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温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来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而在产业方面推进着这个历史飞跃的,则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在起草党的十八大文件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是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技创新理论和战略的接力强调。
实际上,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多次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351,341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理政的框架下,这些是难以贯彻执行,带来经济发展中的奇迹的。即使这样,毛泽东的这些高扬科学技术的思想还是推动我国获得了“两弹一星”等高科技的光辉成就。
就整体来说,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我们党高扬科技创新的思想和战略才发挥出它巨大的威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强调始于邓小平,他主要地强调五个相互连接的环节:一是强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2]86,87二是重申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3]257的论断。三是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指出高科技“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3]279四是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48五是强调“要善于创新”,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2]91邓小平的这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理念,为我国尔后提出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3月,党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决策。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讲话指出,立足现实国情,抓住发展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确保实施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是我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他指出,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这是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
在知识经济加速走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切入点的新形势下,1999年8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江泽民在1999年8月23日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4]392“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继承我们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积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4]395同时,“我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4]396
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了两千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2020年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总体目标。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5]403404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有三: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三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贯穿在这三项核心中的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12年7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科技创新理念和战略的接力强调和贯彻,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再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进一步深化,把这个转移一步一步地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是从经济建设到科教兴国,再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一直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次又一次地聚焦、再聚焦。事情正如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6]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战略一脉相承的,是其接力强调中的重要一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提出新要求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对此,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所举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那么,国际形势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它对我国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呢?
习近平说,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起,革命性突破的能量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这就是说,国际形势的发展说明,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它同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种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大势所趋,又为我国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来讲,这正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用好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习近平指出,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势所迫?又是怎样的逼迫?
原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了30多年以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开始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难度提高等新的问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再加上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后,世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的外需明显不足,企业盈利前景不佳,库存增多等因素又导致投资出现减速等等,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增速回落、放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变的只是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它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持性基础和条件,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它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因此,虽然经济增速回落、放缓是必然的,但这种放缓、回落,又不是无限的,同时这种经济增速放缓、回落,又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要求经济结构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要求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事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国国内形势的这种发展态势只是说明,原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7]120“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8]
另一方面,从创新能力不强成为我国经济“阿喀琉斯之踵”的情况来看,也迫切要求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指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9]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劳动、信息、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收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0]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其中包括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作为创新型国家,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研究和发展投入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四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五是所获得的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授权的专利数占绝大多数。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规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基础,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内,由并跑走向领跑,形成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制约国防科技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1]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迈出了使我国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2]
首先是制造业。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活跃的领域,各国历来都注重将制造业的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自从信息革命兴起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于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从而导致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并相应地助长了世界重心从西向东转移的发展趋势。所以,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阻挡这种发展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纷纷实施“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虽然西方国家搞的这种“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无法扭转世界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乾坤,但却在一时间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的制造业经过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正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公司2011年3月的一份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制造业所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19.8%,高于美国所占19.4%的比重,在体量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制造业更迈出了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
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22.8万亿元,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居世界第一,56家制造业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居全球第二。其中:
一是重点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例如,在通信设备领域,自主研发的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TD-SCDMA基带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华为、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分别位居第一、第五位;在发电设备领域,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得到市场化应用;在高端装备领域,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我国高铁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走向世界)、海洋工程等行业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在原材料领域,电解铝大型预焙槽及异型阴极槽技术、富氧铜冶炼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占海外市场的40%。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已连续四次蝉联世界超算排行榜冠军;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提升到85%以上;高分二号卫星推动民用遥感精度达到亚米级高分辨率;4500米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TD-LTE关键后续技术创新发展成效显著,5G通信研发提上日程;我国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线是2014年6月在我国南车株洲公司建成,IGBT等电力电子器材可以把风、水、太阳能等发生的不可控、不稳定的电能,转换成能并入电网的“精电”,如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全国20%的电机中,每年可以节约用电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它成为全球两大主流4G标准之一,目前已被43个国家采用。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
四是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深入。
五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前四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累计下降21%和28%,电解铝综合能耗低于13500千瓦时/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重要进展。
六是产业集约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推进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例如:
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在量子通信及组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诱发多功能性干细胞、90α热休克蛋白、纳米绿色印刷制版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我国的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在战略高科技方面,我国的载人航天“神舟十号”实现太空对接和天海对话;嫦娥探月“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我国的深海钻探及复杂油田采收技术国际领先;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海试成功;“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等高端装备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保障;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广泛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首颗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遥感“吉林号”发射成功;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领先;CAP1400压水堆关键试验验证全面完成;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进展顺利;快中子实验堆成功并网发电;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30多种关键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达到28纳米,封装技术全面升级到中高端。
在农业技术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方面,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超过61%。
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方面,我国成功研制出治疗癌症的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重大新药,减少了长期以来对外国同类药品的依赖;乙脑减毒活疫苗进入联合国采购清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三病”相关科技产出迅速提升,“三病两率”下降初显成效。
在实施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方面,示范应用10余万台(套、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覆盖服务人口9600万人,直接受益1161万人。
在污染源识别、污染与健康、雾霾数值预报、污染防治对策等方面,强化攻关,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湿地治理等生态修复技术攻关,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达1500余万亩。
2017年6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排名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唯一与发达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国家。同时,中国在国内市场体量、知识型员工、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知识影响力、高技术出口减去再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原创专利、高技术出口、原创工业设计等指标上位列世界第一。根据这个创新指数,我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在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我国的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等10项指标上居全球之首。
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11]在这方面,我国有8100万科技工作者,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同时,全国有4200余家众创空间、36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2016年新登记的企业增加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我国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加,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据《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称,2015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迈上了1.4万亿元新台阶。同时,据《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居世界第三,排在美、英之后;2006-2016年,我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总额的12.8%,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由大变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12年时,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就已达到23306.8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的18532.7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20.3%,而美国仅占16.2%。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了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已经实现了到现代化强国的转变。恰恰相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有三个。
首先,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仍很明显。在全球创新指数(GII)和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方面,我国仅处在世界第25-30名之间。据《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称,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5位。2013年时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而多数发达工业国家的投入都占其GDP的2.5%以上,如2011年美国和德国的研发投入,分别占其GDP的2.85%和2.88%。2011年时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1.5%,而发达工业国家都大于35%,我国的固定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具体地说,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档装备、核心领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统很多都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达2313.4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我国国内第一进口大户。我国近八成的芯片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再如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在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领域久攻不克,严重阻滞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制造工业机器人所需要的减速器,很大部分是向两家日本厂商纳博特斯克和哈默雷克购买的;伺服电机以欧美日品牌最为高端,日本安川是世界上最大的伺服电机供应商。与欧美日相比较,我国产机器人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产大飞机现在已经下线,但其发动机是进口的;其他如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如高温合金定向、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80%的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液压件、密封件都依赖进口。国产风电机组传动齿轮保修期仅为2年,而国外产品的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上;軸承和对接螺栓等全部从国外进口,高端机械装备主轴承平均寿命为300小时,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时产品寿命的1%,而且故障频发。
其次,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产能总量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并存。以钢铁为例,2007-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9.5%至81.3%之间,总体上处于合理水平。但在2012年以后,其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2012-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分别为10亿吨、10.4亿吨、11.4亿吨,而产量分别为7.21亿吨、7.91亿吨和8.23亿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4.9%和74.8%,这就导致了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徘徊于盈亏边缘。
再次是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2010年时,我国GDP占世界GDP的7.5%,但我国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2.6%,但能源消耗却占全国能耗的58%。2012年,我国的钢铁、建材单位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10%-20%。我国GDP占世界GDP的11.6%,但能源消耗量总量却占世界的21.3%,我们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45%的钢铁、40%的铜、40%的铝;2013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总量占世界能耗的22.4%,其中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的50.3%,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12.1%;2014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9.9%、32.2%和78.5%,资源安全状况堪忧,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大气污染、重点流域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但是在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又面临着大好的机遇。对于这种机遇,有些人从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认为它将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例如美国的知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9月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就认为,当新的通信革命和新的能源革命出现交汇的时候将产生新的经济范式,而中国因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如果选择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有可能引领亚洲甚至全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有些人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战略期的角度,预测中国将迎来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制度红利”,以高素质劳动者为特征的“新人口红利”,基于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新资源红利”以及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全球化红利”。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种种机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6-10.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01/c_117582862.htm.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N].人民日报,2016-05-10.
[1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
[1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N].人民日报,2016-06-01.
[12]闻扬.上海的今天好,上海的明天会更好![N].解放日报,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