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骥
一千多年前,在现在太原南郊的古城营村一带,是一大片城阙巍峨、宫苑壮丽、杨柳吹拂的园林风景城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
晋阳,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存在了。那时,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铎,先后修建治理晋阳,有了坚实的城堡和较大的宫殿。到了西晋末,并州刺史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略,扩建了晋阳城,扩大成高四丈,周長二十七里的城池,经多次战乱,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北魏末期,高欢入据晋阳,控制了东魏(都城在邺)政权,以成霸业,因而晋阳称为“别都”。
高氏先营造晋阳宫,其子高洋篡位,建立了北齐。北齐政权存在的二十七年中,对“别都”大动土木,大治宫室,起建大明宫,兴建十二院,其辉煌壮丽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首都邺城。还在晋阳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著名的晋阳西山的大佛就是那时的杰作。这尊依山凿刻的大佛高二百尺,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一百六十二年。当时佛寺“一夜燃油万盆”,灯光能照到晋阳城的宫廷里,其奢丽程度可想而知。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即帝位前就是“晋王”,晋阳算他的发祥地,做了皇帝后更加紧修建晋阳,在北齐的晋阳宫外围筑了周七里的城墙,叫新城;在新城西又新建了一座周八里的仓城;又新建了一座晋阳宫;还征集民工凿开东通太行、北达管涔山汾阳宫的驰道,使晋阳成为交通便利、建筑宏伟的繁华城了。
唐代是晋阳城建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晋阳,已经成了横跨汾河两岸、有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风景大都市了,周长二十七里的大城,这大城内又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和仓城四座小城统称西城。在汾河东岸,与西城相对的是东城,是贞观十一年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主持修建的。因为东城内的井水苦涩难饮,又筑了从西城外把晋水架汾河引到东城的引水工程,叫“晋渠”,不但解决了民饮,也美化了城市。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堞”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联为一体,也叫连城,是武则天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修建的。其后,河东节度使马燧又修建了向东城引晋水的工程,还潴成隍塘蓄水,又把汾河水分出许多小流环城流绕,两旁都栽上杨柳,更进一步绿化、美化了城市。唐代还在晋阳修建了柏堂、节堂、起义堂、受瑞坛、宾宴厅、北厅、使院、山亭等建筑物,还有那些达官显宦的高门宅第及宅第改变的寺庙。这些高大的建筑群围绕着晋阳宫和大明宫,散落在清流绿柳间,使晋阳城里更为堂皇富丽,光彩耀眼而又清雅秀丽。若要宏观晋阳三城,共有二十四道城门,晋水擦西城而过,汾河穿中城南流,晋渠穿西城,过中城,跨汾河,达东城,处处流水哗哗,杨柳飘扬,楼台相望,俨然一座园林风景城市。
然而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攻打晋阳,在北汉主刘继出城投降,并说服他的部将杨业停止战斗,归顺宋朝的情况下,赵光义竟下令焚毁晋阳城,次年又引汾河晋水倒灌了晋阳废墟,毁城灭迹。当时老百姓中逃不及的老弱妇幼,葬身火海洪水者不知多少。金代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中有“不论民居与官府”,“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说的就是这次毁城灭迹的浩劫,一座好端端的风景古城就这样消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