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
摘要:本文阐述了利用实体机器人,开展兴趣小组和竞赛活动,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本实践以生本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和柔性思想为基础理论,以基于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实体机器人 ;创新能力
一、开展实体机器人教育的困惑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逐步提高在实体机器人设备方面的投入,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类比赛,另一方面成立学生相关社团(兴趣小组),每周抽出固定时间(一到二节课)进行教学活动。笔者作为指导教师,遇到过一些困惑。
困惑一:机器人的项目多,厂家也多,各个厂家机器人的搭建方法,程序编写方法都有差别,辅导教师人数精力有限,应该如何辅导学生?
困惑二:研究指出,机器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载体,但是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困惑三:参加机器人竞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准备竞赛往往使学生目标单一,容易疲惫,竞赛结束,部分学生兴趣减少,如何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兴趣和内在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几年的实践,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二、机器人教育活动的实践
1.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讲授核心基础知识
机器人项目多,搭建方法,程序编写方式各有不同,课该怎么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又是需要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精讲最为基础的知识,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之间的关系;巡线和壁障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电传感器和触碰传感器);顺序、循环、条件等通用程序结构;小车的结构设计,机械手的推、勾、抓等动作结构设计。通过四到六节的集体授课,学生了解到最基础的机器人相关知识。
2.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创新的土壤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机器人种类多,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恰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自主的学习,独立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最终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我们采用了分组法、任务驱动法、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任务和项目可供选择。学生在分组和项目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因为选择来到机器人社团(兴趣小组)学习的学生,本身就有着比较强的兴趣,给学生自由,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里要特别注意,教师提供的可选项目或者任务必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通过思考容易完成的。
(2)提供豐富的资源可供参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必定需要丰富的参考资源。我们开辟了云空间,将收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源上传,便于学生自学。各个学生小组带着任务去学习,自然就会自主选择需要阅读的资料,或者利用网络,查找想要的知识或者解决方法。在社团活动时间,我们常常发现,各个小组成员,有的在编写程序,有的在调试搭建机器,还有的在讨论。这些讨论有小组内部的,也有小组之间的。教师当然无法完全知道他们的讨论内容,但是,有很多的新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讨论与调试之中产生的。
(3)采用多层次、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法。个性化的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必然导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法。例如可以根据比赛成绩,作品完成情况,完成相关小组的任务情况来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要相信学生可以完成目标,只是时间先后有差别。
(4)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给学生丰富的自由时间,采用基于项目自主化分组学习,教师常常会感到无事可做。其实,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原因在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他们非常迫切想独立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契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如果教师过多指导,学生反而不愿意听,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也正好符合了生本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柔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开发后面的教学活动,亲自去实践几个项目,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带动学生进行设计和制作,提高创新能力。
3.通过机器人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机器人比赛同自主学习有所不同,是比赛就有输赢。如果在输赢方面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丢失创新的动力。我们多次遇到这样案例:某学生,在机器人组装以及程序设计很有天赋。初中多次进入省赛,并且还拿过二等奖。进入高中,就主动加入社团,积极准备比赛,并且赛前信心满满。但是比赛总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高中的第一次比赛就失误了,不仅没有进入省赛,市赛前八都没有进入。比赛完后,该同学很受打击,很长时间都不愿意碰机器人。作为指导教师,经过反思,认为教师应该避免把比赛成绩看得太重,而应该强调把比赛作为锻炼提高的机会,要教会学生,一方面要重视比赛,一方面还要正确面对失利。
同时,机器人比赛同其他比赛相比,由于设备的不稳定性(电脑、传感器、马达、电池等)更容易发生突发情况,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心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意义与展望
开展机器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实体机器人一般还只限于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离普遍开展还有差距。但是,只要有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就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小班化、相关投入的增加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会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机器人等科技活动中,并迸发出旺盛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让智能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小学[J]. 徐爱平.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4(01)
[2]机器人教育何以进入中小学课堂[J]. 李艺,谢作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10)
[3]黄荣怀,刘德建,徐晶晶,陈年兴,樊磊,曾海军. 教育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1):13-2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5284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