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博 袁 楠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价值,在充分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传统文化领域总结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回应世界,完整展现了其传统文化观的时空维度。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过去总结传统文化,在承认其丰富内涵和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让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不懈奋斗提供文化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中华文化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2]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既引用过《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的“君子喻于义”等儒家典籍,也引用过《韩非子》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道家、法家名言。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不局限于流派和时代,将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作为宝贵资源和深厚滋养,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包容性的尊重。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包含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传统文化的稳定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治理、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精神指引作用,这是不需质疑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文化基因”来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独特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具有深刻性和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面对过去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在正视其内容和价值的基础上,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从文化的发展规律出发,科学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求在科学鉴别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
㉗David M.Esposito,The Legacy of Woodrow Wilson,American War Aims in World War I,Westport,CT and London,1996,p.64.
在面对过去的时间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总结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价值,提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承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又肯定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既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又要求鉴别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既坚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又能够主动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集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运用传统文化资源、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要求连接传统与现代,激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活力。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现实支撑,需要讲清楚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从可能性上说,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3]。
从必要性上说,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一定时空条件的限制,需要调整之后才能适应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4]先贤的思想是对当时时代问题的解答,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将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的互动,萃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6]以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文化为纽带,通过挖掘阐发、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凝聚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引导人民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诠释者和弘扬者。
在立足当下的时间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正确认识立足当下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厚今薄古,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学问,而应当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切实的关联。立足当下,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为当代人提供精神财富,也需要让子孙后代感受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创造性转化”重在“转化”,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提炼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创新性发展”重在“发展”,要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更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当代中国在文化领域面向未来的历史担当。
从继承的角度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让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7]要让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不仅要总结过去、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有意识地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从发展的角度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让中华文化永葆魅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的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面向未来的思想深度,能够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在面向未来的时间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对待传统文化的长远眼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8]。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益于当代文化建设,又能够为民族未来提供价值指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时空维度中,除了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纵向时间探讨外,还呈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横向空间视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与世界文化互动,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具备中国立场、世界眼光。跨越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植根于中华沃土,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9]经过转化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愿景。站在世界文明交流的舞台,中华文明既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更要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7]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可行方案。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0]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包含着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的现代诠释,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和大国担当。
在回应世界的空间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面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世界形势,中华文明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质,传承中华民族谋求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展现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时空维度,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科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过去,侧重于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鉴别的基础上有扬弃地继承;立足当下,侧重于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面向未来,侧重于丰富和拓展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回应世界,侧重于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时空维度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宏阔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回答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问题激发新活力,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对于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19(3).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1).
[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12-31(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2).
[8]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2).
[9]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2).
[10]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