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少 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页。这一论断精准定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确立的时代背景和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外交。研究新外交的丰富内涵,清晰定位其历史方位,概括其历史特点,对新时代中国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有新目标,实现新目标需要新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进行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外交。新外交在对时代主题、外交目标以及外交政策*通常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主要包括该国对当时国际社会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国际格局的基本判断,外交战略目标的界定,以及为实现外交战略而执行的外交政策等三个层次。参见高金钿主编:《国际战略学概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页;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73页;王家福:《国际大战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李映周:《中国的新战略和韩中关系》,时事出版社,1997年,第9页。的认识和追求上,在保持继承性的同时,作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创新和发展。
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特点,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是一个国家确立和调整外交决策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党坚持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认识,认为世界大战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因此“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廖国良、李士顺、徐焰:《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539页。。甚至到了改革开放前夕,依然维持对时代主题的这一判断和认识,认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国际形势的主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决策基本上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认识下作出的,外交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具有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认识持续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对国内和国际大局综合研判的基础上,中国逐步调整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党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的转折性论断,实现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正式确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认识。此后,我们党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判断和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为,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在继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页。时代潮流,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继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合作”理念后又增加“共赢”这一理念,表明我们党对全球化潮流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新时代条件下对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认识,认为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报告也看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艰难和曲折,指出“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7页。,认为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关键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在此基础上,报告坚定地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挑战十分严峻,但前景十分光明。我们党把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等置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来考虑和认识,一方面认识到在和平环境下实现发展符合世界潮流和各国利益,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没有解决好的反映,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分和联系,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这种认识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基本内容,并不断发展深化,为确立新时代的新外交定了调、奠了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完成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外交目标随之调整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推动世界革命。因此,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判断下,中国外交的目标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继续贯彻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公报》,《人民日报》1977年8月21日。,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通过)》,《人民日报》1977年8月24日。为目标和任务。外交目标中渗透着强烈的革命性和国际主义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的战略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进入“富起来”的历史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带动外交目标的调整,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转移到“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9日。。进入新时代前,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直是中国外交孜孜追求的首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进行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外交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发生深刻变化。在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有两个:在国内是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在国际上是为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与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外交活动相比,新外交目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6页。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基础之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6页。也成为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就外交层面而言,新外交追求的总目标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在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新外交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上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概括起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目标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根本上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中国外交目标追求的视野更广、目标更远大、内涵更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与“和平”就被确定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自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与“和平”作为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外交智慧遗产。改革开放前,虽然中国在外交原则上始终坚持这一立场,但囿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一定时期内,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有时体现得并不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的转变以及对国际局势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外交中的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原则得到充分展示,逐步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题,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基本确立起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里程碑意义。1986年3月25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赵紫阳:《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人民日报》1986年4月14日。,并从十个方面阐述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正式表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不是权宜之计,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3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外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难度在加大*转引自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逐渐成为新时代新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9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反映到外交层面,实际上是新外交的内政基础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这是理解新时代外交政策的基础。
新时代如何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习近平给予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融通世界机遇和中国机遇,走互利共赢之路是新时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理念。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来换得,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明确原则。同时,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2页。,全面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内容的同时,又为其加入时代因子,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发生深刻变化,既体现出继承性,又体现出创新性,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品格。
新外交在时代主题、外交目标、外交政策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体现出新外交的基本内涵。而准确把握新外交的历史方位,清晰定位新外交的历史坐标,对我们党科学把握历史机遇期,完成新时代新使命、实现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勇于理论创新的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进行伟大自我革命,接力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和神圣职责。中国外交是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不断形成丰富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使新中国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塑中国的自信和世界影响力,为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0页。。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等思想,丰富了中国的外交理论,指导着中国外交不断取得重大实践成果,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营造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当时的世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外交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捍卫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科学的内容和原则,并结合新时期国际格局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江泽民、胡锦涛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等方面都作出进一步阐发和深化,为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新外交在继承发展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外交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新外交不仅关注国内的经济发展,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使命,也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外交责任,目标更高,格局更宏大,进取意识更强。新外交升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核心精神,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昭示我们党不仅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能带动各国共同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展新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背景下,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紧紧依靠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赢得了国家的生存空间。20世纪6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政策,既反“苏修”,又反“美帝”,外交中渗透着强烈的革命性。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深刻调整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逐渐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政策,外交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为维护国家安全、主权等现实利益所替代,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影响力减弱。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尽管发生了一系列调整,但外交中的“独立自主”和“和平”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外交行为规范。改革开放后,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认识下,中国逐渐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目标不再追求世界革命、推动世界革命,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外交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并不断发展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4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6页。可见,新外交不但继承新中国外交中“独立自主”“和平”的基本原则,更是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体现出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9页。的时代担当。新外交不但体现出继承性,更体现出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品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判断下,为维护“站起来”的国际地位,中国不得不以主要精力应付来自外部的威胁,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主权独立。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转移到“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9日。,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华民族“富起来”成为中国外交追求的首要目标。
进入新时代,新外交有了新使命。而实现使命的基础在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8页。。因此,维护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是新外交重要目标,但已不局限于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为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强起来”自然成为新外交追求的目标,在此前“为国内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的目标基础上又提升一个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9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从实践角度看,中国外交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外交目标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反映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邓小平也强调:“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0页。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要求新外交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远大的目标,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外交理论和实践,有效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妥善处理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和大国形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外交体现出我们党一直怀有的世界情怀,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9页。。可见,在国际体系中,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者和挑战者成为后来的融入者和追随者,再到现在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新外交必将在中国参与改革和建设世界体系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中国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示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特点和特性。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新外交的鲜明特征之一。新外交具有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既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求是》2013年第16期。,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体现出连续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在二战所确立的国际体系内的创新,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外交原则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外交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的外交目标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不变”的同时,又呈现出发展、深化、创新的“变”的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重要外交思想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形成和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化发展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原则。
新外交契合新时代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的客观事实,是我们党从国内和国际背景出发作出积极战略调整的成果。这种调整是在继承性基础上的发展,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新外交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中国外交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顶层设计、善于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世界大势是新外交的重要特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外交作出顶层设计,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再度张扬我们党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在顶层制度设计层面谋求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宣言书,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新时代指引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南。为推动中国外交的整体性设计,加强对外战略谋划,201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此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2014年11月党中央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1页。。2018年6月,党中央再次召开外事工作会议,会议概括习近平外交思想的10个方面,明确推进新时代外交的前进方向,等等,都体现出新外交继承传统、关照现实的整体战略观。
新外交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重点推进。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中国务实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新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之关联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先后五次扩容,成员总数增至86个*刘华、孙奕、潘洁:《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述评》,《光明日报》2018年6月25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具体而生动地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等理念,深刻体现出新外交注重整体布局与重点推进相统一的特点。
新外交既强调原则性,也重视灵活性。新外交的原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外交道路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对国际事务的天然同盟军——广大发展中国家应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三是在国际关系上,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构建不针对第三方的,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四是坚持总体安全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为实现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民日报》2014年4月27日。。五是在文明上,强调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认为既要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为推动新外交原则的实施,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中国领导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双边结合,同1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有力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5年间,习近平乘坐专机,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5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实现了对全球各大地区的全覆盖*管克江、任彦:《勇立时代潮头 开创外交新局》,《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6日。。在出访中,习近平外交语言生动,朴实无华,外交风格脚踏实地,更加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少了繁文缛节、官话套话,多了公开透明、解决问题的意识,展示了灵活的新外交。
新外交讲大局、全局,但离不开国内,国内是基础。妥善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是新外交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也是给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
在国内,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多万亿元,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是新外交得以确立的国内基础。
在国际上,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呼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思想,要求出现新的主持正义和公正的领导力量。中国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不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中国认为,世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三个关键词来阐明中国所要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亮明中国主张,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大国担当。在经济上,中国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新外交是面向全球的外交,以全球化促进自身新一轮改革开放,同时助力他国的开放与国际化。中国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应对保护主义的挑战,提出并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让全球化更加平衡公正的中国方案。
新外交坚持把基点放在国内,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国内的成就达成国际主张,是立足国内和国际视野的统一。
新外交中,坚持合作共赢与突出中国特色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明确提出“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合作共赢”等战略思想,顺应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潮流,反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成为大国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在坚持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同时,新外交也坚持凸显中国特色。新外交的中国特色首先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外交的塑造力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世界情怀。新外交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历史使命。这是新外交的主要特色和突出亮点。凸显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新外交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39页。新外交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渊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深刻反映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理念,展示出中国深厚的软实力和我们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