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疗效观察

2018-02-05 21:18徐燕
中国美容医学 2017年6期

徐燕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来笔者医院口腔门诊治疗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患者30例,全口基础治疗、种植牙用碳纤维工作头洁治后使用盐酸米诺环素局部治疗,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正确有效使用保健牙刷、牙线、冲牙器、菌斑显示剂等)以自我菌斑控制。分别于基线、治疗后2周和4周检查记录种植体周围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探诊深度(PD)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疗效。结果:患者牙周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周探诊深度(PD)指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盐酸米诺环素;碳纤维工作头;洁治;口腔卫生指导

[中图分类号]R78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6-0072-03

种植体周围炎是造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丧失、种植体松动、脱落至修复失败的重要因素。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是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阶段,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没有牙周膜,炎症易迅速扩展,早期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使种植体周围组织恢复健康。Lindhe等提出种植患者中26%~58%存在种植体周围炎,78%存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化学药物、超声洁治、激光、微波等,手术治疗为切除性和再生性骨组织治疗。本研究基础治疗后采用碳纤维头洁治、盐酸米诺环素局部用药、口腔卫生指导以自我菌斑控制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月来笔者医院口腔门诊治疗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2.25±3.65)岁。纳入标准:①种植体周围牙龈充血肿胀,探诊出血甚至溢脓,牙周探诊深度≤5mm,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种植体无松动,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无紧咬牙、夜磨牙等影响种植修复的疾病;②患者1个月内未行牙周治疗、未用抑制菌斑药物漱口,3个月内未口服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③患者知情同意、能积极配合治療按时复诊,排除吸烟嗜酒者、孕妇及对四环素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

1.2评价指标:①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0探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边缘后无出血;1探诊后有分散的点状出血;2探诊后呈线状出血;3重度或自发出血;②改良菌斑指数(mPLI):0无菌斑;1种植体表面探针尖轻划可发现菌斑;2肉眼可见菌斑;3大量软垢;③探诊深度(PD):选择专用的钝头塑料刻度牙周探针平行于种植体长轴用0.25N的力量探测牙周袋底至龈缘的距离,在种植体颊、舌侧的近中、正中、远中共6个位点进行探诊深度测量取均值。此探诊由同一名医师用同型号的牙周探针以0.25N的力量进行。

1.3方法:术前常规治疗邻牙及口内余留天然牙的牙周炎症、根尖周病变等,行全口龈上洁治与龈下刮治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内的菌斑、牙石,避免病灶牙成为致病菌的贮库传播定植于种植体周。用碳纤维工作头清理种植体基台暴露部位,用橡皮杯抛光膏抛光,0.2%氯己定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交替冲洗、吹干龈袋后从袋底开始置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武汉朗力生物医药Q/WHLL13-2011,0.5g/支)直至溢满为止,嘱患者0.5h内勿进食或漱口。1次/周,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2、4周由同一专业医生对受试部位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改良菌斑指数和探诊深度进行检查并统计评分,临床跟踪观察。根据口腔卫生状况,指导患者正确的口腔卫生维护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①介绍牙石和菌斑的危害,明确自我菌斑控制的重要性;②用牙列模型示范BASS刷牙法,掌握正确有效地使用保健牙刷的力度,合适地刷牙、掌握有效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及时清除邻面牙垢和食物残渣及清洁种植体表面的方法,正确使用菌斑显示剂(德国HAGER)检查效果清洁重点部位,严格控制菌斑在种植体上的附着,菌斑指数降至20%以下可认为已基本控制菌斑;③视情况3、6个月定期复查和专业维护治疗,并对患者口腔维护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建议,良好的口腔卫生和菌斑控制是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的重要保证。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SBI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2、4周mSBI的值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尸<0.01);治疗后4周与2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见表1。

2.2mPLI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2、4周mPLI的值降低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治疗后4周与2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PD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2周PD值下降,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差异有显著性(尸<0.01),见表1。

3讨论

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但不伴骨吸收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表现,种植体周围炎则除了黏膜炎的表现外病变已突破黏膜屏障累及骨组织,还有种植体周袋的形成、瘘管形成和溢脓、骨吸收甚至种植体松动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全口基础治疗后用碳纤维工作头清理种植体基台暴露部位、橡皮杯抛光膏抛光,0.2%氯己定和0.9%氯化钠溶液交替冲洗吹干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治疗、口腔卫生指导自我菌斑控制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后龈沟出血龈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袋深度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效果良好,定期复查时未见异常,提示种植体周围炎早期治疗可恢复健康状态,有利于种植体修复的长期稳定。endprint

盐酸米诺环素为高效广谱的半合成四环素族抗菌药物,用于牙周治疗的局部缓释剂,抗菌活性强,对G厌氧菌及兼性厭氧菌有明显效果,可抑制细菌粘附在种植体表面、杀灭种植体周围的致病菌,对骨组织亲和力强,在龈沟液中的浓度是血药浓度的2~10倍。能抑制胶原酶活性,抑制结缔组织的破坏,阻断骨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可溶性油质软膏中的微颗粒在牙周袋内缓慢释放可滞留1周,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能较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抑制和杀灭细菌,一些致病菌如伴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牙密螺旋体等用药后检出率大幅降低,能有效避免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可能诱导的耐药菌株、胃肠不适、真菌感染等副作用。

碳纤维洁治头硬度小于钛,外形细巧有适应牙体外形的各种角度可深入牙间隙及龈缘下,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可避免因产热和静电所造成的损伤。口腔卫生指导使患者掌握自我菌斑控制的方法,正确使用菌斑显示剂显示牙面菌斑,选择使用牙刷、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有效清洁牙面、邻间隙、种植基桩上的菌斑同时不损伤颈部黏膜和种植体表面涂层,提高菌斑清除率以防牙石及牙菌斑形成。冲牙器冲洗压力应从最低档开始,冲洗水流避免直接朝向种植体周围组织袖口内或牙周袋内,减小组织损伤。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治疗严格控制种植体周菌斑对提高种植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主要病因为菌斑微生物和负载过重,促进因素包括种植体设计及表面特性,不良冠修复,粘结剂残留,咬合干扰,手术技术,角化龈过窄、过薄或缺失;骨的质和量,基因多态性,吸烟,邻牙牙周情况及牙周炎,糖尿病,种植体的复查维护等都可以影响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医生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执行规范、精准操作,严格控制术前、术中及术后感染,种植修复前必须强化患者口腔保健意识、指导菌斑控制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和科学的设计、制订治疗和维护计划是极其重要的,在治疗前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Chambrone等研究指出为避免种植体过度负荷,修复体设计应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分布要均匀,减少种植体承受侧向力和扭力,使咬合力的方向与种植体长轴一致,能有效防止食物嵌塞并利于菌斑控制,过载可明显加重菌斑所致的骨吸收,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的产生。Roccuzzo等认为种植体的外形与种植体周围炎有一定的关系,种植体的表面形态可影响种植体周围炎清创和植骨的预后。

种植体的成功需要良好的骨结合与软组织封闭,种植体周围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附着能力薄弱,是种植体周围炎的易感和始发部位。种植体与骨之间没有牙周膜,内层为环形包绕的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及血管较少,防御能力较低,炎症扩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导致持续的骨吸收、种植体骨界面原有的结合分离使种植体松动、脱落。

如何有效防治种植体周围炎是口腔种植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种植体周围炎治疗复杂,定期复查、早期预防、发现、诊断、治疗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通过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没有骨组织破坏的早期可逆性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效果良好,及时阻断了疾病进展,维护种植体的稳定性。预防与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最基本的原则是消除病因、持之以恒及时有效彻底地去除菌斑,控制感染及定期专业牙周维护治疗。

[收稿日期]2017-03-21

[修回日期]2017-05-10

编辑/李阳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