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思考

2018-02-05 04:27邢彤
科技视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邢彤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并针对改革和实施过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吉林省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推动吉林省进入人力资源强省和人才强省行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形成国家重点行业都有骨干职业学校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

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重知识轻实践,实训课程设置偏少,实训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理论联系实践效果差。

(2)授课内容和形式无创新,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习能力也减弱了,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自主探索性学习深造。

(3)课程内容设置偏离社会需求,行业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内容跟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再培训,无法及时胜任工作岗位。

如何培养具备职业素质,技术能力过硬,心理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技术变革的诸多挑战,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2 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建筑施工企业,基于建筑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完善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建筑企业的生产或工作过程确定开课次序,重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特点,以典型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基本能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分阶段能力递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调研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建筑施工一线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岗位分析、整理主要包含四个岗位,如图1所示。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从事施工员岗位较多,这里就以施工员为例,施工员主要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图纸识读与会审,工程施工,控制施工进度,管理造价以及测量、放线。毕业生应具备的岗位基本岗位能力包括识图能力,施工技术和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概预算能力和测量能力,如图2所示。

图1 职业岗位分析

图2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2.2 课程体系重构

入学初期学生对专业内涵没有任何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更直观的是,要明确来到学校应该学习什么课程,确立课程的依据是岗位能力,要使课程与岗位能力相对应。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的分析和提炼,对相应课程做出细致深入的调整。例如,所有岗位能力中,识图能力是基础,为了强化学生的识读图纸和会审能力,适当增加识图类课程课时量;施工技术能力是岗位核心能力,考虑教学要与生产顺序的一致性,让学生对分项工程的施工内容重点突破,将施工技术类课程按照施工对象进行细化,如图2所示;另外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设置重叠的课程进行适当删减。这些调整将使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契合度更高。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局限于初始岗位,考虑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兼顾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推广应用BIM技术,提升绿色建造能力。建设BIM技术实训中心,在课程体系中也新增《BIM技术应用》等相关课程。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BIM技术应用水平,更好的应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后出现的新岗位(如建筑信息管理员、BIM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等)、新要求。

2.3 任务型课程开发

任务型课程开发也是未来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核心课程,或原有项目化实施卓有成效的课程,结合“任务型”课程理念,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细化项目,开发更多源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可以借助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工程项目施工仿真綜合教学平台等,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互动、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在工作中学习,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同步提高。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学生基础层次不齐,分层分类教学打乱行政班,因材施教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计划学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大胆创新,尝试开创第二课堂,也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即工作室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方向的兴趣,根据未来打算从事的职业岗位,选择不同方向的工作室,体验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实现学习和工作双重身份的转换,同时以相应的学分激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集中培养高质量人才。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验到完整的工作过程,尝试选取典型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以图纸的形式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从初始的建筑识图、结构识图、设备识图包括后续的施工、算量以及资料整理工作都采用的是同一个项目的图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完整、真实的工作过程,也将教学和工作过程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在完成每一阶段工作任务时需要掌握哪些专业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识读和理解工程内容及图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4 教学保障

4.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素质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专业技能的培养都与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密切相关,教师的素质是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基础。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突出,专业技能领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了使教师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和技术的革新,可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在设计、施工、管理类等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学习新技术新规范,将知识和技能带回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教师成长培训基地,成立名师工作室,学校也可以引进企业中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

4.2 实训基地建设

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离不开实训基地的支撑,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提高岗位能力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基地管理,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提升职业素养。同时强化软件建设满足建筑企业需求,并保证设备先进数量充足;开发基于建筑施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按照分项工程分模块进行项目化训练,全面覆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内容,可参观可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改善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工作,改变教与学的传统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5 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学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的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苏仁权,祝和意,刘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策略与实践——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价值工程》,201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