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机制思想研究

2018-02-06 16:42蔡克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法规从严治党机制

蔡克文 王 艳

(红河学院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科学总结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现实国情和党情出发,经过艰辛探索,构筑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党的政治建设的机制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

党的政治建设要能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有保障机制的支撑。所谓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为了有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重从理论上、制度上和组织上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一)丰富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保障机制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党的政治建设,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就会误入歧途,走向失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成为指导我们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1.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根据。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1]进行政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建设是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不重视政治建设,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就会失去最重要的政治优势。

2.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强调:“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2]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增强拒腐防变自觉性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事关党和党的事业的兴衰,什么时候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党就生机盎然,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忽视党的政治建设,党就涣散乏力,党的事业就遭受损失,我们必须要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从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来说,习近平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3]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才能保证党的集中团结统一,才能保证党的坚强有力,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使全党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始终坚持“四个服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3.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4]政治问题始终都是党的根本性问题,政治建设永远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抓实了党的政治建设,就打牢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把党建设成为坚固的万里长城。

4.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强调:“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5]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只有全党心中都有“法”,才能保证全党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保证党的战斗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尊崇党章和维护党章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捍卫党章不可侵犯的神圣性。

5.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习近平强调:“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6]健全民主集中制,既能增强党的活力、凝聚全党的智慧,又能统一党内思想、促进全党的团结,这样,才能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6.党的政治建设价值目标。习近平强调:“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7]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与生俱来的,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血脉,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永立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传承党的政治基因,强化党的政治担当,增强党的政治生命。

总之,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系列论述,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了许多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为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

习近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8]科学的制度蕴含着社会的共同价值选择,能够为人们提供统一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党的建设都应是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进行,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为遵循,就不可能形成全党的共识和一致的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9]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双重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党的建设主要内容,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制度建设滞后,就会影响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了扎实有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必须把党的制度建设搞好。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10]在这里,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两点:

1.构建科学规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奠定基础。法规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法规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法规制度也应随之进行调整或修订。这就要做到,一方面要及时将党的成熟的实践经验提炼成党内法规制度,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对党内现有法规制度进行评估、清理、修订,从而使党内各项法规制度更科学更管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2013年5月,我们党相继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在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党对从1977年至2012年制定的1178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先后两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清理,共宣布废止或失效了691件。2013年11月,党中央制定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近百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2.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法规制度的作用在于落实。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党内一些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是形同虚设,要么像“稻草人”,要么像“橡皮筋”,没能充分发挥管党治党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一再强调,要狠抓制度执行力,树立制度权威,要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他要求全党都必须强化法规制度意识,自觉执行党的制度。“要加大贯彻执行力度,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11]经过不断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断提高,以法规制度管党治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正如人们常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1.着力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从严管理干部。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党内存在的诸多现象,如政治生态受污染、政治生活不严肃、政治纪律被破坏、政治文化遭玷污等等,都与我们党的一些干部政治理想有动摇、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能力在弱化、政治担当不强烈等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扭转党内不良现象,提高干部素质,特别是提高干部政治素质是关键。对于这一点,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2]他认为,能不能管好干部,直接决定着从严治党的成败。因此,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之后,习近平就立刻领导我们党以对党的干部进行正风肃纪为突破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获得实质性进展。如何从严管理干部?习近平突出强调要做到全面,不仅在工作上要从严,在生活上也要从严;不仅在思想上要从严,在作风上也要从严;不仅对干部本人要从严,对干部亲属也要从严;不仅现在要从严,将来也要从严。

2.坚持干部队伍建设基本目标,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回看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习近平一直都把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始终没有放松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从严要求,始终坚持以“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13]为基本目标。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习近平强调,一要把好选拔干部的入口关,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的方针,要选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14]之人来担任领导干部。二要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15]

3.强化顶层设计,纯洁党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的,习近平领导党中央做好了顶层设计,2015年6月26日发布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方面多管齐下,大力整顿党的干部队伍,将一批慵懒散的、腐化堕落的、违法乱纪的、失去人心的党员干部清理出了党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又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人选入党的干部队伍,从而极大地纯洁了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提升了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形象,为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联动机制

(一)着眼于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

作为党的建设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由政治立场、政治理想、政治能力、政治文化、政治纪律、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方向等诸多方面建设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每一要素都不可或缺。

1.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之间辩证关系。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是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维护中央权威的政治方向是首要任务,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政治能力是基本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是根本要求,增强“四个服从”的政治纪律是基本原则,发扬实事求是和“三大作风”的优良传统的政治生活是关键环节,营造山清水秀、清新优美的政治生态是主要目的,建设清正廉洁、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基本保障。

基于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要着眼整体,统筹兼顾各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二要着眼于各方面,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特点,使它们各得其宜。如果正确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到既整体筹划,又能分清轻重缓急,使各方面能够协调有序地统一起来,则各方面就会彼此促进,就会对党的政治建设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相反,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则可能使各方面不能互相照应,就可能使各方面相互掣肘,就会使党的政治建设由其内部生成了阻力。

2.要充分统合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的功能,形成协调共进的机制。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始终既强调要提高政治勇气,又强调要修炼政治智慧;既强调要强化政治担当,又强调要讲求政治谋略;既强调要严肃政治生活,又强调要规范政治言论;既强调要坚守政治信念,又强调要修复政治生态;既强调要历练政治本领,又强调要约束政治行为;既强调要严肃政治纪律,又强调要重塑政治文化;既强调要坚定政治立场,又强调要把稳政治方向;既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又强调要砥砺政治意志;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显著,党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党的政治生态日益净化,政治文化日益健康,政治纪律日益严明,政治生活日益严肃。全体党员的政治勇气、政治担当、政治意识日益增强,政治智慧、政治谋略、政治本领日益提高,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意志日益坚定,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日益规范。这一切都得益于习近平在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动力的联动机制。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方面之间的联动机制也应随之调整。如果将已经形成的机制固化,则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继续推进造成阻力。

(二)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之间的联动机制

1.必须深刻认识全面协调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伟大系统工程,党的建设的每一个方面既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使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清醒坚定有担当,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思想建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使全党坚持初心不忘本,保持政治理想信念不动摇。党的组织建设,就是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是中国历史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保持和发扬优良作风,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纪律建设,就是要严明党的纪律,使全党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坚持“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党的制度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党的法规制度,加强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

由此看来,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思想建设是根本,组织建设是保障,作风建设是关键,纪律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轴线。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能否全面协调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仅事关党的建设成败,更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

2.辩证施策,构建党的各项建设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历史的深刻变革,党内问题的大量涌现,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这并不说明可以轻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而是应该在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的同时,使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也各得其所。因此,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强调既要突出重点,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又要注重系统性,促进各项建设协调发展、同向发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郑重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6]这就是说,要进一步根据党的各项建设的任务和特点,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辩证施策,使党的各项建设之间良性互动机制更加有效运转。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都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在2018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再一次重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的各项建设相互照应,使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协调高效推进。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多的探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建党、组织育党、纪律强党、反腐整党、制度治党的党内联动机制运转协调。正是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构建“四个全面”之间的联动机制

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搞好党的政治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了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意味着搞好了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内在逻辑联系。只有遵循“四个全面”自身的逻辑,理顺“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使“四个全面”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才能把每一个“全面”都搞好。

其实,2014年12月,当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时代课题的时候,就强调要与其他“三个全面”协调推进。“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7]这“四个全面”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有目标有举措,有全局有重点,无论那一个“全面”都是不能缺少的。当然,每一个“全面”占据的战略地位不同,承载的历史使命不同,发挥的现实功能不同。因此,必须分明轻重、分清主次、科学统筹、协调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根本,贯穿于其他“三个全面”的全过程,是搞好其他“三个全面”的决定性因素。抓好了全面从严治党,就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了政治保证。其他“三个全面”的有效推进,又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紧迫要求,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动力。如果其他“三个全面”搞不好,全面从严治党就会失去深入推进的动力。正是循着这样的逻辑,习近平一再强调,既要整体谋划,也要牵住“牛鼻子”,使“四个全面”之间相互支撑、互为动力。

五年多来,我们党紧紧牵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坚持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在“四个全面”的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机制中不断向前迈进。当然,“四个全面”的互动机制,从宏观上也就构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联动机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党的政治建设。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机制

党的政治建设依靠什么作为持续推进的动力?这是习近平从一开始就在考虑的现实问题。“从严治党靠什么?靠党中央下决心,靠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来带头,靠全党同志齐努力,靠人民群众支持和监督。”这就是说,包含党的政治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的动力,不仅来自党内,还来自党外,也来自党内外的相互结合。

(一)以上率下,构建由上而下的压力机制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规定了“四个服从”。这一组织原则,充分保证了党的集中团结统一,决定了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领导和制约具有权威性,有利于在党内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机制,保证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能够贯彻落实到底。正是基于这样的组织原则,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习近平强调必须形成一种层层传导压力的机制,使党的管党治党方针能够有效落实。

1.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的机制。党建工作责任制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这项制度存在完善不及时、细化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对党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18]从这个逻辑来说,全面从严治党的由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同样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们党内不断健全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有着密切关联。正如习近平指出:“经过这些年努力,各级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19]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歇,党的建设也不会就此止步,所以,这种由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决定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如果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能够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坚决维护党的权威,那么,在党员群众中间既会起到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也会起到鞭策激励的作用。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为此,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仅仅20天,习近平就领导中央政治局制定和颁布了“八项规定”。针对“八项规定”的落实,习近平强调:“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20]并要求中央领导必须做践行“八项规定”好榜样,立起从严治党的风向标。

2013年1月22日,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从我本人做起。”[21]他一再指出,党的高级干部位高权重,影响力大,“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22]相反,如果没把这部分人抓好,很多问题就难以有效解决,很多工作就难以顺利推进,很多任务就难以及时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而且严格要求党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始终坚持从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抓起,在全党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23]的良好机制,从而保证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扎实有效推进。当然,这一机制也是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始终的。

(二)依靠人民,构建由外而内的推力机制

党的政治建设不仅需要从自身充分挖掘动力,更需要主动寻求党外力量的支持。所谓党外力量,主要就是来自人民的支持和帮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者。习近平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4]他认为,中国人民不仅具有巨大的创造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创造意愿。我们党的建设,不仅是党的事情,也是人民的事情,因此,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而应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吸取人民智慧,积极凝聚人民力量。

历史上,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形成了亲密的“鱼水”关系,党充分依靠人民,推动党的自身建设工作,人民也都视党的建设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踊跃投身其中。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党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从而影响了人民参与党的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习近平一再指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离开人民就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力量,一切都无从谈起,就更不用说党的建设了。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大力改善党群关系,以获得人民的大力支持。为了能够获得持久的民心民力,习近平指出:“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高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进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2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疏通渠道,主动敞开大门,积极组织人民有序地参与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实践再次证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的创造性是强大的,依靠人民,党和党的事业就有了无坚不摧的推动力量。

(三)强化党内外监督的结合,构建合力机制

有监督,就有鞭策,就有动力。利用监督为我们党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与时俱进,根据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管用好用的方法措施,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监督机制。

1.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功能和优势。从党内监督来说,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党内监督是各种监督形式中最重要的监督,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党内监督缺失,就会导致全面从严治党乏力。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规范,又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内容范畴、方向目标、原则要求、方法途径等方面与时俱进,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6]

也就是说,在这里,习近平把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监督并列起来,但在实际中,党内监督更是促进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党内政治纪律严肃性的重要手段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随着党内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规范,党内政治生态越来越清新,党的政治纪律越来越严明,党员政治信念越来越坚定。

2.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党外监督机制。从党外监督来说,习近平强调要健全党外监督机制。党外监督是党的监督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党外监督不到位,就会给党的政治建设造成不利影响。而党外监督是否得力,取决于党外监督体系是否完善,这已为过去的实践所证明。

基于以往的经验,习近平强调:“各方面监督要严起来、实起来。无论党内监督,还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和改进的空间都还很大,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总结经验,健全体制机制,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27]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我们党注重做好顶层设计,通过不断深化党外监督机制体系改革,使党外监督制度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操作性和实效性越来越强,充分保证了党外监督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党的政治建设。

3.着力构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机制。从党内外监督相结合来说,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合力机制。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各有不同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当二者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时,对党的政治建设就会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当二者彼此孤立、互不衔接时,就会对党的政治建设形成极大的阻滞力。正是这样,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配合,着力构建内外监督紧密结合的机制。“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合力。”[2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我们不断完善党的监督机制,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四、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机制

方法就是“桥”,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党的政治建设能否获得预期效果,直接取决于能否采取恰当的方法。在探索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十分重视方法的选择,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从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出发,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了科学的方法机制。

(一)掌握要害,构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机制

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要管、党委书记要管。”[29]这就是说,党委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效。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一些党委未能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对党的政治建设重视不够,对党内错误政治言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政治担当,甚至带头违反政治纪律、破坏政治生态。所以,党的政治建设要从源头上破解障碍,必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为了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

1.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不完善和落实追责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就没有动力。习近平严肃指出,权责必须对等,追责必须从严。谁来追责?依据什么追责?如何追责?习近平给出了明确指示:“中央纪委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分清党委负什么责任、有关部门负什么责任、纪委负什么责任,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究,有责必问。”[30]“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问责的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都要制度化、程序化。”[31]这就对健全追责机制指出了目标,定下了原则,规划了路径。

实践证明,追责机制不健全,必然导致追责不到位;而追责机制不能严格落实,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也就是说,健全追责机制是前提,落实追责机制是关键,只有把健全追责机制和落实追责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党的建设责任真正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较系统的完善的党的建设追责制,有效地保证了我们党建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追责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同样适宜于党的政治建设。

2.把党的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党委和党委书记政绩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决策和政治行动,党建主体责任能否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实际上,一段时期里,我们一些党委和书记抓党建不够不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他们心目中,抓党建是“虚”,不能立竿见影地快出政绩,大出政绩;而抓发展工作,才是“实”,很容易出看得见的大成绩。这一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一些党委或党委书记更愿意抓发展工作,而忽视党建工作。

针对这一扭曲的政绩观,习近平强调:“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要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32]这就对如何评价党员干部的政绩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扭转不良政绩观具有重大意义。

从现实来看,党建抓不好,其他成绩也可能是不“实”的,即使是“实”的,也不会长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断完善政绩考核标准,人们在政绩观上已有巨大转变,从而大大增强了党委或党组及党委或党组书记抓党建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发展。

(二)抓住根本,构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机制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从一定的角度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又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之道。思想建党主要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武装全党,使全党牢固树立政治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制度治党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来管党治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而这些恰恰就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以往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看,一些人政治信仰丧失、政治理想动摇、政治态度暧昧等等问题,均与我们思想教育弱化有关,所以,习近平强调:“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步调一致的前提。”[33]思想教育有着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它能激发党员干部内心的觉悟,从而使党员干部保持初心不改变,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同样,长期以来,我们党内存在的政治责任淡化、政治立场摇摆、政治生活不严肃等现象,也与我们制度治党力度不够有关。正因为这样,习近平强调:“要健全完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健全党内规则体系,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34]他认为,严密扎实的制度,既能够规范党员干部的政治言论,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意识,也能够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保护党的政治生态。

由此看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仅仅是与党的政治建设相互并列的范畴,也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3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遵照习近平的教导,一方面不断强化思想教育,一方面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党的政治建设在思想教育和完善制度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讲求策略,构建常抓、长抓和深抓、细抓的机制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决不能适可而止;党的政治建设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要统筹谋划,标本兼顾,必须深入抓、细致抓,决不能轻描淡写。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就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强调:“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36]

然而,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有些党员干部有了“差不多就行了”的错误想法。对此,2014年5月,习近平再次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强调:“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37]他指出,党的作风是长期形成,又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既抓大,又抓小,既抓标,又抓本,既抓目前,又抓长远,既抓宏观,又抓微观。这一要求,虽然没有明确针对党的政治建设,但是,对党的政治建设来说,更是应该坚持的做法。

2016年8月,习近平明确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38]他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修复党内政治生态,既是紧迫的,也是长期的;既要看时效,也要看长效。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常抓、长抓和深抓、细抓的方法,是符合我们党情的正确方法,反映了我们党的建设的特殊规律,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创新的方法。任何方法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运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习近平明确强调:“常抓、长抓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39]从一定意义上说,常抓和长抓、深抓和细抓是一个方法论原则,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新的实践特点进行创新性运用,做到常新常用、常用常新,才有确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法规从严治党机制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千奇百怪的法规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