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程建强 陈 涛
牟应书老人住在茶叶店附近的一幢陈旧的家属院里,刚刚过了清明,我们来到牟老家拜访,刚一落座,牟老的儿子牟小秋便从冰箱取出“绿宝石”为我们泡茶,二次续水,片片茶叶仿佛在杯中被唤醒,一片片茶叶从杯底站立起来,随水升腾。牟老兴奋地从椅子上欠起身来指着茶杯说:“你们看,‘绿宝石’多鲜活,多有活性。”
牟老是贵州茶界的泰斗,德高望重,用牟老自己的话来概括,他的一生“学茶事茶终身与茶结缘,茶香茶韵体会茶道人生”。尽管接近90高龄,在我们采访的90分钟里,牟老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我们随他的思绪,穿行于老人七十年的茶旅人生。
20世纪40年代初期,西迁的浙大在山清水秀的湄江河畔创办了贵州湄潭实用技术中专学校,1943年初秋的一天,常在牟应书家来买面的著名茶专家李联标,又一次来买面时拉着他的手问,愿不愿意去技术中专读书,“不收学费,每个月还有3斗米的补贴。”
这让父亲已经去世,靠母亲做面条养活三个孩子的牟应书动心了,这年秋天,牟应书考取了技术中专茶业专业。“李联标就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当年湄潭实用中专,星汉灿烂,群贤毕至。给牟应书授课的老师,大多是浙大教授和专家,学校里的老师刘淦芝、李联标、张天福、朱源林等深深影响中国茶业进程的一代大师级精英,也深深影响了牟应书的整个人生。
这位当年只为“减轻母亲负担,学个技能谋生”的15岁少年并没有想到,他从此便与茶结缘、与茶相随。他的人生成了茶的人生,他的命运成了茶的命运,他的生命旅程,也折射出贵州这片高原一种树叶的春绿秋黄。
研发一款老百姓喝得起的高品质绿茶,是牟老晚年的一个愿景。牟老发现,贵州绿茶无一例外都以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茶青原料。一芽一叶的细嫩茶青产量低,这也导致贵州绿茶产量少价格高,普通老百姓喝不起。这既不能做大规模,也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它不是贵州绿茶的发展方向。”
“我父亲多年来一直在找寻用一芽二叶、三叶的茶青为原料,研发一款高品质的绿茶,只有这样,才能使贵州绿茶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实现机械化加工,标准化生产,才能做大做强贵州绿茶。”牟小秋这样诠释牟老晚年的追求。
2000年,牟老和他的两个儿子牟春林、牟小秋终于在贵阳市郊一个叫烂泥沟地方,包下一片200亩的茶场,循着新的路径,开始了新的试验。
三度春去秋来,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绿宝石”终于研发成功。这款新茶鲜香、味浓,既有春茶的鲜嫩、夏茶的厚重,又有秋茶的醇厚。中国茶叶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对“绿宝石”称赞有加,“可以泡到7次,茶味还不淡。”
“绿宝石”赢得“七泡好茶味”的美誉。著名茶叶评审大师沈培和在品尝“绿宝石”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赞叹不已。
2012年,“绿宝石”经过欧盟400多项质量检测,一次性全部合格。当年9月出口德国。2013年秋冬季节,“绿宝石”迎来遥远的旅行,它摆上了德国两大高端连锁百货超市考夫霍夫和卡斯达特的货架,让更多的德国人从“绿宝石”的茶汤里,去品味来自中国贵州高原生态的纯美,品味这片高原上茶农们纯朴的智慧,去度过一段优雅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