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蓝洪顺(山东省潍坊市普法办公室)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景区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在提升城市法治文明程度、提升全民普法效果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一种集游览、娱乐、健身、求知等于一体的场所,若能充分发挥其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就能使旅游文化和法治文化交相辉映,从而取得双赢的效果。为实现这个目的,山东省潍坊市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并以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的潍坊杨家埠民俗文化景区为试点,探索出了“12345+148”旅游景区法治文化建设模式。本文将对杨家埠“12345+148”法治文化建设模式进行简要探析,力求在旅游景区法治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杨家埠旅游景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城区南侧,面积10.62平方千米。杨家埠的年画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风筝古朴美观,自成一派;杨家埠大观园内的各类艺术馆、博物馆、艺术研究所、文化长廊、手工作坊以及三星湖、度朔山、嫦娥奔月台等景点更是各具特色。长期以来,杨家埠秉持民风民俗为主体、年画风筝为主导、游客参与为时尚的旅游理念,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年都吸引数十万计的国内外宾客来此观光旅游,成为了潍坊市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杨家埠景区法治文化建设中,潍坊市注重法治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相融合,普法教育与旅游产业相衔接,探索出了“12345+148”景区法治文化建设模式。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升民众法治信仰,营造景区良好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确立一个主题,突出中心。在杨家埠景区法治文化建设中,潍坊市牢牢把握住“法治文化”这个核心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突出“法”这一中心内容的前提下,将德廉孝善、红色文化等一并融入到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之中,一方面,使法治与道德、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强化了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的支撑促进作用。
2.注重两个结合,法德共进。“法”与“德”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以其权威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则凭借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风俗习惯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使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基于法律与道德的这种内在联系,潍坊市着眼于杨家埠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主题思想,把法律同道德结合起来,既“普法”,又“普德”,让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协同发力,将外在的法律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从而达到人们自觉遵纪守法的目的。潍坊市深入挖掘杨家埠特色文化中蕴含的“平安和谐、惩恶扬善、勇敢正义、胸怀家国”等法治元素以及“祈福迎祥、国泰民安、忠孝节义、守礼重德”等道德元素,尝试根据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制作图文结合的法治风筝、年画,创作具有法治内容和道德内涵的诗歌、格言、散文,寓法于德,以德促法。以《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涵为基础,结合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胆创新,创作了包括“人之德”“家之德”“国之德”“天下之德”四个部分的“崇德”系列手绘墙。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杨家埠景区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融入到景区设施、环境建设之中,把“法德讲堂”搬进景区,结合地域特点,邀请专家、学者以讲座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做好法德结合文章,使游客在景区中感受到道德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双重浸润,推动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
3.打造三大平台,全面展示。一是打造一条法治文化长廊。以“法治、德育、平安、和谐”为主题,在不改变杨家埠原有人文景观的前提下,选取人流较为密集的景区参观路线,沿线布点,通过涵盖法治文化元素,富有美感的雕塑造型、园林造景、书法篆刻、宣传展板等艺术视觉手法,将法治文化与杨家埠现有的景点和设施等相融合,建造了一条法治文化长廊,让游客于休闲中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提高法律素养。
二是打造一系列法治文化园林古墙。杨家埠青砖小瓦,流檐翘角,富有古朴韵味的青砖墙向人们展示了早期民居建筑既精巧又壮美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景区法治文化一个极好的展示平台。秉着与景区文化协调统一、深度融合的原则,潍坊市在认真研究、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孝仁义等内容,用古朴的年画、风筝图案、民俗形象、传统的书法雕塑等以既契合杨家埠景区总基调又迎合游客审美的形式绘制在墙体上,以通俗易懂和寓意深刻的图画、文字来引导游客学法明德,在观赏民间艺术的同时享受法治文化的视觉盛宴。
三是打造一个法治文化大戏台。要让法治意识更好地渗透到民众意识当中,最关键地是找到一种民众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在静态的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墙基础上,充分利用杨家埠大观园大戏台这个有力的动态展示平台,通过聘请专业人员编排法治剧目、广泛收集法治影视资源等方式,把普法剧、普法电影搬上传统戏台,达到了法治动态化、形象化、群众化、生活化相统一,寓教于乐,一方面实现了民众在休闲娱乐中学法、尊礼、崇德,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杨家埠大戏台的演出剧目,为老景区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活力,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4.法浸四大载体,创新求变。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难在普及和深入。要做到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群众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法治建设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就必须创新法治建设载体,活化普法宣传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这就要求在景区法治文化的载体建设中,将普法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抓创新、出精品。潍坊市围绕杨家埠“民俗旅游”的特色和其六百年民俗文化底蕴,突出构建了四大新载体。一是以杨家埠传统年画、剪纸为载体,或给喜庆祥和的年画、剪纸配上符合主题的普法标语,或将法治典故、美德故事以年画、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赋予民俗文化更加鲜活的法治生命力,让游客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二是以杨家埠精美风筝为载体,进行设计创新,在传统风筝上加入法治格言、诗歌、传统故事等元素,变从前供娱乐、收藏为主要价值的风筝为杨家埠法治文化建设的形象代言,放飞在世界各地;三是以杨家埠历史悠久的戏剧演出和影视放映为载体,一方面将《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救风尘》等与法治有关的传统佳作重新搬上戏台,另一方面,创作编辑一系列新的普法剧目,设定时间、场次,每天固定时段循环演出,通过这些剧目,将民间纠纷、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法律案例和知识融入到念白、唱段和表演当中,用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表演,变传统“说教式”普法为“感官式”普法,使人们通过欣赏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感染,为普法教育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四是以节日灯会、烟花表演、皮影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历史遗存为载体,在彩灯、烟花、皮影木偶戏及节日活动舞美编排中加入法治元素,使“民俗型”普法在杨家埠景区全面渗透。
5.突出五部法律,深入宣传。法治宣传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杨家埠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潍坊市注重结合景区特点,把握游客心理,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旅游法》《文物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在杨家埠景区开展专题宣传,以这些内容制作宣传展板、编辑印制宣传手册和书籍,向游客发放;依托景区内各博物馆、艺术馆、研究所为平台,开展杨家埠景区文物法治保护和法治宣传工作,在文物介绍、景区指示牌等处增加文物保护、安全须知、法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法治元素,使游客在游览中学习法律知识,引导游客增强旅游安全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文明游客。
1.围绕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条主题街道。杨家埠的民俗古街,是景区的一大亮点。老字号的画店星罗棋布,刺绣、剪纸、泥塑、烙画、麦秸画、吹糖人、瓷艺等民间工艺作坊穿插罗列,地方小戏、民间杂耍应有尽有,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与法治文化相辅相成。潍坊市在杨家埠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抓住民俗古街的独特优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在古街两侧,设置了以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及其内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主要内容的雕塑景观,并配以年画手法绘制的图版,使景区民俗一条街成为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一条街。同时,在景区主观光路线,铺设法治脚底浮雕,建设景区法治大道,让游客在畅游景区、观赏景致、挑选纪念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文化的熏陶。
2.弘扬德廉孝善传统文化,构建四大精品模块。为强化传统文化对法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特别规划出杨家埠景区现有的四个相邻区域,构建了“德廉孝善”四大精品模块。四大模块将二十四孝、缇萦救父、岳飞报国、三尺巷等包含尊老爱幼、忠孝仁义等思想的法德小故事分门别类,以手绘故事、书法作品等表现形式绘制、雕刻在景区墙体、展示图版和石刻景观上,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既丰富了景区内涵,又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使游客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实现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支撑、相向而行。
3.彰显地方独特魅力,打造八大特色景点。潍坊市在杨家埠景区法治文化建设中,精挑细选了景区最有代表性的八处,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景点。充实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内容,增加陈列法治主题风筝、年画,供游客观赏;在年画绘制馆、十八女子作坊,设置体验区,将中国梦、法德载福等作为题材,游客可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并亲自绘制法治年画、扎制法治主题风筝,体验板刻技艺,了解扎制技巧,增强普法参与性、趣味性;建设皮影馆,以皮影戏再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弘扬崇德尚法精神理念;建设书画院,经常性开办法治书画展览;修建文物典藏馆,设置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展板,让游客在观赏文物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知识;新建红色收藏馆,收集、陈列涉及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革命战争、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红色藏品,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使游客在游览结束后留下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记忆和印象,景区出口特意建设了一个总结性展馆,突出推介杨家埠景区特色法治文化。展馆将游览途中的法治文化要素、本地法治文化发展史、法治建设中的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等以图文形式制作版面上墙;设置陈列柜,将杨家埠景区法治文化艺术品、成绩荣誉等以实物、文献等形式陈列展示出来;设置浏览留言区,展示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和游客浏览景区后的法德感悟及对景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这样一来,游客对游览过程中受到的法治文化教育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回顾和认识,真正实现让法治文化根植于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为使法治文化建设更多地惠及民众,景区还建设了集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值班制度,为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也对景区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让游客有了问题不出景区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实现了阵地前移、工作主动。
杨家埠景区法治文化建设以创新的理念、全新的体验,实现了“景区承载、文化传承、法德浸润、全面融合”,给景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以旅游景区为承载。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和消费活动的终端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要发挥其优势,让它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应当树立以旅游景区发展带动法治文化建设,以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旅游景区发展的双向工作思路,依托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头,将旅游产业、旅游景区作为法治文化建设新的载体,以建设景区法治景观带、法治设施等方式,把法治元素更多地加入到景区之中,在游览途中向游客普法,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反过来,法治意识的增强又能进一步维护景区良好的旅游环境,从而达到以景区承载法治,让法治促进旅游的良性循环。
(二)把握好文化传承。旅游景区通常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和自然环境,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创新思路,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要素,使他们成为法治文化的新载体;同时,更应当注意保护这些历史遗存,保护景区本来的特色和面貌,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在不改变不破坏景区原有格局、自然特色、艺术性质的前提下,赋予这些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以新的法治文化生命力,实现法治文化与景区格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统一。
(三)实现法治自然浸润。在景区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彻底改变过去“说教式”“灌输式”普法的旧模式,结合景区实际,在独特的民俗、特产、自然景观中融入法治文化要素。例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风筝、年画、剪纸、戏剧、影视、刺绣、泥塑等。还可以通过景区具有法治、道德教育意义的历史传说、农家乐餐桌上的温馨提醒、艺术展馆中的文物保护法律知识等来营造法治氛围,普及法律知识。总之,就是要解放思想,充分挖掘景区的可利用元素,将“法”的内容自然融入其中,让景区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法”与“德”,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律”和“道德”的洗礼,实现“法治”的自然浸润。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深沉文化内涵,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法治化进程快速推进,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已有的法治文化阵地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七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普法载体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从杨家埠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可以看出,旅游景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应当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大、受众面广、娱乐性高等优势,坚持长期规划、全方位把控、多层面渗透、既因地制宜又与时俱进,既创新求变又保护历史,有效将法治文化、普法宣传融入景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法治教育受众群体,增强普法宣传覆盖面和渗透性,从而实现“法律六进”向“七进、八进”的新突破,真正达到以法治文化熏陶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