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林省长春市总工会 闻一平
工会组织肩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任,多年来,吉林省长春市总工会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的大局,坚持探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努力为实现长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奉献智慧和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广大职工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找准工会组织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是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吉林省长春市总工会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了长春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做到了“四个”到位。
深入调研,反复研究,规划到位。调研发现,长春市职工队伍现状总体素质较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基础牢固。但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适应和不匹配的情形比较明显,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吉林省长春市总工会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推进全市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和“素质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对提升职工素质做了全面、科学、长远的规划,并要求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方案和具体办法。
集中力量,成立机构,领导到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成立“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经贸委和市人社局等10个部门的主管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统一负责具体协调、调度、指导和考核。
发动引导,层层推进,工作到位。市总工会连续多年将此项活动列入重点工作之一,市总领导亲自部署、调研和指导。市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宣传、层层动员、稳步推进、全面行动、一级抓一级,不断增强工会干部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武装头脑,抓住骨干,培训到位。市总工会加大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16期工会宣教干部培训班,有1300多名宣教干部参加了专题业务培训,通过有充分准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工会宣教干部找准了工作角色定位,懂得了这项工作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知晓了学什么、如何学、学多少的问题,确保学习培训入脑入心。
针对长春市职工、农民工基数大,而且职工的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需求不同,长春市总工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需而宜地开展活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着力加强广大职工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利用多元化宣传教育手段,先后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等一系列主题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职工的基本价值观、思想先导和自觉意识,贯穿于提升广大职工素质,助力广大职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团结广大职工跟党走。印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连续多年开展长春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评选活动,编辑了《构筑都市文明》等三部“双十佳”先进事迹的书籍。举办长春市劳动模范事迹报告会、长春市职工职业道德标兵事迹巡回报告会、“文明长春·道德职工”职工演讲大赛,开设“职工文化大讲堂”“职工道德讲堂”“职工文明礼仪大讲堂”“职工心理健康讲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职工正能量。
加强“职工书屋”建设,搭建职工读书学习平台。印发《关于长春市“职工书屋”建设五年规划方案》等文件,统筹安排、多方筹资、上下联动、聚合资源,大力加强“职工书屋”建设,将学习观传递给每一位职工。截至2018年8月,市总本级已建成全国“职工书屋”51家,吉林省“职工书屋”79家,长春市“职工书屋”50家。区级总工会及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建成了“职工书屋”“农民工书屋”“职工阅览室”“流动职工书箱”“职工阅读吧”“职工图书角”和“数字化职工书屋”3200多个,共有各类书籍390万册。长春市总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书屋”建设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还报道了长春市“职工书屋”建设的经验。
创设做实活动载体,开展“创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多次召开长春市“创做”活动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举办两次长春市“学习·创新·发展”职工论坛、6次长春市职工读书演讲大赛、长春市职工读书诗歌朗诵赛和长春职工读书征文,编印了3部《长春市职工读书演讲集》。组织开展了“长春市书香女职工”“长春市职工读书月”活动,向全市职工推荐了《怎样做学习型职工》和《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等50部必读书籍。很多基层工会组织还开展了“我们在为谁学习”“怎样开展读书”等职工大讨论,开设了“流动课堂”,开展了“抓学习、助成长”“职工听书会”“我与书的故事征文”“职工读书讲堂”“职工读书访谈”“在线学习”“职工日读一小时书,月读一本书”“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职工阅读一本专业书籍,多会一门专业知识”“职工网络读书课堂”和“职工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全市百万职工的读书热情和学习动力,自觉参与到“创做”活动之中。
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掀起职工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的热潮。市总工会和市人社局连续多年组织开展长春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全方位、分层次、多角度地开展了职工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培训、大提高活动,涉及184个工种,参与职工158.7万人次,参赛企业达1.16万家。几年来,长春市总工会命名表彰了300名长春工匠、10名具有影响的十大长春工匠、2名杰出长春工匠。中国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北工业集团等企业的职工,多次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建立了216个“劳模高技能传承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2166项,获国家专利191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在市重工系统组织了22个“劳模高技能传承工作室”,先后举办了136次职工技艺交流活动,互帮互学结对签约活动。一些工会组织还开展了“高技能人才技艺演示”“导师带徒”和“一师多徒”等活动,让职工创新创造从“亮点”到“亮片”,为长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后备力量的储备。
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用先进文化陶冶职工高雅情操。以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为阵地、以长春市职工文体协会为龙头、以长春市职工文工团为骨干,先后举办了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长春市职工歌咏赛、长春市职工歌手大赛、长春市企业文化“三提升”职工文艺演出、长春市职工音乐会、长春市职工京剧演唱会、长春市“劳动者之歌”职工广场消夏演唱会。坚持送文艺、送电影、送书籍到车间、到矿区、到工地的“三送”活动,先后深入到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长春卷烟厂、长春市鼎庆集团等多家单位,扩大职工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坚持连续13年举办“一汽杯”净月潭职工越野赛、六届长春市职工乒乓球赛、八届长春市职工羽毛球赛、36届长春市迎春职工桥牌赛、长春市职工广播体操展示赛、长春市职工广场舞表演赛和东北十城市职工体育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和职工需求爱好,先后成立了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职工文体活动室、农民工文化站,成立了11000多个职工文体兴趣协会(小组)。各级工会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职工,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新老职工皆宜的“职工文化艺术节”、“职工兴趣运动会”和“职工厂区、工地、校园、店堂运动会”等职工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传递了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广大职工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了广大职工身心愉悦和身体健康,广大职工精神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工作,需要各级工会组织科学思维、系统思考、统筹规划,更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实效、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坚持抓典型、抓宣传、抓创新、抓机制和抓督导,真正实现广大职工“工作生活学习化”和“学习工作生活化”。
选树典型,引领示范。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作为长期工作目标和任务,需要不断向纵深发展和广度延伸,长春市总工会注重挖掘、培养和总结推出一批新的有影响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几年来,多次召开全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总结表彰会,先后对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还涌现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和“2017年中国十大国匠”李凯军等知名全国劳动模范。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倍增效应,带动了各单位和广大职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宣传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广泛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提升职工素质的良好氛围,市总工会及时把有特点和有影响的先进经验、创新做法和理论研究文章编辑成书,下发给基层,扩大宣传影响和辐射面,供工会干部和职工学习借鉴,引导广大职工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创新方法,网络学习。给广大职工提供更广阔的方便、灵活、个性化学习空间条件,推动广大职工自觉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满足职工多样化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市总工会利用长春职工大学优质教育阵地作用,整合师资力量,投入资金,建立长春市职工网络学校,在长春职工大学开设了劳模高等学历班,第一期80名劳模学员已全部学成毕业,第二期80名劳模学员将于2019年毕业。两期劳模班市总工会投入近90万元资金,圆了劳模们的大学梦。
建立机制、增强动力。激励和鼓舞广大职工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多搞创新的内生动力,坚持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和常学习,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和市科技局联合建立了职工技能培训机制、竞赛机制、考核评审等长效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长春工匠、优秀职工给予技术晋级,同时对优秀职工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实现向需求拉动和向常态化靠近。
调研指导,督促检查。不断扩大“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工作落实和提升工作质量。长春市总工会不定期深入到基层,就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类指导、督促检查、查找问题,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样、不间断,保持工作持久性和常态化,使工作收到实实在在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