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山西路径抉择

2018-02-06 18:57杜秀清杨茜渊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西发展

杜秀清 杨茜渊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03001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艰辛,任重道远。山西作为中部内陆省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国后位省份,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意义,直面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助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征程。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领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具有时代意义。

(一)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同时,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工作重点不同必然产生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党残部的侵略、腐蚀、破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1956年,伴随着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大众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物质财富总体规模较丰富,贫困人口占比数逐步减少,主要矛盾就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社会生产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GDP总量已超12万亿美元。社会生产能力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均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尤其在高铁、航天、北斗导航、网络等方面的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存在,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40年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社会城乡建设的全面发展进步,也带来了中国社会城乡失衡,相对先进的城市与发展缓慢的乡村造成了巨大的城乡落差,城乡在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滋生出巨大的不公平感和心理失衡,令民众心态“飘浮”缺乏稳定性。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从经济数量上看,2017年全国人均GDP59660元人民币,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重庆、内蒙古、湖北等11个省份超过平均值。其中,最富裕的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直辖市均超过了11万元人民币,江苏超10万人民币。而余下的20个内陆地区达不到平均数,其中,西藏、贵州、云南、甘肃、青海4省份均低于4万人民币,青海只有19001元人民币。

三是区域经济差距很大。从社会发展水平看,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是对环境、人口、经济基础、居民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领域和存量、质量、结构、变动度四个方面各种统计资料的多级综合。多年来国家统计局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指数处于全国后位,居于前10名的都是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文化、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生存环境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四是创新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并取得良好效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81.2,其中,创新环境指数172.0,创新投入指数172.2,创新产出指数223.3,创新成效指数157.3。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创新环境继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创新产出能力稳步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推进。但不乐观现象尚存,目前中国缺乏原创成果,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大量依赖外援,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强,导致产品质量不坚挺、经济效益不高。

五是改革开放不充分。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充分现象仍存。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本等市场体系亟需完善,产权制度体系尚需有力推进,政府宏观调控仍有缺位与越位现象,宏观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国际话语权和控制权不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风险和压力还很大,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等。

(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历史必然

经过长期努力,十几亿中国民众生活稳定、生存质量不断上升,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总体上正向小康社会迈进,物质文化需要日臻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历史必然。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呈现出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挣更多的钱,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找到更稳定的工作,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范围广、内涵深,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内涵丰富且深入,多方面多层次诠释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尊严、权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求温饱”到“求幸福”,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再到政治生活层面及价值认同,对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环境安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二、新时代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40年改革开放带来山西经济社会全面崭新的发展进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政治生态持续改善、文化事业逐步完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同时,新时代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不仅要破解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问题,还要努力解决发展起来后出现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难题。

(一)新时代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

1.领域不平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但领域差距尚存,发展步伐不同步。

经济发展有差距。2017年山西省生产总值14973.5亿元,相比2016年,山西经济总量稳步发展,GDP总值增长2045亿元,在全国排位24名,同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经济总值只占全国经济总值的1.81%。名义经济总量增速山西最高,达到了15.82%,但实际增速仅仅为7%,名义和实际经济增速相差8.8个百分点。

民生领域有差距。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而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6.5%,差距是7264元。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0%,而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7.3%,差距是2644元。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04元,增长8.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4.1%,差距是6041元。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24元,增长4.9%,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6.8%,差距是2531元。

生态领域有差距。2017年末全省大型水库蓄水量11.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总量的0.33%。年末全省森林面积32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5%,仍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21.66%水平。

2.区域不平衡。山西是内陆省份,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72.0%,高原占11.5%,各类盆地为16.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的地域风貌及各种政策措施造就了山西境内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城市内部不平衡、农村内部也不平衡现象。东中西不平衡,山西省有中、东、西三大经济地带,具体是指中部盆地区、东部山地区和西部高原丘陵区。山西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在三大地带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从三大地带GDP总量来看,多年资料显示中部地带约占65%以上,东部地带约占30%,西部约占5%。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快捷发展的城市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在山西表现突出,伴随山西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17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0%,相比2016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仍在增大,由17280元上涨成18344元。针对低收入人群,2017年山西城镇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增长8.8%,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元,增长15.5%,相比2016年数据,城乡低收入者差距由7566元上升为8004元。城市内部不平衡,2017年山西城镇人口2123万人,占山西人口总数的57.34%,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划分有高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五类人群,根据抽样调查,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持续拉大,在生活质量、衣着支出、居住环境、耐用消费品消费、交通和通讯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消费、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从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农村内部不平衡,2017年山西农村人口1579万人,占山西人口总数的42.66%,青壮年外出谋生,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致使农村不少地方劳动力短缺,再生产能力不强。

3.群体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不同,有一定差距,良性橄榄型社会分配格局有待形成。社会群体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划分,山西社会上层包括机关单位中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主要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占据充分的组织资源、充分的经济资源、充分的文化资源,约占山西人口总数的5%。中上层包括相关单位中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此类人群生活富足,思想稳定,业余文化充实安逸,约占山西人口总数的15%。中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此类人群占据部分社会资源,思想较稳定,生存生活较充实,拥有较少的业余文化兴趣,约占山西人口总数的20%。中下层包括个体服务者,工人,农民,这类群体在收入、福利、社会地位、劳动保障等方面获得少,利益相对受损,约占山西人口总数的45%。社会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况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此类人群思想不稳定,生存生活压力大,文化生活稀少,约占山西人口总数的15%。

(二)新时代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充分”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整体上山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全省综合实力取得很大进展,但与其他省、市、区相比,山西整体实力尚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量”上落后于许多省市,主要表现如下:

1.激励动力不足,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山西经济整体实力逐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近几年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山西逐步由拼资源、拼土地、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山西创新综合实力强的城市较少、企业缺少专利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水平大而不强。2016年中国城市专利创新指数百强榜显示,进入榜单数量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江苏省12个城市、上海市11个城区、浙江省11个城市、北京市9个城区、广东省8个城市、山东省6个城市、天津市5个城区、安徽省4个城市、福建省4个城市、四川省4个城市,山西省只有太原一个城市上榜。《2017中国企业专利创新百强榜单》显示,前五名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山西没有一个企业上榜。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分别位居榜单前五名,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榜单第38位,成为山西进入前100名的唯一企业。服务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2017年山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13.9亿元,增长7.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占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但山西服务业整体水平仍偏低,大而不强及结构不优,服务业需要向高端化迈进。

2.制度建设相对缓慢,体制机制有待充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突出,公平正义稳步推进,全省人民获得感增强,但山西依然面临深化制度建设任务,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有待解决、财税金融体制有待健全。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标志有三:一是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二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三是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企业。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共有103家,山西有5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排名430位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排名433位的“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排名445位的“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排名448位的“潞安集团”、排名476位的“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拥有世界五百强最多的省份之一。世界五百强榜单是按照营收额排名的,如果看利润额指标,在亏损公司榜单上,入选的中国企业有11家上榜,其中,山西有三家,如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亏损2.15亿美元、潞安集团亏损1.07亿美元、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亏损0.1亿美元。

党的十九大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山西人数最多,成腐败重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山西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许多经济领域问题由于行政干预较多,激化深层次矛盾,导致一定规模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如2018年1月11日朔城区下团堡乡群体性村民上访事件、2017年7月21日夏县周村因建垃圾站引发群体性抗法事件,不同程度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导致人民利益受损,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山西金融环境不健全,法律制度有待完备,法制观念有待加强,信用管理体制还需完善。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大量资金需求均要依靠银行贷款满足。金融制度创新不足,低碳金融服务缺失。山西财政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困难多,“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任务重,稳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责任大。

3.思想道德建设滞后,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西全省人民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向好,但山西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四化”问题严重,有一定生存土壤。一是理想信念虚化,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名和利,将追逐私利作为人生价值取向,观念扭曲信念动摇;二是勤勉精神弱化,艰苦奋斗思想淡化,铺张奢华之风盛行;三是服务宗旨淡化,一些党员干部忘了党章宗旨规定,道德滑坡道德失范;四是思想意识钝化,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据资料统计,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山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7408件、结案36999件、处分40270人、移送司法机关1373人,两年时间处分违纪党员干部4万余人。这些山西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思想道德滑坡、思想道德败坏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4.民生问题考验频出,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面临着不少难题,“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买房难”等突出问题困扰着老百姓,同样也困扰着管理层。山西民生问题难度大、人数多、层面广。尤其突出的是山西贫困人口多,山西119个县中,有36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22个省级贫困县。山西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一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九位,除了社会上层、中上层人员外,中中层、中下层、底层社会人员均不同程度存在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买房难问题。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改革开放的雨露、公平正义的光芒,只有期待社会事业的充分发展。

5.环境问题滋生不断,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稳步推行,但环境问题仍滋生不断,“美丽”山西建设一直在路上。山西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不高,2017年,11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128-301天之间,大气污染还很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整体水质不很乐观。全省地表水水质属中度污染,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监测100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56.0%,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4.0%,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7.0%,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23.0%。土壤污染依然严重,土壤流失荒漠。特殊的泥沙黄土,再加上风沙大,大风天气持续时间长,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固体废物等不同程度对环境造成侵蚀污染。

三、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助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山西要发展,必须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助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征程。

(一)大力发展经济,助力山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要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山西产业结构实情,第一产业占比低,第二产业逐步趋弱,第三产业大而不强,注重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山西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以最短时间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借助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天津自贸区辐射等良好机遇,积极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计划、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举措,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构建现代经济动力体系。将创新理念植入人心,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注重利益问题,助力山西民主健全进入新的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追名逐利的生存价值理念,对金钱、权力、情感、荣誉、名气等利益的认同崇尚,导致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大量的利益问题。注重利益问题,不断化解利益矛盾,全方位推进山西民主政治建设很有必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利益矛盾逐一梳理,组织成立相应的化解处置工作机构,并将化解处置工作作为考察使用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强化体制保障,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深入参与的权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公平正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战略规划、创设政策制度、提供标准规范、强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市场监管上来。强化化解举措,要找准政策依据、深入研究政策,坚持分类解决、分类施策、分类处置,努力做到刚性政策落实落地、弹性政策用活用够、地方政策稳妥管用。深化维稳专项督导检查,对矛盾化解处置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引发有重大影响的责任方,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创新体制机制,助力山西文化繁荣踏出新的步伐

山西文化源远流长,整合山西五千年文化宝藏,充分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激发全省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合理使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及奖惩制度,全方位推进山西文化繁荣建设步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引发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权力观、文化观,弘扬清正廉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信念虚化、精神弱化、宗旨淡化、意识钝化等现象,引导全体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使人人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繁荣文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加快景区改造、提升、完善,优化产品线路设计,打造优质旅游服务环境。加快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优化旅游供给结构,带动深度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全面提升山西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

(四)提高保障水平,助力山西社会稳定展现新的面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山西提高保障水平,必须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稳步推行“1331工程”建设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加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努力产出一批有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拓宽就业促进增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提升健康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发展健康产业,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现代管理运行新机制,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确保住有所居,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构建多层次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需求的供应体系。完善养老措施,继续提高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五)坚持和谐共生,助力山西生态环境绽放新的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山西生态环境宁静、和谐、美丽。树立绿色意识,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整治环境问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严格控制散烧燃煤污染,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开展清水行动,推进“五水同治”,全面实施175个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开展“控源头、保清流”专项行动。推进净土行动,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加强城乡垃圾分类处置,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保护监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抓好汾河治理,“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山西发展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西税企共治开先河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