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刚 汤晓莉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2.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股份制经济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习近平同志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推动下,我国股份制经济的运行不断发展和成熟。但学术界对股份制经济运行的认识并没有随着它的壮大而趋于科学和全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股份制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优势和劣势等问题仍存在较多的模糊理解和认识。这些将不利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坚持和巩固,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完善。本文拟在研究《资本论》及相关著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分析方法,分析现阶段股份制经济的实际情况,对其运行的二重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求得出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全面认识。
股份制经济运行的特征与其以公有制成分为主体的性质密不可分,股份制经济运行的特征取决于它的内部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实践中的认识,以公有制成分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运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股份制经济运行具有开放性,是社会各种经济主体可以在遵守相关政策规定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企业投资,市场经济主体可以平等地进入到投资的行列之中,这样就会使股份制经济运行的所有制结构体系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往往会表现为投资主体的二元化、三元化和多元化。不同的社会投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所有制主体,这就造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所有制主体的多元化。
在股份制经济运行中,除了存在公有制经济成份之外,还存在一定的私有制经济成份,甚至在必要的条件下,还会存在大量的法人资本。由于股份制经济运行允许不同主体的民间社会资本,甚至吸收国外社会资本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投资主体之间便通过相互持股和控股方式自觉地联结起来,各自产权主体以各自的利益诉求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利益分割中去。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共同监督和联合管理,这就造成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在经济制度中,所有制关系是其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决定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和管理关系。在股份制经济运行的分配方式中,既存在按劳分配关系,又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在股份制经济运行的管理制度中,既存在着平等和民主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又存在着雇佣形式的劳动关系和以剥削形式的管理制度,这就决定了股份制企业的分配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多样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不仅要科学地把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还要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的深化。股份制经济的存在和运行是各自所有制结构主体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没有投资主体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利益分享,就不会有股份制经济及其生产运行的存在空间。由于以公有制成分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运行在所有制主体、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就使股份制经济存在和运行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优势,具体可以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管理关系、管理制度和国民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股份制经济运行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国外资本经济的相互结合形式,既包括国有资本与个体资本的结合,也包括集体资本与私营资本的结合,还包括私有制结构主体间各个资本主体的自我结合。无论如何实行自我联结,都能使分散的社会资本迅速地联结起来,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生长点,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指出:“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股份制经济存在形式分为四个层次:具有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股份制组织形式、以公有制成分为主体的股份制组织形式、以私有制成分为主体的股份制组织形式和具有完全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股份制组织形式。这些股份制运行组织形式,能够使不同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体,让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的主体自愿地参与利益分享之中,发挥生产关系内部各要素间的融合功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
生产关系内部个层次以及各层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来看,一般说来,都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为起点,然后依次引起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生产中的管理关系、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产品的分配关系、分配体制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但也不可忽视,生产关系中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管理关系、分配关系又分别并按一定的顺序相续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一定的反作用。一般情况下,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和经理负责制是股份制经济运行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形式,能够规避政企不分问题,重塑“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吸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关系和管理制度,有利于现代企业的自我创新,避免国内外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份制经济运行能够使信息、技术、资金乃至人力资源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我结合,促进跨空间的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带的形成,实现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相结合,使股份制经济运行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外部经济条件的改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群体的收入和巩固社会的稳定。
股份制经济运行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型经济组织和单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推进,股份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及其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的变化超过度的限制,就会引起质的相对变化,最后旧质归于消灭。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然而,近些年股份制经济的运行改革与快速发展,造成公有资产总量逐渐缩水,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危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经营资产上,还要体现在经济制度和逻辑证明标准上。股份制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导致“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在总社会经济制度中的蔓延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侵蚀,导致贫富差距的难以缩小和雇佣劳动关系的挥之不去。
马克思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所有权相分离。”股份制经济,犹如雨后的春笋,从弱到强。但个别地区和个别企业,在股份制经济运行过程中,采取以改代管,内部管理较为松散,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保障制度比较滞后,工人、技术人员与领导干部的合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不能健康的发展。
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必须在股份制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才能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巩固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股份制经济中的私有资本的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覆盖面积也会随之而逐步减少,最后会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作用逐步弱化。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变革和继承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变革是主导的方面。继承之所以必要,正是为了变革。继承本身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是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只有这个意义上的继承,才是革命的继承,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继承。”在今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才能确保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利润切割标准。然而,在目前股份制经济企业运行和管理内部,价值目标取向不一样,利润切割标准难以达成一致时长发生,滋生出诸多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