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逻辑理路

2018-02-06 16:15王建国曹树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理政中华民族现代化

王建国 曹树林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切具有现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都是为了适应所在时代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确立皆是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从主题、奋斗目标、价值导向、战略重点以及思想指南等方面梳理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要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有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才会赢得人民的支持,才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要做到这一切,党必须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在继承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它是在科学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华民族斗争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改革开放史的经验教训的回顾、提炼与科学总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这是历史给出的答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民族已陷于危亡的境地。为挽救民族危亡,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寻求国家富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求和尝试,但都归于失败。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图强,都无法挽救清王朝大厦的倾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未能真正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此为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2]它是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包含着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总结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加之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仍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发挥治国理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续写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概括地说,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以历史发展规律作为依据,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理论的提炼与升华,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5]此外,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集中论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归根结底,这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时代特征、实践特色、民族特质的有机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主线和主题,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要立足当代,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最新成果,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究其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动摇,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有机结合,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划了顶层设计,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浓缩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它是一个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奋斗必定会实现的目标。即是通过走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来完成。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延续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复兴的理想,浓缩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华民族由此便踏上了民族复兴之路。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鞠躬尽瘁,仍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然而,无数仁人志士并没有停止追求复兴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这一时期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屈辱史。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人民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生活也达到了小康水平,走进了实现第三步目标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十三五规划”中,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7]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将继续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迎难而上,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新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要紧紧扣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8]中国梦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表述,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指引着方向。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高度统一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经典诗词,生动地叙述和描绘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历史过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客观规律。作为执政党,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则必须走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整个社会就要形成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习近平认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规范、引导的作用,为实现国富民强注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同时,还吸收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积极合理的政治思想,如民主、自由、法治等。因此,习近平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2]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优秀文化进行批判性吸纳与总结,作为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3]这“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范围。在国家层面,要求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社会层面,要求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公民个人层面,要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每一位公民的行为准则树立了标杆。这一提法,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精髓,体现了时代精神,高度概括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作为一种价值层面的道德、道理、道路,与此处所强调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之“道”,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一道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增强道路自信与价值自信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这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力量,凸显出了它在“四个自信”的引领地位。中国人特有的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没有文化的引领与支撑,中国梦的实现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因此,要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自觉做到言行一致。

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重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实质上讲,是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旨在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协调的治理国家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对“物”的方面;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是改善和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侧重于“人”的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治理国家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就是处理党和国家与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由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方略的“顶层设计”,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路线图。而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权力指令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实要求,现实的发展要求国家管理模式的变革,即从管理走向治理。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这一内在要求的。

(二)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内在关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国理政的战略举措,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略举措,都将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除了内在统一性,也具有自身内部的特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全面”,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重点围绕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治国理政的发展动力,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障,要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包括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从严管党治党。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15]譬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明确总体小康,而且要重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薄弱环节,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等治贫方式,切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完善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法治中国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用辩证思维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既要注重两点论,从总体上谋划和布局党的建设,又要注重重点论,切实抓党风廉政建设问题。

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南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16]由此可见,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了历代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为此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也是一个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治国理政方略。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在未来五年规划甚至更长时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标准,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速度、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不断升级的发展结构”,推动国家治理的水平不断走向现代化。“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创新是动力,协调是保障,绿色是质量,开放是原则,共享是目的。五大发展理念关系到党的执政理念,更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直接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的行动纲领

面对当前复杂多样的发展进程,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治理水平,要始终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实践,统筹协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关系。第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到首要位置,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坚持协调发展,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如城乡差异,区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关系,运用整体与部分、综合与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思维处理好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木桶短板”。第三,坚持绿色发展,以处理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问题,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第四,开放发展体现了我国开放的新格局,始终奉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发理念,彻底落实好注重人才与管理的“引进来”、注重品牌与创新的“走出去”战略。第五,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最终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南,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厘清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发扬创新意识与担当精神,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检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履新之初,习近平就将工作目标定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人民希望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期盼能获得更高收入、更有发展前景、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对生活环境的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和期待本质上都是合理的。既然人民的新需求都是合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依法推进治国理政,不断满足社会上大多数群体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6][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13-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3.

[3]刘玉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6).

[4][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12、30.

[5][11][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4、164、11.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48.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求是,2017(21).

[12]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3]欧庭宇.四川红色资源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决策与信息,2016(09).

[16]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猜你喜欢
理政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신시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