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

2018-02-06 16:42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文化

汤 池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湖南 益阳 413000)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的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这一阐述,进一步界定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即“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时间范畴看,革命文化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形成和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独特思想和精神品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对革命道路的选择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从诸多先进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它为中国人救国救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描绘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这些理论观点都深深吸引了当时渴望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第二,它为中国人救国救民提供了可行的实践途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够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理论。”[2]“阶级斗争”,正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的实践途径。通过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批驳,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确定了实现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指明了出路,它凭借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贯穿革命文化的始终

1.革命文化萌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于长久的彷徨和痛苦中奋起,在各种革命理论中寻找救国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追寻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

2.革命文化成熟与发展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巨大的困境中,始终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取得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已化为中共党员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实际行动。正因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无数中共党员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造就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3.革命文化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尽管此时我们已告别了革命年代,但革命文化的精神并未远离。相反,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革命文化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新时期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当代文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始终是一致的。

(三)崇高革命精神展现革命文化的特性

1.救亡图存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奋起于反革命政变之后,成长于国民党的围剿之中,壮大于日寇占领区内。“革命”,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长起来的主要关键词。随着革命实践产生的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同样也展现出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比如,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其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3]展现的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群先进分子为寻求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敢于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敢于以一叶小舟开辟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其后,正是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心愿,无数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勾画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丽篇章。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产生并鼓舞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革命精神始终与革命文化救亡图存的民族性紧密相连。正因为革命文化这种救亡图存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迅速发展,并以此特性与其他政党鲜明地区分开来。

2.“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性。革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因此,革命文化既体现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中,也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中。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始终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数中国共产党员为革命和理想献身,最终都是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革命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革命文化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拥护的大众文化。

3.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文化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所迸发出的革命精神往往与流血、牺牲的阶级斗争紧密相连。比如,“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等革命精神要素,都颇具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特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史任务的转变,此时形成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党和人民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作出的不懈奋斗,比如,抗美援朝精神中“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大庆精神中“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集体主义等,它们都生动地展现了建国初期党和人民做出的不懈努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精神不断体现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之中。无论是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还是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传承与弘扬了革命文化的本质精神与文化内涵。因此,革命精神突出体现了革命文化的时代性,革命文化因其时代性,才能够与时俱进、始终具备活力和影响力。

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5]实现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自信。从历史逻辑看,革命文化起到了三种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现实逻辑看,革命文化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一)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传承与弘扬了刚健有为的人生准则。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要素,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今日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正是对当时这种精神的歌颂,体现了广大军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为陕北的好江南。

2.传承与弘扬了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在统一战线之下,广大中国人民发扬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拼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着家国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文化思想。

3.传承与弘扬了重义轻利的英雄品格。毛泽东指出:“中国古时候有个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6]取自于司马迁的这句话,在毛泽东的阐述中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革命文化中所倡导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取得全民族解放而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解读方式。

(二)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基因

1.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指导。无论是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文化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原理不断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作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在理论上的传承。

2.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一致的理想追求。革命文化展现了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它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其现实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它以培养和造就“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现实目标。无论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还是在新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现实目标虽有差别,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也正是要求新一代中国人继承革命先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志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相互融合。革命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尽管多样,但其本质和精神内核是统一的。总结起来,革命文化包括:胸怀理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团结一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不但体现在每一种革命精神中,也作为重要的基因,注入到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中。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比如,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不但包含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革命文化是促进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精神力量

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致力于使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必然都有着伟大文化和精神的引领。

1.革命文化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提供了必要条件。所谓“站”起来,是指“党和人民经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饱受了80多年侵略,却未曾找到“站”起来的出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用短短28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靠的绝非优越的客观条件,相反,却是在万分艰难、举步维艰的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不断坚持的革命勇气和毅力。这种革命勇气和毅力来自哪里?早在1940年,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8]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革命的各个阶段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它将曾经好似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合力。所以,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必要条件。没有革命文化,中国人民的力量就难以聚合,革命斗争也就难以取得成功。

2.革命文化为中国人民“富”起来提供了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们“站”起来了,但仍旧面临着从一穷二白走向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重大任务。严峻的形势需要更加清醒的认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清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9]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文化中优秀的革命作风和革命传统,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阶段所迸发出的革命精神,比如,“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实践成就的真实写照,体现了革命文化为中国人民“富”起来提供了强大动力。

3.革命文化为中国人民“强”起来提供了精神基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10]邓小平所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时代价值作了精辟阐释:革命文化,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基石。时至今日,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中华民族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正是对“强”起来梦想的具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1]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必须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将宝贵的红色基因注入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它在实现文化自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从历史向度看:革命文化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承上启下。这种承上启下使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从未断裂,而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史本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第二,从现实向度看:革命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走向成功,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根基。悠久的历史文化,固然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但是,脱离了现实的根基,如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处于动乱、破碎的状态,又何以谈论文化自信呢?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担当文化发展的责任,自觉弘扬革命文化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三、弘扬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一)在端正认识上坚定文化自信

所谓“端正认识”,是指端正对革命和革命文化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充分认同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进一步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革命和革命文化出现的许多错误观点和论调,值得我们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

1.拒斥革命的论调。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往往以反思的名义,提出要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重新评价。他们认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作为主旋律的“革命”是破坏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秩序的代名词,因此,竭力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取向及其伟大成就,这实际上就陷入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一再强调革命的破坏性,试图削弱人民群众对于过去革命成功的自信和底气。但是,拒斥革命论者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革命是破与立、否定与肯定的统一。革命的破,是为了破除腐朽,建立新制度、新事物。这种“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正义的。正确认识革命、革命历史以及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必须跟拒斥革命论划清界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12]

2.革命过时的论调。这一论调似乎比“拒斥革命论”稍显温和,它并不否认革命的成功历史,却指出现阶段革命战争已经结束,因此,革命文化在今时今日便是过时的、没有意义的。实际上,革命过时论调的产生,恰恰体现了当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错误解读。他们往往将“革命”狭隘地理解为“阶级斗争”,但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逻辑中,“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事物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3]所谓“革命化”,即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由此可见,革命绝不仅仅只是暴力的阶级斗争,而是指人的一切改变世界或改变现存事物的活动。过去,我们为了夺取政权进行阶级斗争是革命;今天,我们为了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4]革命的策略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但是,革命“改变世界”的本质以及革命文化中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是始终不变的。端正认识,坚决与错误的思想观点划清界限,才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革命文化在当代仍是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巨大精神动力,这是实现革命文化自信乃至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

(二)在实践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1.挖掘资源。革命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一,注重深入性。过去,我们往往强调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广泛性而忽视其深入性。所谓深入性,即是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能停留于现象或表面,而更应该深入挖掘其本质和内涵。第二,把握时代性。革命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红船精神”就是在2005年由习近平亲自总结并首次提出的,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到了21世纪,革命文化仍充满时代魅力,挖掘其资源,就应运用时代的语言、结合时代的特点去总结和提炼。唯有把握革命文化的时代性、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革命故事,才能使人们在接触革命文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

2.武装头脑。弘扬革命文化以实现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革命文化来武装人民群众头脑。第一,针对重点对象,即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5]同时,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一定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革命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自觉弘扬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注重科学宣传。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科学性。然而,当前却出现了许多违背革命文化科学性的现象,比如,“抗日神剧”和“抗战雷剧”的出现。尽管它们的初衷是为了宣传、弘扬革命文化,但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观众,严重违背科学性,产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闹剧”。这种“闹剧”,既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误读,更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弘扬革命文化必须把握其科学性。唯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才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应有的底气。

3.促进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应着力于运用它的精神力量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实现“以文化促发展、以发展添自信”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第一,应当认清当前所处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日益变化的复杂形势,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是光明的,但挑战也十分严峻。第二,应当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以应对新的挑战。比如,面对民族复兴路上的重重险阻,发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要有壮士断腕、杀出一条血路的勇于牺牲精神。以弘扬革命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是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