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新 商雅雯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0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媒体学院,北京 100089)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塑着新媒体传播生态,推动共享经济、虚拟社交等新型网络形态生活方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深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他们在受惠于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与问题。他们几乎“手机不离手”,尤其是在社交软件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挤压、侵占了本该用来学习、工作的时间。因此,青年群体的网络素养,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需要对网络素养和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概念进行厘清和区分。网络素养最早由麦克库劳提出,他认为网络素养应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2]。蒋宏大提出网络素养是指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和网络发展创新素养等六个方面[3]。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升级,社交媒体时代到来,网络素养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而网络社交媒体素养则主要是指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具备的网络素养,它是网络素养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动态演进的结果,也是适应社交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媒介环境的改变,引发网民“全网式”生活的开启;新媒体的崛起,促进了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人民的各种需求有赖于社交媒体发挥“耳目喉舌”的作用,其社会价值进一步彰显。在社交媒体传播生态和人们交流沟通方式更新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信息网络的重视与保护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政策纷纷出台,推进了网络空间治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犯罪惩治等工作的进程。网络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关键一环,因此青年网络素养建构亦需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其中,青年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作为网络素养中的关键一环,理应作为重点工作来做。
随着网络硬件设备普及与使用资费下调,中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而青年群体则占据我国网民群体的近三分之一[4]。随着我国使用互联网的青年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加之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社交媒体成为青年群体使用的主要网络工具,能够满足青年的各种需求。
近年来,社交媒体力量迅猛崛起并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达到87.3%和64.4%;微博作为社交媒体,2017年继续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深入布局,推动用户使用率持续增长,达到40.9%,较2016年12月上升3.8个百分点。知乎、豆瓣、天涯社区使用率均有所提升,用户使用率分别为14.6%、12.8%和8.8%。
各类社交媒体不仅成为青年群体的“耳朵”和“眼睛”,还发挥着“喉舌”的作用,为青年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网络舆论、网络民意也借此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85亿,占总体网民的62.9%,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44.0%。我国政务服务线上化速度明显加快,网民线上办事使用率显著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不断融合,服务走向智能化、精准化和科学化。微信城市服务、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及政务头条号等政务新媒体及服务平台不断扩张服务范围,上线并完善了包括交通违章查询、气象、生活缴费等在内的多类生活服务,且向县域下沉。
社交网络正发展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社交应用功能日益丰富。从即时沟通到新闻推送、视频直播、支付交易、游戏、公共服务等,都可以在社交应用上实现,覆盖多领域的平台化发展趋势明显,青年群体用户粘性不断增强。同时,社交网络加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多元化发展,基于社交的营销服务和移动广告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与社交圈、位置服务等功能相结合,网络营销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成为电子商务新的流量入口。
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交媒体已成为互联网媒体中最为流行的媒体类型之一,凭借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特点,成为网上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青年群体最大的信息源。一方面,传统媒体积极拥抱社交网络,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来发布权威信息,扩大传播范围,增强舆论声势。另一方面,自媒体影响力逐渐放大,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76亿,微博实名认证用户、网络红人等对网络话题的影响力不断增大[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述“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时强调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明的网络空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寄语和重托,也是其新闻舆论思想的新论断、新思想。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犯罪惩治等方面翻开了崭新一页。
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作用早已受到中央高层重视,“新兴媒体”“价值观”“明辨是非”“网络民意”等关键字眼在国家一系列重要会议中被频频提及,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议题[6]。为规范互联网内容和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舆论空间环境,201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先后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对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7]其中,已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发展重要性的思考。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8]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发展的殷切期望与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一个个新政策的出台,无一不显示着党和国家对于网络社交媒体正确发展的不断引导和促进,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发展的强烈重视和殷切期待。
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其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0%。10-19岁、20-2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30.0%、23.5%[9]。青年群体占据我国网民群体的较大比例,占比近三分之一。他们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电子媒介人”,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数字一族正逐渐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故作姿态,这些网上好手结缘于电脑空间。
新媒体发展迅速、势力壮大,各类网络社交软件进入千家万户,在青年的成长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改变了青年的娱乐、休闲、思维和生活方式。青年一代受惠于网络社交软件所带来各种交流便利、娱乐享受与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其带来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崛起,作为用户的青年,其自身也处在媒体发展的漩涡当中。当他们面对着手机、电脑,沉浸在网络媒介中时,其实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隐私的环境。隐匿在各种虚拟账号背后的青年用户,心理上缺少了社会规范的制约,往往忽视道德约束与自我控制,追求最为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欲望。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尚且难以把控,对人格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来说,更容易呈现出“本我”的角色,遵循享乐原则,受到网上充斥的各种低俗信息、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甚至在网络上为所欲为,“自我”的调节失控,出现行为的失范[10]。
青年群体尚处于心智发展阶段,虽已接受了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但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交流很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缺少科学参照系,面对社交媒体上所传递的各类信息很难做到正确感知和准确判断,容易盲目相信,不加思考地就“点赞、转发”。社会上的各种人都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网上匿名或者冒充他人身份发表言论,可能会产生虚假、低俗信息,对青年群体带来不良影响与伤害。最近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各种懒惰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段子”都获得了上万次的转发,这对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养成阶段的青年无疑会带来难以预知的潜在影响。
人们通过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有“言说”、与他人“互动”的权利,甚至成为“偶像”获得他人崇拜的权利。青年人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同时心智还处于幼稚状态的阶段,渴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获得外界的注意力和关注。新媒体的无门槛、强调个性、自由地表达意见等平台属性则很容易使青年进入一个自我营销、相互欣赏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青年倘若没有一定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长此以往,就会对真实的世界和自己失去理性的认识。而且,网络社交软件的高频率使用可能会导致青年与社会隔离的现象。大卫·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就提出,媒介对于人的交往和社会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上,购物、学习、游戏娱乐、与人交谈等日常活动基本都能实现,当青年每天沉浸在网络媒介中,以这种便捷易得的模拟性的社会生活替代了现实的自然交往,也就形成了与外界的脱离[11]。网络社交对青年群体而言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中的交流通常能得到心理和交流需求的满足。再加上网络社交不像现实中的接触需要面对面地交流,长此以往,青年对人机关系的控制比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控制强得多,容易对网络社交产生依赖,逃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性格趋于封闭。
虽然,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地,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并不代表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被重视。以微博为例,一个热点事件从开始的发布到爆发到所有人都知道、成为热点事件,期间必须要有“意见领袖”——微博“大V”的参与。微博传播并没有真正消除权威与中心,微博为大众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理论上去中心化的可能性——只要受到关注,人人都可以是中心[12]。然而,正是有了这种所谓的去中心化的感觉,使得青年人在使用网络社交软件时产生了虚假的平等感,认为自己也会成为“意见领袖”。这样一来,他们在使用社交软件时仿佛感受不到其对自身的控制感,精英阶层的控制就更加隐蔽、自然。青年人在各个事件中都不知不觉地被引导着参与、了解、讨论,对于事件产生的想法和意见都受到来自精英阶层的暗示和影响,久而久之,看到的事件都是精英阶层想被看到的事件,同时也会失去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青年人的人格、思考能力等尚未发展成熟,在网络交往中十分容易被诱导,出现语言偏激倾向。甚至可能因其发展阶段特有的“逆反心理”,在各种极端意见的感召之下,产生价值观的偏差,从而走向群体极化。
新时代的青年是与社交媒体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而在我国,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构建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速度,而且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早在1994年,媒介素养教育就已介绍到中国,但社会整体意识到构建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已经对青年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之后。并且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所采取的措施也多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而且,家庭教育又多是以“明令禁止”为主。尤其是在新时代下,社交媒体对青年的影响早已远远超过先前单纯上网带来的影响,对于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教育更是处于缺位状态。
“学习成绩唯上”的观念使社会、家庭对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缺少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教育仍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因此家庭和学校往往只把成绩看做衡量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尺度,缺乏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更没有把网络社交媒体素养视为青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来培养。这种认识误区使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观点更加根深蒂固,既加强了学校培训学生的应试教育倾向,妨碍了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建构,也使家长的教育思路出现偏差,只关注最后试卷上的成绩。这样一来,青年成长和生活时间最多的两个地方——学校和家庭都失去了培养青年构建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机会。而与此同时,与低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不同,青年群体接触社交媒体的机会与频率大大增加,需要进行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也更高。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基本不会涉及对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建构问题,多是以限制青年的上网行为、切断上网途径为主。这种做法只是一味地杜绝青年对网络的接触,缺乏科学的引导与教育,更谈不上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教育,这往往会使青年对社交媒体得不到正确、到位的认识,反而还产生逆反情绪,更想逃离现实世界,沉迷网络社交,甚至是以不正当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而走入歧途,丧失利用好社交媒体、使其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缺乏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网络素养的教材与课程匮乏,涉及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公开出版发行的网络素养教材,多数是供高校中的新闻专业学生使用的,而且作为学术性著作,专业性强,不够通俗,很难具有普及性,无法成为大多数青年人的科普性读物。
相关教材与读物的不完善,影响了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以及青年自主学习以建构网络素养的可能。高校中的新闻专业教师多以给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为主,面向所有青年群体的网络素养专业师资力量较弱,基本不会有学校为其他专业大学生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因此,从全社会看,网络素养的教育尚处于缺位状态,而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教育就更不待言了。
以微博、微信等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以娱乐、休闲和社交为主要功能,虽然青年可以通过它获得信息、交流沟通,但其娱乐、休闲功能的“风头”通常会盖过学习和交流功能。
因网络社交媒体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平台,许多“网红”借社交网络平台吸引注意力而走红,网络社交媒体也凭借平台上“网红”群体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从而赚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倘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就会有更多博人眼球的内容出现,甚至不惜出位,发布涉及黄、暴乃至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浅薄而且低俗,会给用网量极大的青年群体带来不良影响与伤害。而且,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言论自由、信息实时更新快等特点,加之“把关人”通常处于缺位状态,个体发布言论就更肆无忌惮,很少考虑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如果作为滋养其生长的土壤——网络社交平台自身也更看重“眼球效益”和经济效益,无视社会影响,任其滋长,则无疑会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恶劣影响。
正确认识当下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建构的重要性与现状,有助于在社会各个层面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
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实现其优化配置;出台相关政策,提升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水平。
首先,发布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部署,消解学校和家长对青年的“学习成绩唯上”的固有观念,将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新时代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更多高素质人才。其次,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一系列时政、红色账号,利用各类政务、教育相关的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宣扬正能量,感染青年人,消除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空虚、自大和功利心理,引导其增强自己的情绪控制和信息鉴别能力。再次,政府等相关部门多采用“互联网+政务”模式为青年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平台,使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上,避免其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娱乐上,成为关心政治、心系国家发展的新一代青年。最后,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范,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的监管,建立相关的奖惩措施,切实履行好“网络把关人”的职责,避免虚假、不良信息对青年乃至所有网民造成的侵害。
学校作为培养青年成长的摇篮,不仅要给予青年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提升青年的综合素质,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身负教育重任的学校在构建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因此,学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学校要开设网络素养相关课程,自觉承担起塑造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重任。面对已经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年群体,授课老师不应只是说明道理和讲授课程,而要做到时刻关注网络信息和热点事件,为青年学生分析当下复杂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教给他们自觉辨别媒介信息和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能力。其次,加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是仅仅面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学生教学,而是要面向这一阶段的所有青年学生。再次,编写和出版更多适用于广大青年的实用、多样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教育的书籍,在具备知识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能够使青年产生阅读的兴趣,以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知识。最后,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评估体系,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行为能力等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衡量青年学生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建构成果,以激发他们利用网络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社交媒体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侵蚀着青年群体的现实社交、学习时间。青年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需要提升,对此,负责任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可置之不理。社交媒体平台机构虽然有着商业逐利的本性,但为谋求长久发展,社会责任意识不可缺失。社交媒体必须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
首先,各类社交媒体应该完善自己的社区、平台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惩处机制,让虚假信息、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为青年群体营造出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社交平台和网络环境。其次,要以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为主旨,设置网络议题,多推送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及时删除三观不正、涉及“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青年人将注意力放在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关注上。最后,在开发社区、软件新功能时,要考虑其教育性,多开发一些有利于青年群体学习和思考、获取丰富信息、养成理性思考能力的功能,为青年网民塑造一个优良的网络交流环境。
家长是与青年成长相伴的第一亲密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青年的价值观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要提升青年的网络社交媒体素养,家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引导青年正确使用网络,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学习成绩唯上”的传统观念,不能只是通过成绩来衡量青年的发展状况,而是应该通过其综合素质看其发展水平;避免一味采取“禁止”“杜绝”等方式阻止青年接触互联网,应该正确引导,让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媒体的性质、功能,培养其辨别网上信息、抵制不良诱惑和自觉控制娱乐时间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交媒体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功能。其次,应正确认识到当代青年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受惠于网络科技的发展,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如果只是一味地“明令禁止”,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家长应该了解当代青年的新特征,对症下药,做好引导工作。最后,应主动学习网络媒介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做好表率,做到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不沉迷于网络,不在网络上发布不良、虚假信息,为青年群体塑造一个更干净、美好的网络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作为与新媒体共同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正确使用网络社交软件。
首先,要明确网络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也可能因过度沉迷而危害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要做到去弊兴利,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把握好适度原则,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软件,不成为它的奴隶。提高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重视独立思考能力以生产原创内容。其次,要培养自己网络生活之外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在网络世界之外的真实世界结交朋友,获得真实的成长和发展。再次,正确认识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诸如浮躁、茫然等,要学会正确排解情绪,而不是一味寻求网络上的刺激,从而逃避现实。最后,要时刻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认识到我国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青年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