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庆宇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需要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的贯彻落实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在抓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执行队伍建设工作。只有抓好这些工作,才能在举国上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进而使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更快实现。
在新时代,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跨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发展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已经向纵深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进入决胜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动荡复杂,因而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获得新动能、实现新发展、达至新水平、进入新境界。简言之,新时代需要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1]。为了实现国家治理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初步形成了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出台了许多新的国家治理举措,这些方略和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将顺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陆续出台更多新的国家治理的举措。然而,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不是在“真空”中实施的,而是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施的。这些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要想得到真正、全面的贯彻落实,还需要营造各方面良好的环境。
1.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程序。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开会期间主要以代表团为基础分组开展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政府工作的报告、“两院”工作的报告等事项的讨论。由于开展全体代表的集中讨论将遇到人数过多、讨论难以充分进行的问题,因而这种以代表团为基础的分组讨论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制度安排。然而,这种制度安排过于凸显地域性,建议适当压缩以各代表团为基础开展分组讨论的时间,增加不以代表团为基础开展的分组讨论。
2.调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安排。我国的国家机关是经人民选举产生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因而国家机关应当对人民负责。“两会”是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时候,在这样的时机不应当安排外国记者向“两会”代表提问的环节。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应当主要由中国外交部负责处理,外国记者提问的环节可以安排到外交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吹风会等时间进行。当然,为了满足外国媒体了解、报道中国的各项工作动态的需求,可以安排外交部邀请我国政府其他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到外交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接受外国记者的提问。
3.推进党政机构的改革。自建立陕北抗日根据地之日起,“精兵简政”就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工作思路之一和组织机构设置原则之一。20世纪末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依然是“精兵简政”,即减少政府机构的数量、压缩人员编制、降低公务费用开支、降低国家管理成本等。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压缩政府人员编制及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是一大善政。笔者却认为,“精兵简政”也有过犹不及的地方,对这一原则需要辩证地加以认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各方面事务需要党和政府及时介入、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因编制过少、机构过简、权责不明确而导致政府管理缺位,由此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比通过压缩政府规模而节省的管理成本更大。当然,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确实也应该退出来。
4.探索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如果将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正式纳入国家行政机关,就会大幅增加财政开支,由此在城市居民、农村村民中实行了自治制度,而城市居民、农村村民的自治机构不属于国家行政机构。实际上,这种制度安排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的一些工作人员虽名义上不属于行政机关人员,但事实上还是要由政府财政发放工资或至少发一部分津贴,自治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不轻松,许多与居民相关的具体事务都是由他们负责处理的,其存在并非可有可无;在农村,由于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属于行政机构的编制,因而政府对村干部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也不能用升降职、异地调动、行政奖惩等办法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制约,以致有的地方出现了村干部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状况。近年来,我国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中居民与居民、居民与自治机构、居民与政府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多,此种情况下有必要加强政府基层管理机构的建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承担着诸多管理职能,发挥着巨大的实际影响力,因而有必要改革我国在基层实行的自治制度,由实行居民、村民自治改为政府集中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我国应当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纳入一级行政机关中。事实上,多年来我国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确实发挥着一级行政机关的作用,只不过在名义上不属于行政机关而已,因而由居民、村民自治改为国家治理下的统一管理实至名归。在将我国居民、村民自治机构纳入一级行政机关之后,上级政府就可以对社区、村的行政工作进行直接有效的领导和指导,从而改变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在建设上的薄弱和在工作中的涣散、软弱、不力等情况。将我国行政机关延伸到基层这一改革主张的真正障碍可能是一部分人对“政府膨胀”“政府扩张”的恐慌,对于这部分人的看法应当及时予以回应,消除其顾虑。目前,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是由财政发放工资的,进行改革新增的财政负担并不重。也就是说,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所需的开支是现阶段我国财政能够负担得起的。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社会需要管理的事务不是减少了,而是日益增多。我国的行政机关应当增加相应的职能,提升各项管理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国家治理是牵涉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大事,因而围绕着国家治理问题必然会存在许许多多的分歧。应当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存在分歧是正常的,而对不同的意见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为争取持不同意见者转变思想创造条件。当下,最重要的是要抓好思想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各种方式,使那些思想认识落后的人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在大体上趋于一致时,才能够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基本的思想环境。如果忽视思想工作、忽视对社会思想舆论中的不健康苗头的观察,任由其不断滋长而不加以说服、引导,那么就有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鉴于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能把思想工作看作是仅仅由宣传部门负责的工作,党、政、军、群各个方面都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且常抓不懈。新时代,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出台了许多新举措,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触动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及时观察社会思想舆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新时代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必要的思想环境。而最理想的思想工作的境界应当是在无形中感化、影响教育对象,避免采取强制性的办法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
舆论关系着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公众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因而关系着一个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舆论领域时刻存在着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我方不去占领舆论阵地,敌方就会占领舆论阵地。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在舆论领域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必要的有利环境。
舆论工作与思想工作有一定的交叉,但也与思想工作有所不同。思想问题不一定具有“传染性”,舆论工作则具有明显的“传染性”、社会性、传播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他并不一定会对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但如果舆论领域出现了问题,有关错误舆论很容易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相信带有误导性的谣言,进而为国家治理的开展构成思想舆论方面的障碍。在开展舆论工作时,一忌无所用心,二忌被动,三忌简单生硬。所谓无所用心,就是未能认识舆论领域时刻存在着的风险,因而在主观上忽视舆论工作,不能怀着极大的责任感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所谓被动,就是不去主动引导舆论,反而被舆论牵着走,只有在舆论领域出现大问题时才去当“救火队员”,未能预先做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未能主动地制造有利的舆论议题、树立正确导向。所谓简单生硬,就是采取生硬的办法解决舆论问题,如果采取生硬的办法、板着脸开展工作,不仅做不好舆论工作,而且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新时代的舆论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采取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新语言,在把握公众普遍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时代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的落实,主要依靠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即“体制内”的力量。要想使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切实得以贯彻落实,首先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中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一方面,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党委和政府各级干部的思想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深入了解、加深领会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干部的问题,指出:“不教育干部没有出路,教育干部是一个战略问题。省委第一书记要亲自抓,要办好党校,办好各种培训班。”[2]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政治表现、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不合格人员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清退,帮助他们走上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把涉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执行的关键岗位留给政治合格、思想进步、作风过硬的人。只有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中消灭内耗现象,形成合力,养成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才能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示了强大的能力”[3],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4]。同时,也应当看到,国家治理工作的有关设想能否得到贯彻、能否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则取决于相关制度设计的合理完善。
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为新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过去,我们通过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今后仍将坚持改革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5]。近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革新,这些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的制度革新将使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顶层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提升和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围绕这个决定出台的具体改革意见已经反映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之中,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国家治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必将为我国的国家治理工作注入强大的新动能。近期,我国的国家制度的一个重大革新是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这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建设成为廉政型国家,进而实现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这些重大的制度改革必将使我国的顶层、中层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从而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形势的新需求。“接下来,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6]。要想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得以顺利地贯彻落实,切实惠及亿万人民群众,需要形成认识趋于统一、前进方向一致、执行坚决有力、内耗降至最低的局面。为此,在抓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执行队伍建设工作,从而使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