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莉 汪 钊
(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1]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广袤的边疆地区。新时期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日益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边疆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前沿和核心,我国国家建设中的多民族性、文化多元性更加凸显,多样化的民族构成、多元化的文化特性在丰富我国悠久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性、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初,共产主义合法性遭遇挑战—苏联解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民族主义的再次复兴对我国民族地区产生影响。新的社会背景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诉求日益增加,加之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化。历史与现实、国际国内的一些因素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此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成为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议题。
一个国家、区域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综合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其中既有显性的硬件条件,也有隐性的软件条件,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既受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发展差距、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地区产业结构、贸易关系、对外政策、特色产业、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制约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十三五伊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经济上得到改善但还不满足的群体,另一类是经济地位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的群体。当这两类群体的期望同时受到挫折而感到强烈不满,而且如果经济上的划界与民族或地理上的差别恰好对应时,就可能出现政治上的大震荡。”[2]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海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优先发展,而边疆民族地区受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内地和边疆呈现出发展阶梯式差异。另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单一,公民就业观念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
首先,民族边疆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单一。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南北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公共服务呈现出巨大的差距。北疆具有丰富的煤炭油气和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密集的工业布局,而南疆则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落后,交通条件远远落后于北疆。从历史来看,北疆工业起步早,资源开发早,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重商传统影响至今。而南疆则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工业基础薄弱,新兴产业缓慢出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不相协调。从现实来看,北疆有石油重镇克拉玛依,特大城市乌鲁木齐,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市,霍尔果斯贸易区。北疆具有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冶金、兵器制造、现代交通运输业、金融、餐饮服务、发达的科教文卫等产业,而南疆则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附带玉器生产、旅游观光,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发展速度慢,质量低。
其次,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公民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质量制约国家认同和。以新疆大学为例,新疆大学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20%左右。[3]由于少数民族公民自身文化素质与就业技能差,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加之不想走出家门的就业观念使得他们就业形势严峻。民族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公民自身汉语水平不高,在一些需要双语的工作岗位上无法胜任,这些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公民出现不满情绪,对国家的认同弱化,强化了狭隘的少数民族意识。
影响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认同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司法公信力。少数民族公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逐步逐年增加,但是,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素养、政治理论水平与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官员腐败案件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影响着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具有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 (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及其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成为政权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源泉。”[5]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区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影响着少数民族公民对政府、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和质疑。少数公民在基层选举中虽然参与了基层民主自治,但是参政议政能力有限,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村委会的选举通常是家族政治的博弈,这就背离了村民自治的初衷,少数民族公民失去了参与基层民主的热情。
民族地区司法公信力影响着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从内蒙古呼格案来看,民族地区的司法公信力弱化。民族地区享有一定的民族法律制定权力,但是司法判据执行者的法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边疆地区的司法公信力。民族地区,宗教有时承担着法律的作用,还有一些习惯法也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是,从司法公平角度来看,习惯法、宗教教义和戒律并不能取代法律。良法是治国之重器,司法公正对一个国家社会秩序、公平正义、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地区司法公信力受到了家族政治、权力寻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层次影响着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和双语教育的发展层次上。边疆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赓续薪火的传承着民族血脉。然而,以新疆和西藏为例,该地区文化产业原始而单一,缺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对接,走出去的文化产业甚少,传统文化产业继承堪忧,新老文艺传承者之间文艺传承数量不足,难以实现文化艺术的世代传承。由于地区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的布局和重心组合不同,出现了中心——边缘差异大的状况。中心城区文化产业相对集中,影视戏剧、新闻传播、图书出版、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云集于此,而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单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布局分散,新兴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营,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遇。另外,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也存在发展层次性的差异,以新疆为例,南疆双语教育整体落后于北疆,少数民族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双语水平也出现不同的差异。这是由于语言环境、民族分布、国家政策扶持、教育管理水平、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宏观环境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出现区域性差异,发展层次性差异,由此导致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弱化,文化交流交融出现裂痕,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消解了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民族意识影响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关于学生民族观的调查中,得出“总体上被调查的各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的结论。[6]这有力的证明了民族意识对少数民族公民身份建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制约作用。高校尚且如此,那么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只会更加强烈。“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由于在文化包括认同方面的现实差异,一般在公共领域交往频繁,私人领域交往有限,表现出不同民族交往关系中的层次差异。”[7]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公民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边界与集合,这些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宗教因素是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我国大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氛围浓厚,具有历史传统,也有现实根据。多民族聚居地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由于我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是少数民族公民信教人数众多,有的民族甚至是全民信教,由此宗教活动的场所和规模庞大。在一些时期,党疏忽了对宗教场所的管理,使得在一定时期内宗教场所急剧增加,一些违章宗教场所迅速出现。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宗教有时代替了法律的角色,执行着法律的功能,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建设。以新疆为例,“近几年来‘东突’恐怖主义愈演愈烈,宗教极端思想甚嚣尘上,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严重破坏维吾尔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化进程”。[8]“双泛”思想在新疆境内传播,严重威胁着新疆的区域安全,呈现复杂化态势。民族边疆地区某些民族与境外民族具有相似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渊源,这样以来境外有些备有用心的分裂分子借机煽风点火,散布宗教极端思想,蛊惑民众参加所谓的宗教活动,甚至参与所谓的“圣战”。
民族边疆地区多与外国接壤,跨境民族在此聚集,贸易往来频繁,边境管理难度加大,军事要塞建设不可放松,这些问题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地区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近年来,宗教极端思想如空气般蔓延在边疆地区,一些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分子借贸易往来之名,行传播极端宗教思想之实。“双泛”思想在边疆渗透,一些少数民族公民被蛊惑参加“圣战”,奔赴叙利亚作战。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功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分子分子在边疆传播的分裂思想严重侵蚀了我党在意识形态宣传和维护方面的作用,给民族团结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边境战略布局对国家整体战略有极端重要的影响。出入境管理对强化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也具有深刻的制约,对于抵制非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少数民族公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一些信教群众容易被宗教极端思想蛊惑,这样就直接削弱了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少数民族地区的总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既是国家的期望,也是人民的希望。通过采取措施培育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是其必由之路。
依托民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着力发展民族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育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体现民族应性、区域性发展优势。例如,西藏以发展特色旅游业,政府主导举办国际佛学研讨会,增加国际知名度,打造青稞、牦牛肉、糌粑、蜂蜜等特色电商产业,辐射藏区传统产业,以电子商务模式推销西藏农产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发展。打造林芝生态旅游区,按照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理念来建设,建设生态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功能区,覆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例如,新疆应该发挥区位比较优势,依托区域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南疆以发展现代化精品农产品、生态农业、民俗体验、特色美食、节日文化、古城遗址参观等产业。北疆则定位于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将首付乌鲁木齐打造成中西亚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高新区、交通枢纽中心等城市中心区。继续发挥克拉玛依石油城市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实施清洁生产技术,降能耗,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继续完善北疆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区域联系,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带动交通沿线地区的发展。
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企业孵化、技术指导、惠民政策、引进人才等措施推进民族区域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强公路、高速路、机场、高铁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缩小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区域治理水平,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努力探索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大数据治理、军民融合产业等现代区域发展模式。重视少数民族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技术技能,实施绿色就业政策,提升少数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加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政治的顶层设计,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积极探索使用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民主模式,提高公民参与国家政治,发挥建言献策、群策群力的作用,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打造便民政府,树立公仆形象。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民族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评议等制度,杜绝家族会议把控村委会党支部会议。做好村务公开工作,透明村务账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村委会的服务水平。探索特色基层民主模式,动员少数民族参与基层民主,提升少数民族公民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普及党史国史知识,及时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要及时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时事政治,提高党支部理论水平。在民族地区推广“访惠聚”经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激发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的热情,培养其主人翁意识,为基层民主建设作出贡献。居委会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治理方式,推广线上与线下少数民族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落实监督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为社区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发微信、微博社区治理公众平台,扩大使用、关注人群范围,及时反馈和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落实主体责任考核指标任务,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联系居民,及时了解居民的困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落实群众路线,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打造服务政府,提升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在民族地区全面普及十三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双语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安排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共同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贯彻十三五规划中有关教育的精神指示,严格落实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高中补助、困难救济、高等学校助学金、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社会救济、企业奖学金等政策的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应用型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和学生实习的路径,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力培养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人,适应后工业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继续实施农村双语教育,选派优秀的汉族老师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支教,传播汉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水平,着力建设好内高班,内初班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提升民族地区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住房、子女就业、生活保障等水平,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美国学者格尔达·勒内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需求,没有历史,任何国家都不能享有合法的地位,也不能唤起爱国热情。”[9]建立民族嵌式社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借鉴,自觉认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华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
在民族边疆地区深入开展去极端促和谐活动,继续推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少数民族公民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魅力,自觉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国家。从政府层面来说,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推送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让少数公民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建立和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快速处理反动思想和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维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对广大高校和党校来说,在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利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尤其是在新疆要用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这门课的资源,让学生了解新疆地方史,树立正确的领土观、国家观。对少数民族公民来说,要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五个认同”教育,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相互体验不同民族的民俗活动,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强化少数民族公民身份的建构,树立国家公民意识,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入侵,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历史和现实均表明边疆安全稳定则国家整体稳定,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反之民族宗教问题突出,战争纷乱,人民受难。从西藏和新疆的局势来看,必须创新边疆治理模式,严管边境出入,防止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恐怖分子的侵害,建立电子监控、卫星巡逻、辅助边防兵巡逻,做好防空武装,维护边境安全。严格控制出入境贸易,防止不法分子入境。从国家角度来说,提高边防兵待遇,保障他们的生活用品充盈供给,增加边境巡逻兵力,建立全天候全武装的巡逻,利用电子监控、卫星监控、反导弹系统及时检测和反馈边疆形势。定期举行边境军事演习,提高边防兵的作战技术及水平,打造一支能打胜仗、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现代化边境作战军队,履行保卫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义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自觉认同国家统一。同时边疆的稳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军拥民、民爱军,形成融洽的军民关系,提高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共同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而言之,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形式在民族地区进行五个认同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少数民族公民具有更多获得感。拓宽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借助双语平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与交融,提高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入开展地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活动,广泛宣传马克思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创新边疆治理模式,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通过上述路径来增强少数民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任剑涛.胡适与国家认同[J].开放时代,2013,(06):122-145.
[2]姜宝莲.关注西部民生:基于政治稳定的视角[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02):32-35.
[3]徐平,张阳阳.影响新疆对国家认同的因素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65-70.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4.
[5][法]让·马克·夸克,等.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
[6]余梓东,李劲松.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民族观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03):26-31.
[7]李晓霞.新疆民族关系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40-48.
[8]许建英.“东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述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6):1-10+12.
[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