙山剿匪记》,他们连生命都牺牲了,才赢来了解放,他们又得到了什么?讲到动情处,她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就埋在后山坡革命烈士陵园。当她把自己“烈士之女”的真情实感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动了,谴责那些不顾大局、各不相让的村民,把瓶颈堵塞起来,怎么发展?

很多70多岁的老人说:“有你这样的干部,要多教育一下他们。”许多老人流泪感动,说:“你这样的干部,让我们回到当初解放时的感觉。”

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现身说法,家长里短的拉家常、话发展,经过四年的努力,原来只有一条独路的高垭村,现在有了四条水泥硬化路,一条通往绥阳,一条通往汇川,还有一条通往本镇镇龙村,四条公路全部水泥硬化。

路修好了,高垭村从一个死角,变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村庄,原来搬出去的农户,有的从江苏,有的从贵阳、遵义搬了回来,修建了新房子。目前已经回来了十多家,新农村气象又复活过来。

热心肠的“詹妈妈”

只要有空,詹新凤就给那些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织毛衣。她所在的妇联,有恒源祥捐赠的毛线,在开展“爱心妈妈”活动中,那些剩下的一两二两的零碎毛线团,她就捡起来,凑齐,然后见缝插针地挤时间给那些娃娃织毛衣,已经织了30多件。她对小娃娃的身高、体重、体型、胖瘦这些非常敏感,看一眼就能织出合身的毛衣,还在毛衣上织上各种花纹、图案,漂亮好看,织好后给那些贫困儿童、残疾儿童送去。这样一件娃娃毛衣,按市场价至少100多块。她一分钱没收过,如果单位剩下的零碎毛线不够,反而自己掏钱买一些。她说:“就好当做好事一样。我们都是穷过的人,能做一点算一点。”

詹新凤除了织毛衣,还帮助几个女孩上大学。有一个女的,丈夫死得早,拖着三个都在读书的娃娃,她家是2014年识别的精准扶贫户,大女儿2015年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读不起,詹新凤就帮她募捐,又找县妇联的“蒲公英计划”,帮助她女儿顺利上学了。还有一家双女户,大女儿考上二本,父母没让她去读,怕花钱。她知道后,鼓励那女孩继续复读,第二年考上一本,詹新凤找工会、爱心人士、毛线衣协会、习酒公司等单位帮助,终于圆了那女孩的大学梦。

詹新凤说,平时做得最多的,其实是那些苦口婆心“劝和”的鸡毛蒜皮小事儿。农村很多婆媳不和、妯娌不和,他就当起和事佬,哪家有事都喜欢找她倾诉,找她调解,她苦口婆心地劝说,摆事实,讲道理,将心比心。特别是微信时代,一些小媳妇经不住诱惑,把娃儿甩起就出门了。一个家庭没女人,就像吃东西没味精一样,没了主心骨。她看到那些男人带孩子很可怜,她就想方设法劝人家的小媳妇留下来,避免家庭破碎。

她在高垭的几个组都放有洗漱工具,下村组开群众会,晚了就在她的好姐妹或者干亲家那里住宿。她在哪里,周边农户就自然而然地围拢过来,晚上听她吹牛聊天,这是宣传党的好政策、做群众工作的好机会,很多邻里纠纷、干群矛盾,对党和政府的误解,就在夜间聊天时潜移默化的沟通化解了。

谈起村里的情况,哪家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小孩是否读书,甚至喂有几头畜生,她都一清二楚。她所挂帮的高垭村,不管大人小孩,差不多都认识她,有的亲切地叫她詹书记,有的叫她詹大姐,小孩则叫她詹妈妈。几年来,她除了利用闲暇时间编织毛衣,还多次给贫困儿童、留守儿童送去书包和文具。当听说她可能会被调回县城时,有的村民还提出要联名给书记、县长写信,一定要把詹书记留下来。

每到过年过节,她反而成了最忙的时候,因为每家每户杀年猪都要请她去吃刨锅汤,都说“有你这样的干部,没有干不好的事情。”经过四年奋斗,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高垭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牵肠挂肚的“高垭情”

詹新凤的家庭受革命传统教育影响相当深,他儿子在汶川“5·12”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火线入党,荣立三等功,他所在的部队被称为“乌蒙铁军”,电视专题纪录片《震惊世界的七日》,其中第五集,就有他儿子张金诚的采访镜头。如今儿子退伍,在坡渡镇政府工作,也是一名扶贫干部。这是一个优良的革命传统家庭。但是,詹新凤也有伤感的时候,她一到高垭村就是十天半月,丈夫胆结石发作,要做手术,没人陪护,丈夫喊了以前的一个朋友守着他住院。她自己也因经常饱一顿饿一顿的,引发胆结石、肾结石、高血压,周身都是病,每次回桐梓,都要买一大包药背去。

她除了给自己买药,还给一个80多岁的抗美援朝的老兵买药送药。那个老兵的儿女在外务工,因为股骨头坏死,需要8万块钱的“门槛费”才能做手术。

詹新凤了解到,抗美援朝老兵的医保可以报销,民政部门还有一个报销,两重报销加起来,他自己可以不花钱,但是因为“门槛费”,让老人做不了手术。她把情况向县妇联汇报后,在妇联的帮助下,与医院协调,通过多方努力,解决了这一难题。现在,这个老兵扶起特制的助步器,可以走路了。但是由于长期疼痛,她便给他买了“布洛芬缓解胶囊”等药物,15块或者25块钱一盒,一次三四盒,亲自给他送去。

本来,再有一年就退休了,但是,牵肠挂肚的“高垭情”,让她割舍不下那里的乡亲,她还想干一件事,就是把“工程蝇堆肥技术项目”引进高垭村。因为高垭村目前发展养牛100多头的养殖户就有两户,还有养猪、养羊、养鸡鸭等养殖大户,如果引进这个项目,那些没地方堆放的猪粪、牛粪、秸秆、柴草,就可以通过这个项目,解决土地钝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变废为宝,为将来高垭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重庆避暑旅客打基础。

她说,为了这一项目,她与省里面来的专家接洽过五六次,差旅费都是自己垫起的。这个项目目前是省委书记孙志刚签批的,她很有希望引进到自己挂帮的高垭村来,就算明年退休,也甘心了。

猜你喜欢
烈士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在9月30日?
源流(2022年9期)2022-11-03 12:24:54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0
熊亨瀚烈士的绝命遗言
鞍山烈士纪念馆
《告别爱人》
————献给抗洪烈士
黄梅戏艺术(2020年3期)2020-10-19 09:21:14
诋毁烈士形象被判公开道歉
透堡“文魁第” 一门三烈士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6
烈士案胜诉,更觉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