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杜斌 王晓霞
(浙江农林大学:团委,教务处;浙江 杭州311300)
政治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个人对客观政治世界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评判。对国家、政党、阶层、社会制度等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主体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政治性,对引导主体个人进行政治立场、政治角色、政治决定的衡量确定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思想引领、社会调节、行为引导和情感激励的功能[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立具有强大辐射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让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牢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好构筑起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因此,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对党和国家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取向,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当前,众多国内外学者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形成、思政教育等不同维度对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和培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覆盖了历史变迁、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形成路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对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研究不系统、对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形成的结构维度和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入、对某一特定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取向的个性特点和培育环境研究不全面,尤其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主体“95后”(指出生于1995年至1999年之间的人群)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研究相对薄弱。现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便携移动终端快速普及,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网站等传播载体为代表,以瞬时性、扁平性、互动性、高效性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微时代”已充分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网络是学生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平台、学习载体和情感表达渠道。在这一时代,多样多元的思想文化在这个没有边界的空间里进行交汇、交流、交锋和交融,必然会有一些消极、低俗、暴力的生活信息和不正确、不正向、不正态的意识形态充斥在网络空间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有效形成党和人民期待的正确、健康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在“微时代”下教育引导“95后”学生形成正确、正向、正态的政治价值取向非常迫切,高校必须全面、深入、细致掌握“95后”学生真实的政治价值取向现状,有效依托网络、借助网络、融入网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辐射力,让“95后”学生在“微时代”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进而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2]。
2017年10-11月,我们对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校的“95后”学生展开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样本范围为上述12所高校的2015、2016、2017级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按照各学校各学院2015、2016、2017三个年级学生人数,采取分层分类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由引言、正文二部分组成。引言旨在阐明调查目的、答题方式、注意事项和相关保密内容;正文由基础信息和具体题目组成,主要从政治价值取向的认知情况、影响因素、传播途径等三个维度对微时代下“95后”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进行综合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信度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690-0.852,效度为0.38-0.715,问卷回收后统一进行标号存档,并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 075份,回收问卷2 975份,有效回收率为96.6%,问卷有效率为100%。抽样调查问卷的具体样本结构统计如下:
第一,年龄结构。以“95后”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18-24岁(含)的各年龄层次在校学生。其中,18-19岁年龄段占样本总数的22.8%,20-22岁年龄段占样本总数的75.7%,23-24岁年龄段占样本总数的1.5%。
第二,政治面貌。共青团员2 625人,占样本总数的88.2%;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65人,占样本总数的8.9%;群众85人,占样本总数的2.9%。
第三,专业分布。本次抽样问卷调查了12所高校目前开设的大部分专业,包括理学、工学、农学、林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医学、生态学等12个学科门类近七十个专业。
政治价值取向能有效反映出“95后”学生对政治人物、政治目标、政治行动、政治关系、政治主张的根本观点。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需要持久的、不间断的政治价值观教育引导,而不是自发自觉形成的。为准确把握“95后”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真实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如下主题,希望从问卷调查中获知真实情况。
第一,政治内容认知方面。学生对政治内容的认知情况直接反映了其对政治体制、政治功能、政治规范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调查显示,有33.23%的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清楚知道”,51.14%的学生表示“有点知道”,15.6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赞同“爱国、富强、文明、和谐、法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分别占96.64%、94.96%、93.22%、94.46%和92.79%,均超九成。这表明,大部分“95后”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价值取向内容。然而,有较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内容不了解或不全面、不深入,停留在不知不解的状态,学生对政治价值在认知上存在弱化现象,这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
第二,政治要素关注方面。学生对政治要素关注的情况直接反映其对政治环境的敏感性。从选择人数分析,“95后”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三项政治要素是“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5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5.8%)和“坚持改革开放”(35.4%)基本国策;从相对均值分析, “95后”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三项政治要素顺序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M=1.49±0.671)、“世界和平、稳定”(RM=1.62±0.815)、“坚持改革开放”(RM =1.75±0.632)。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世界和平、稳定”是重要的政治要素,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权益表达与维护个人权益”和“执政党的亲民廉洁”关注度不高,说明学生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对国家利益的关注高于对个人利益的关注,普遍聚焦关心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政治制度取向方面。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心理倾向和根本认知直接反映其政治制度取向,是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客观基调,不仅显示其政治文化的基本常识,也显示其政治觉悟程度[3]。调查显示,学生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制度有较高的认同度, 96.1%的学生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4.9%的学生认同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大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72%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制度,20.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表示“不了解”,但有8.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多数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态度不坚定,65.8%的大学生赞成“不管中国未来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好”。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但部分学生对政治制度性质认识模糊,导致他们的政治制度意识淡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政治信仰呈现多元化倾向。
第四,政治参与取向方面。政治参与是个体政治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与政治认同、政治信仰紧密相关,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直接反映其政治义务感。调查显示, 在网络政治参与度方面,72.3%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网络政治,并主动参与网络发帖发声,表达自己对政治的意见和观点;在现实政治参与度方面,67.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综合素质加分、评优评先、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推荐选举活动,56.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校内举行的人大代表、党代表的选举活动。结果分析表明,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度要明显高于现实政治参与度,喜欢参与与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紧密相关的选举活动,而对与自身不太直接相关的选举活动参与度相对较低,政治参与的功利色彩比较鲜明。
在政治参与动机方面,81%的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动机是为了“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主题深有同感”,但19%的学生表示是由于“无事可做”“看看热闹”“社会不满”,表现出被动消极的特点;41.6%的学生参与校内评奖评优评先的动机是“与本人和同学利益直接相关”;75.3%的学生参与人大代表党代表选举的动机是“选举是权力”“了解政治状况”“代表能反映我们的诉求”。表明学生的政治参与目的存在“主动与冷漠交错,无私与功利同存”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存在政治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其政治行为实践的短视和盲目。
在微时代大背景下,“95后”学生的成长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与此同时,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调查“影响学生确定政治价值取向的最大负面因素”时,39.1%的学生认为受网络上的负面與论影响,37.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腐败问题,16.3%的学生认为是亲朋好友对社会的不满,4.9%的学生认为是课堂老师的引导。表明网络负面舆论信息是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主要原因,网络环境对“95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正向、正态、正能量的网络社会环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95后”的学生从内心非常关注、支持党和国家持续深入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政策和做法。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95后”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没有经历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波动和言行上的管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与“70后”“80后”有着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62.4%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自身的政治价值取向确立具有较大影响,其中正向影响占52.2%,负向影响占10.2%。表明“95后”学生虽然具有独立的个性,但从小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思想、家庭观念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注重营造温馨、融洽、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95后”学生积极正态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
第三,自身因素的影响。“95后”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与其他时期青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自1990年以来,社会思想变化从关注抽象的群体价值转化为关注现实的个体价值,导致他们普遍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体认识。结果显示:占35.2%的学生接受政治价值取向的最重要因素是“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28.1%的学生认为“是否有利于国家安稳定繁荣”,有15.3%的学生认为“是否贴近自己的现实生活”,有20.2%的学生认为“是否沟通方式新颖便捷”、“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是最重要因素。表明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95后”学生中呈现出比较普遍的实用主义现象,考虑问题首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此,在弘扬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取向时应该从学生现实的内心需求考虑,设计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工作载体,使其能有效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资源库,正逐渐取代传统课堂、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占据着各类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领域。如何在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合理使用新的传播载体来教育引导“95后”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凸显。在调查“95后”学生了解政治价值取向的途径是什么时,40.4%的学生认为是校园的课堂教学,其次是网络新媒体32.2%、校园文化活动24.2%,4.2%是通过社团、书籍、报纸、广播。同时,对马列思政课程一学期出勤情况调查情况如下:60.1%从不缺课, 22.4%缺课1-3次,9.17%缺课4-6次,5.80%缺课7-9次,缺课10次以上的占2.28%;参加文化活动的调研情况如下:82.26%参加和基本参加所有活动,18.75%不太参加,2.01%从不参加。这表明,“95后”学生学习政治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式的教学、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大部分学生对灌输式的马列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需要加强思政理论课程改革,改进授课的方式方法,有效借助网络新媒体等平台设计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传播内容。
第二,传统媒体效应弱化。在调查“你在课堂学习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外还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吗?”时,52.7%的学生表示不在课外时间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39.1%的学生表示看过1-2本有关书籍,只有8.2%的学生看过3本及以上有关书籍。同时,调查“你是否在报纸上阅读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述?”时,45.2%的学生表示“偶然关注”,34.1%的学生表示“不关注”,12.5%的学生表示“比较关注”,只有9.2%的学生表示“十分关注”。表明“95后”学生日常不喜欢通过报纸、书籍等传统纸媒获取信息,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匮乏,比较缺乏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和行动自觉。
第三,网络媒介深受青睐。在调查“你认为政治价值的传播形式对这种价值接受认同的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时,85.2%的学生表示“具有影响力”、14.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影响力”。同时,在调查“你认为哪种传播形式宣传政治价值比较容易接受”时,38.1%的学生认为是“网络视频”、30.3%学生认为是“网络短文”、16.2%的学生认为是“网络图片”、12.3%的学生认为是“活动呈现”“海报展板”。表明大多数“95后”学生认同政治价值的传播形式对接受认同的效果具有影响作用,他们尤其青睐网络视频、网络短文、网络图片等网络媒介的传播形式来学习宣传政治价值信息。
问卷调查发现,微时代背景下“95后”学生政治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理性,对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充满渴望,对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普遍能比较客观、清晰地认识。大多数“95后”学生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相信党和政府能够解决当前遇到的医疗、房价、腐败等社会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同时,调查发现,“95后”学生非常关注社会风气不正和腐败贪污问题,“爱国主义”是学生最积极的倾向,他们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基于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关注才会对社会现状担忧,也因为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和政策,所以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充满期待,体现出学生的理性和成熟。但是,“95后”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
第一,政治追求趋于功利化。调查发现,虽然当前学生对政治有着热情和追求,但有的学生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切身利益表现特别主动积极。比如入党动机,许多“95后”学生是出于个人未来就业的需要或者谋求仕途的发展,并非出于信仰共产主义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单纯目的。
第二,对政治制度的关注淡漠化。调查发现,虽然5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对社会制度表示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受社会非正向思潮的影响,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有些学生盲目寻求物质享受和快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忽略了本身应有的政治立场,对国家政治不闻不问,甚至表现出对政治活动参与的厌恶感。但是,党员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总体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可程度呈现出按照“党员-团员-群众”递减的现象,尤其是团员和群众身份的学生表现出对政治制度的关注非常淡漠。
第三,社会问题认识片面化。调查发现,虽然当前社会信息丰富,但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全面认知,价值取向呈现片面化、模糊化。对于政府官员腐败的认知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肯定党中央在惩治腐败方面取得的成绩,但对成绩和问题的认识并不符合现实情况,这源于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了解得不够深入。
第四,政治心理容易极端化。部分学生对一些政治观点、政治事件、政治行为比较关注,但是对社会政治问题和个人政治需求缺乏充分的理性思考,往往以盲从、片面、批评的方法来对待。当个人思想与主流社会意识相匹配时,学生总是试图在政治实践中表达自己;当社会主流不能匹配个人的需求时,其政治立场、政治行为就容易极端偏激。
第五,参与方式网络化。调查发现,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大众性、互动性和便捷性使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他们也同样喜欢通过网络化的平台获取政治价值内容、参与政治活动。学生普遍认为,以网络视频、简短网文等网络形式宣传的政治价值比较容易接受。但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网络政治和现实政治参与热情均呈现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党员学生的政治参与度最强,团员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居中,群众学生参与度最低。
第六,政治情感容易波动。调查发现,“95后”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但价值观的发展还处于波动的阶段。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他们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容易反复、多变。日常比较关心社会改革发展,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他们对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新观念非常敏感,但在思想上缺乏有效鉴别能力,容易不分好坏全盘吸收。这使学生一直处于社会思想变化的前沿阵地,尤其在微时代环境中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盲目易变、波动性大。
综上所述,“95后”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彷徨,呈现出“热情与冷漠相存,期待与困惑并行,奋进与迷茫相伴,高兴与低落交错”的矛盾冲突的现象。同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性别学生在政治态度、政治制度、政治追求和政治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
主体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动态过程是其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当前,“95后”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极具个性,其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经济、家庭成员和自我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对当前主流政治价值认知不全面、不深入,呈现出“情感上不能共振、态度上缺乏容忍、意志上摇摆不定、行为上被动参与”的状态,存在政治追求趋于功利化、对政治制度的关注淡漠化、社会问题认识片面化、政治心理容易极端化、参与方式网络化、政治态度容易波动等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立足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平台和内容七个维度,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95后”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形成国家和人民所期望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认知本质上就是政治主体个人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4]。政治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政治价值观将伴随政治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政治认知水平对政治的认知性、敏感性、观察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影响主体认识、辨别、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使主体在日常的感知、判断、选择和接受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倾向,从而影响其政治价值取向。现实中,正是因为“95后”学生的政治认知不足,导致其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化、对政治制度的关注比较淡漠。对学生政治认知的教育引导,应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政理论教育两方面,在“微时代”下要善于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用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理论宣传教育,使他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内化为心理认知、外化为实际行动,能理性地认识社会发展问題、全面了解国家发展环境,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社会重大事件,认同党和国家应对重大事件的制度措施,引导“95后”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坚定政治方向,积极关注政治制度、客观认识社会问题。
政治认同是指政治主体个人对当前社会主流政治取向教育宣传的认同接受与内化融合,是政治主体个人对现实政治事件、人物、问题进行评估的感情基调,是政治价值取向形成的情感基础[5]。 “95后”学生处于成长过程的敏感期,他们的情绪比较容易波动,个人价值判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政治情感的波动。在“微时代”下需要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网站等微传播载体对“95后”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等,使他们能始终坚定对祖国的热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培养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社会主义认同感和政党认同感,当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取向时,能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情感上与国家主导的政治宣教产生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稳定的政治情感。
政治宽容是指政治主体个人对现实中多元政治观点的态度是抵制还是接受,是个人形成理性价值取向的前提性态度。“95后”学生个性鲜明,对自己主观不认同的想法和事物漠不关心,导致他们的政治心理容易极端化。在“微时代”下需要通过网上和网下旗帜鲜明地对学生开展主流政治价值教育,引导他们善于尊重主流政治观点。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归纳并有针对性地疏导,主动占领学生聚集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政治现象,形成科学的政治价值判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让学生理解、认同、支持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形成成熟的政治心理,避免出现政治价值冲突。
政治立场是政治主体个人在维护特定阶级的核心利益和主导地位时的鲜明、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政治价值观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核心的政治价值选择[6]。政治立场对个人政治价值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直接改变着现实中政治问题处理时的立场选择、行动方式,现实中正是因为“95后”学生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导致其政治追求具有功利倾向。学生的政治立场教育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对个人日常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是个人选择某种政治立场的精神支撑,影响着学生选择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微时代”,“95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载体润物无声地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不忘初心”责任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重走长征路”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帮助学生坚定高远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稳固自身政治立场。
政治参与是政治主体个人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行为,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7]。学生政治参与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政治志愿服务、政治选举投票、政治言论表达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政治生活、学习规范的政治行为,进而在体验实践中形成理性的政治观点,主要包括政治行为规范教育和政治生活感悟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实中正是因为对“95后”学生政治参与教育不够,导致他们政治参与热情不高、规范性不强。学生政治生活感悟教育要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整合校园内政治参与的渠道,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意见征求活动、学生干部的选拔活动、各类自我教育管理活动,搭建校园内外参政议政的载体,组织学生切身体验政府履行国家政治职能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取向。在推进学生政治行为规范化的教育中要切实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加强法制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文明素养,引导学生要在社会道德、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合法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
“微平台”建设是微时代发展过程中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当前“网络新媒体平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师生先锋模范个人网络平台等“微平台” 建设,让学生拥有清朗、洁净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能更加安全、健康地成长[8]。重视“微平台”实时化的运营维护,增强持续力。学校、政府要关注平台建设和平台维护,确保平台有日常维护、技术支撑、审核把关,注重平台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强“微平台”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增强粘合力。平台信息要把握学生的话语特征,结合宣传内容主题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交叉进行呈现;提升“微平台”个性化的服务品质,有效增加关注量。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传达渠道,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展示平台,是社会舆论观点呈现与解读的重要载体,也是掌握社会思想动态与引导社会舆论走势的有效介质,因而要注重平台信息的特色化的推送,以提升学生对平台的认可度、粘合力,加强互动性真正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快速回应当下社会公众所关注的时事热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注度、影响力。官媒、党媒、校媒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要及时跟踪报道民众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展示民众所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情况,始终确保把话语权、主动权掌握在手中[9]。要把握学生需求,避免空洞化的批评式宣传,做到用事实、数据、专业进行客观分析说明;提前设定主题、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感染力、辐射力,把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前纳入议题设定,引导正向舆论发展,遏制负面信息传播,做好舆情监控;加强网络政治价值观教育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方式宣传重要会议、理论文章、经典著作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使学生在日常网络环境中能看得到、记得住、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