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怀化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南 怀化 418000)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特点,也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历史性变革最显著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2]这些思想,为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信息多样性、规模性、价值性、高效性等为特点的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匈牙利著名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3]大数据以一种全新的业态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生活和思维,也深度整合了现代社会关系,尤其是政党与社会的交往形式。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大数据为推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可见,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改变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更要解决党的领导强化和全面化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着8900万共产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内监督的全覆盖,仅靠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是难以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的,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以“互联网+党建”的新思维提高管党治党的科学化水平。
1.提高党的思想建设实效。过去,党的思想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随意化、娱乐化倾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准确把握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使得党内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精准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作前瞻性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改变依靠经验和习惯进行决策的传统党建模式,有利于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党的组织建设效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员结构日趋复杂,特别是“两新”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党员流动性和自主性的增强,出现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现象。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有效管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成为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组建覆盖全体党员和党组织的党建数据云平台,可以针对党员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党的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必须改变传统党建制度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把党建制度运行状况、基层调研成果、党建智库研究成果、干部党员的认识评价等影响因子,以数据形式加以分析,为党建制度体系改革提供最优决策方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变异,是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的基本之策。大数据为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供了新的视角。
1.通过压缩和整合行政层级,提高权力监督的效能。约翰赖斯比特认为: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采取平行的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大数据的开放性,破解了监督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实现了权力流程的再造,有效防范了权力异化的风险。
2.推进权力监督的刚性运行。熟人社会、人情文化、利益性关系网络,消解了制度和规则的执行力,而大数据使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和痕迹化,大大压缩了权力滥用的空间。同时,大数据突破了传统监督方式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对权力的实时监控和有效预警,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有效提升监督的效率。
腐败是影响我党执政的最大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若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我们党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当前,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压倒性态势并不断巩固,但是,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时代,腐败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要使全面从严治党没有避风港,就必须建立大数据平台和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党务数据、金融数据、司法数据、公安数据等等,对大额资金外流和党员行为异常情况等进行有效监控,使违法犯罪行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原形毕露,从而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效能和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强化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5]湖南省麻阳县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群众为基础,把纪委的专责监督与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科技监督进行有效结合与融合,形成“互联网+监督”的模式,找到了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路径。
当前,部门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壁垒严重、信息渠道不对称,导致监督合力难以形成,上级监督笼而统之、部门监督单兵作战、群众监督无从下手的问题比较突出。监督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一定的监督“盲区”,打破信息孤岛成为破解监督难题的重要前提。2015年,麻阳县探索组建“互联网+监督”平台,由前台和后台组成。
1.前台:包括民生监督、扶贫监督、正风肃纪和纪检业务四个子平台。民生监督平台,将基础设施建设、惠民补贴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户的评定等,34类民生项目、12大类107项民生资金,分类逐项录入平台,实现民生项目“一项不漏”全覆盖。扶贫监督平台,收录了全县贫困人口的详细信息。围绕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点环节,把全县贫困人口按户进行登记汇总,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正风肃纪平台,对党委主要负责人主体责任和纪委书记监督责任进行菜单式分解、细化、量化,编制责任清单,进行百分制管理;而且收录了全县每名党员干部的重要信息,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纪检业务平台,实现对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2.后台:建立包括国家公职人员信息、村干部信息、国家公职人员家属信息、村干部家属信息、党员信息、不动产信息、工商信息、死亡人员信息等十二大数据库。通过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监督大数据系统,破除信息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监督信息的互联共享全面公开,构建了监督的“大数据铁笼”,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数据支撑。
“互联网+监督”模式,手段是互联网、核心是监督、主体是人民群众。“互联网+监督”前台,充分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监督;后台,则通过数据碰撞互斥,发现问题线索,实现反腐和防腐的有效结合。
1.雁过拔毛式的微腐败无处藏身。麻阳县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与威力,让十二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动起来、活起来、碰撞起来。通过数据的相互比对、相互排斥、自动分析,发现优亲厚友、索拉卡要、侵占挪用等雁过拔毛式微腐败问题线索。例如,有国家公职人员享受贫困学生补贴、廉租住房补贴和燃油补贴的,有房有车有门面甚至是企业法人被认定为低保户、贫困户、危房改造户和易地搬迁户的等等,“互联网+监督”平台都能让腐败问题无处遁形,让雁过拔毛者无处藏身,取得了科技反腐的良好效果。
2.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在运用网站的基础上,麻阳县找到了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监督之路,探索“掌上”监督,即开通了“风清苗乡”微信公众号,“扫一扫,民生资金全知晓,身边腐败藏不了。”该微信公众号共分廉政发布、民生查询和随手拍三部分。其中,“随手拍”功能,开辟了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新渠道。群众若发现党员干部有违纪违规行为,可以直接拍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该平台进行举报。同时,引导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对民生资金、民生项目以及对脱贫攻坚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的监督,实现随时随地监督,不仅确保了群众监督的时效性,也达到了科技防腐的目的。
1.创新监督机构设置。理顺了县(乡镇) 纪检监察机关与乡镇(村、社区)民生监督组(小组)的领导与被领导,乡镇(村、社区)民生监督组(小组)与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实现了乡镇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异地交叉、片区协作、上下协同、提级办案,“同体监督”难题迎刃而解,使监督重点从常规领域向民生领域转变,监督方式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为主转变,实战合成战斗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破解了“同体监督”的难题。
2.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好“互联网+监督”平台问题线索处置工作。处置问题线索,坚持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相结合,坚持自查自纠、自我整改,与点穴式抓典型、打重点、杀歪风、扩影响相结合。通过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既较好地教育保护了干部,又较好地把纪律和规矩挺了起来、立了起来、严了起来,逐步形成一种不敢腐、不能腐的浓厚氛围。
3.延伸监督链条。坚持“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监督主体对权力运行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督。
第一,事前公开,实现了权力运作的公开透明。公开是实现全程监督制约公权力的基础,是最好的“防腐剂”。麻阳县“互联网+监督”平台,前台公布的信息,正是将权力公开,晒在阳光下,主动让群众监督。在调研中,群众就“互联网+监督”平台的作用谈道:“党员干部有什么权力,该干什么事情,干了什么事情,怎么干的;国家有哪些优惠政策,谁能享受这些政策,这些都要公开,群众在网上都能看到,大家心中的猜疑就少了。”
第二,事中控制,建构了监督预警系统。后台通过数据碰撞,及时发现问题并显示在问题报警栏中,自动预警。纪委工作人员便可以根据提示,主动掌握预警问题线索,并及时展开调查、核实、甄别。对确有问题的及时处理,起到了较好的事中控制作用。
第三,事后反馈,提高了监督实效。麻阳县明确规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预警系统中出现的问题线索,要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回复、反馈,并将处理结果在平台上公示。截至2017年底,麻阳县共发现问题线索20429条,已处置问题线索13004条,办结率达到76.9%,公示率达到100%。通过运用互联网平台,将信息全面公开、线索自动预警以及事后及时处理和反馈,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监督链条。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科技革命与监督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监督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1.运用大数据为实现痕迹监督夯实基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思想、行为一切被记录,一切被数字化。公共权力的运行概莫能外,公权力运行,每一项流程,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留有“痕迹”。比如,在麻阳“互联网+监督”中的政策公示、资金发放、项目公示、精准识穷、精准扶贫等等,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公共权力部门和公共权力执行者。这就使得“权力运行过程全程电子化、处处留痕迹。”[6]痕迹监督为实现监督精准提供前提。
2.运用大数据为实现全域监督创造条件。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推进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大数据监督平台既涵盖所辖区全体公权行使者的单位或个人信息,也包括各部门、各领域的权力运行清单。监督大数据信息的互联共享开放,打破了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实现了监督无禁区、无缝隙、全覆盖。
3.运用大数据为实现全程监督提供支撑。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就是监督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通随手拍一键举报等做法,让随时随地监督成为现实。公众的一键监督必须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及时回应监督,在程序上防止监督的碎片化、断裂化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构建监督体系的根本力量,只有充分把群众动员起来,才能形成人人监督、人人负责的大监督体系,让监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7]麻阳县“互联网+监督”平台,把纪委专责监督与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与科技监督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力量,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1.落实知情权,让群众心知肚明。信息不对称,群众心里“不明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互联网+监督”平台,以明责促履责,以追责促担责,实现钱公开、人公开和办事结果公开,变“纸上公开”“墙上公开”为“指上公开”“掌上公开”“随时公开”,让人民心知肚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主人。
2.保障参与权,让群众参与决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需要提供具体有效的制度供给。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为权力的监督提供了信息手段。因此,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权力监督和扩大民众参与权的有效途径。
3.健全表达权,让群众畅所欲言。治国理政,贵在疏导。按照更管用、更好用、更实用的原则,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4.完善监督权,让群众制约权力。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互联网既是高科技平台,又是普及千家万户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人人参与监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牛栏关猫是管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8]为此,要健全监督体制,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体制机制的整体设计。从权力配置机制、权力运行机制、权力问责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1.在权力配置机制上要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这就要求适度分权,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增强监督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比如,明确纪委监督的专责地位,整合纪检机构监督力量,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为主、实现派驻改革,实现“同体监督”的异体化,以保证监督和制约的效果。
2.在权力运行机制上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以厘清职权、规范程序、公开运行和强化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公开亮权、阳光用权为核心,以权力制约、民主监督为保障。实现权力内容显性化、权力运行公开化、权力监督透明化和权力行使规范化。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3.在权力问责机制上要强化刚性执行。“细化基层权力责任清单,优化基层党内政治生态的监督评价体系。”[9]不断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以有力的问责机制推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