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杨 攀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它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的政治站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发展的思想自觉,是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8)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得出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深刻认识“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必须把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
揭示“新时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它的前进必然伴随阶段性的进展,每当改革开放新形势出现时,党中央都会及时地用“新阶段”的提法揭示治国理政的任务。党的十九大使用“新时代”这个概念,当然也意味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它的分量更重,含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其中。尤其是将“新时代”与“新的历史方位”相联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这就告诉我们,党的十九大揭示的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相关联,“新时代”不是世界范围内上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中国发展方位迎来了新时代。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认识“新时代”概念的涵义,要坚持三个“没有变”的基本观点。首先,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这个基本国情。再者,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清这个国际地位。由此而言,“新时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延伸,又是发展新方位的时代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起始于1978年党中央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发展方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清醒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开启新征程的政治自觉。“新时代”的概念揭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线索,要求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干了什么、将要干什么。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使命担当贯穿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实践,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上,践履使命、勇于担当、敢有作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秉性。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实践特征。历史地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等概念在党的文献中早已有之。比如,1938年毛泽东指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4](P526、528)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明确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1956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建设事业”;[5](P88)伟大梦想虽然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出来的概念,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就事实上存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P11)因此,党的十九大揭示的“四个伟大”如果仅仅就其单个概念来看,还不能说是创新,然而,它们作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层面提出来则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要求。担当什么样的使命,是由时代提出的问题所决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P14~15)思考和回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加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代伟大实践最重要的问题导向。明确党的历史使命,为的是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排除发展中的障碍,更好地执行和完成党的任务。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6]的必然要求,“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既延续着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始终如一的革命血脉,又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
其次,“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形成了党创新治国理政责任担当的整体战略。如果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历史连贯性的话,那么,集成这四个概念揭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则具有战略意义上的系统性。“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整合起来,以鲜明的理论品格,展示了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新时代担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7]新时代肩负“四个伟大”历史使命面临着进行伟大斗争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建设伟大工程面临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推进伟大事业面临着攻坚克难的严峻挑战,实现伟大梦想面临着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压力。“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党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只有统筹推进“四个伟大”,才能担当起新时代历史使命。
第三,“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形成了新时代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思想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章章、一节节地续写下去。“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宣示,进行伟大斗争宣示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完成党的奋斗任务,建设伟大工程宣示了以什么样的领导主体提供根本保证,推进伟大事业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指引,实现伟大梦想宣示了“朝着什么样的目标”不懈奋斗的执政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揭示的“四个伟大”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践履,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再出发,从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以“极不平凡的五年”概括十八大后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指出“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P2、7)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构成党中央提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党的领导意识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党组织不同程度出现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对加强党的领导带来严重冲击。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结论,突出领导制度建设,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强调党领导一切的全面性,有力地强化了党的领导意识。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发展观不准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新发展理念得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长期高位运行,30多年保持快速度高比例增长,迅速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成就喜人,然而,实践中唯GDP的政绩追求、消耗资源的粗放性、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片面性等问题客观存在,并随着发展而逐渐显露和加重。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以科学理念引领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大力纠正错误发展理念,提出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发展的道路。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继承,又体现了治国理政实践的理念创新,为促进健康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巨大变化,对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严峻挑战,传统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党的十八大后,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因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而得到了展现。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依法治国方略有序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在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依法治国方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截至2017年8月,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近260部、行政法规近800部、地方性法规近9000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建设各方面已经走上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的轨道。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到加强。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行批判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坚决抵制娱乐庸俗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8]这些年来,思想舆论领域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议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提到战略位置上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个突出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并作出体制机制上的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山绿水”思想的指导下,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大事来抓。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大力开展,2014年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改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五年里,习近平作为党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着力整顿军队,提出了一系列强国强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2014年10月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政治建军作出部署,针对部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这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五年里,习近平主席出访28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国同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新建或提升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建立的伙伴关系总数增至100个左右,从大国到周边,从发展中国家到多边领域,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性会议上和出访各国的讲话中,多次倡导人类共同体思想,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形成崭新格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提高。
极不平凡的五年,使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后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重点推进的一项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打铁必须自身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刮骨疗毒”、“勇于自我革命”等党建思想指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循序推进、步步深入,形成不同以往的新局面。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虽然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也不断在推进实践的发展,但却存在很多长期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存在许多一直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关键原因是管党治党长期存在宽松软的问题。党中央正是抓住这个关键,在严紧硬上发力,从全面从严管治入手,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
事实表明,十八大以来五年砥砺奋进,以极不平凡的新作为创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气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超越了以往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揭开了新时代的扉页。党的十九大揭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正是以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事业的伟大决定着使命的伟大,“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接续,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
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是着眼现实和把握未来的战略考量。“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形成体现了党中央的经验成果转化能力,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开创的新局面,奠定了形成“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始终担负着治国理政的责任,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党治国理政不断开辟实践的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的实践新形势,一个重要表现是13亿人口的大国进入发展起来后的全面治理阶段,凸显的问题主要已经不是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主要已经不是不发展的矛盾,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对问题和矛盾解决不好,快速发展积压的问题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导致前功尽弃的严重后果。从这个意思上说,当代中国必须把“后发展”问题提到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战略位置上来。党中央对此形成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治理很不容易,“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9](PP409~410)五年极不平凡的进程,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的领导发展能力,记录了党中央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的执政业绩。
第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格局。改革开放后最初形成的建设布局是“三位一体”,首先明确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后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认识发展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布局。党的十六大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逐渐突出起来,党中央将社会建设提上议程,形成“四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9](P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开创了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格局。
第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体现的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覆盖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体现的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侧重点。“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不同的指向,又紧密相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以奋斗目标、发展路径、基本方略、根本保证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战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面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点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实践就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平台。
第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发展观。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观思想可追溯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的兼顾性、协调性、全面性问题开始显露出来,2012年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中央治国理政有了新的实践方向。党的十八大后,由于发展起来后的问题集中暴露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面临新挑战。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实现了发展观的思想新突破,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继承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思想要素,又添加了“绿色”、“共享”两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要素。它有助于解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的诸如片面政绩观、发展方式粗放等不健康现象,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发展观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第四,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聚焦。把党治国理政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的实践发展。当今世界,全球治理遭遇的共同性、普遍性问题使各国执政党都在寻求现代科学方式进行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认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9](P104、105)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个总目标以制度成熟定型+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内容,形成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新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聚焦,超越了国家统治、国家管理的认知局限,赋予党治国理政实践以现代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涵义。
第五,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新思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思维能力成为重要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往党中央强调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的思想基础上,又强调必须提高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顶层思维等能力的新概念,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方法论的内容。加强“顶层设计”成为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新亮点。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总揽全局、把握大势、注重整体、加强关联,形成系统。作为系统工程,改革开放涉及的各个方面具有互相牵连的互动性,不能孤立发展,不能畸重畸轻,不能碎片实施,不能单向独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是探索的必由路径,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等观点,[10](P25、248)要求全党提高顶层思维的能力。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实践形成重大任务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建设目标要有总目标和总抓手,政策举措要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践部署要有整体性和突破口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由此而指导的创新实践鲜明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的新思维。
以新布局、新部署、新理念、新聚焦、新思维为特征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思想、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正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经验成果转化,提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也以这样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为基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看,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紧接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之后,这样的论述逻辑,很清晰地说明了“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内在关系。
党的历史使命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党的责任担当是一个不断延伸的历史过程,党的使命要求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发展,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搭建起肩负和践履“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新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使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进到一个新场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形成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发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进程中肩负和践履“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新时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不是历史原点的回归。一个建立近百年的政党,围绕奋斗目标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时间节点上形成了紧迫性。实践发展到今天,“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所包含的任务,都有着实践新时间的要求。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必须以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为基础,既要坚持从历史延续的角度审视党肩负“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传承性,更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和时间节点的现实要求出发,激发践履“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