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中共丰台区委党校 教研处,北京 丰台 100071)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集体开展了第十三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同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2014年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各项任务的组织落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深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细化到每一件事上。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因素,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作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样的大事,既要着眼于宏观层面,更要着眼于微观层面,在“落细”上下足功夫,落脚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人们的所作所为,折射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与价值追求。
2.要落到每一个个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3]“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5]
1.要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6]
2.要从自身做起,以己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8]
3.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娃娃抓起。[11]
1.要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12]“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3]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4]
2.要关注人们行动的效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逐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最终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实德。”[15]
“落细、落小、落实”三方面,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持续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落细、落小、落实”,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闪耀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彰显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生命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6]实践证明,无论多么宏伟的蓝图、多么美好的愿景,多么伟大的理想,在实现的进程中,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细、小、实”处着手,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7]也就是说,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身并不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只有通过实践即人的活动,只有与人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精神、或者说是观念形态,其最初的产生和最终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1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源于伟大的人民。”[20]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精神,或者说是观念形态,只有与从事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即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指导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成为人们实践行为的外在约束力。
一种主流价值观必然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形成的价值观,才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同理,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这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得到群众的认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上引领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从机制上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使其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循,都必须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系列的行为准则,甚至是礼仪制度等当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
1.规范引导“软”制度。如行业规章制度、市民乡民规约,以及一些礼仪制度等,这些制度贯穿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虽然不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但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行为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进这些制度,可以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地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1]
2.建立健全“硬”制度。如法律法规,其提出、制定、完善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彰显着国家社会的价值导向。同时,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人们违反这些制度,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制度,能够促使人们在遵守制度规范的过程中,逐步认可并践行其内在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22]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和行业先进模范等重点社会群体,不仅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23]
1.发挥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44.7万名,[24]也就是说,约15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和行为,不仅关系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同时,党员的身份和功能属性,也决定了每一名党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干部带头。[2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2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政协委员珍惜自身荣誉,恪守宪法法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28]
2.发挥公众人物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群体中的模范、榜样的示范作用给予了充足的肯定,重点阐述了模范、榜样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社会各领域的先进模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例如,全国范围内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人”等评选活动,不仅激发宣扬了社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些群体中,公众人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像知名专家、知名企业家、文体明星等,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29]在中国科学院第17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第12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0]
3.发挥青少年群体的青春示范作用。“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强则国家强。”[31]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一言一行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32]
1.积极扩展对内宣传平台和传播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33]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与文明办印发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明确地提出了十五项重点活动项目,强调拓展载体的重要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建设指明了方向。
2.积极拓展对外宣传平台和传播载体。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迫切需要构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破除当年撒切尔夫人对中国的断言,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中国价值理念,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大众化、社会化,不仅要多途径、多形式,还要多时间、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5]实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指导人们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作为一个个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灵魂,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真正地建立了起来。
1.着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既选择重要的节假日,也选择平常的工作日。第一,充分利用各种重要的节日。例如,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六一儿童节与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座谈、教师节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座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等等。第二,充分利用各种重要的庆典时机。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庆祝大会,以及两院院士开幕大会,等等。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工作考察的时机。例如,2014年5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考察和12月13日至14日在江苏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等等。
2.着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场合的选取,几乎涵盖了各类社会群体的各种活动。第一,学校领域。如与北京大学、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等等。第二,社会领域。如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座谈,等等。第三,第十二次、第十三次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庆祝大会,以及各地工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