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咏梅
“教学活动的外化”是无效和低效教学的表现。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我们科学组的教研活动采取一课四磨,四位科学老师隔周分别进行公开教学的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科学组的教研活动谈谈我们对克服这种现象的思考。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针对学生的兴趣、思维缺失,执教老师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期待。求知欲和学习期待归属于学习动机,它是有意义学习的催化剂。具体设计如下。
本课设计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我的相貌;二是全班相貌普查。增加三点创新设计:(1)课前亲子互动。这是谁的爸爸?哪些地方长得像?哪些地方不太像?(家长开放日执教)(2)利用照片巧设悬疑,他(她)是谁?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3)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编码贴图,进一步找他(她)是谁?一张照片成为课堂的一根线索,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大情境。因为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并不断引发新的学习需要,产生学习期待,使观察相貌活动变得主动而富有趣味。
二、围绕科学性问题构建探究活动,让思维活跃在指尖上
例如《机械摆钟》,第一个活动是测量摆十秒摆多少次,第二个活动是连续测量摆十秒摆动的次数。在这之间设计了预设环节并体现在记录纸上。
这是一种学习科学思维的“搭桥”教学策略,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学生在第一个活动中获得抛锚式直觉现象,为预测提供了依据,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次数越来越少,因为摆幅越来越小了;第二种是认为越来越多,因为摆的越来越快;第三种认为不变,没有理由,直觉。此时,可以采取表决,你同意哪种观点?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来观察测量。同样可以重复实验,多做几个40秒。然后学生观察测量动态探索,解决相冲突的观点,建构前后一致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指尖上。学习是一门科学,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者和思考者时他们的学习最成功。
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记录,让思维活跃在笔尖上
我们提倡让思维留下痕迹,如《机械摆钟》的探究记录让思维活动更深入。探究记录可以是实验设计、实验现象、数据收集、发现,包括提出问题。教材上设计的记录单大多数是表格,有时候抽象的数据往往缺少形象联系,学生填好了都不知道填的是什么,影響分析和解释。根据维果茨基概念发展体系,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前概念”水平层次上,其特点是已发展成为抽象的思维,但却又总和具体事物保持着某种联系。于是我指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简洁直观富有儿童特点,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概念,通过模型发展前概念思维。
四、根据探究记录组织研讨,让思维活跃在语言中
探究活动结束后一般安排研讨活动,集体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它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达到他们用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学习向着概念前进。孩子们很容易把外表的相似之处表达出来,而内在的相似之处是思维上的飞跃。如果从中能培养学生这种从混乱中找到关键的乐趣,那就是更好的教学目的,这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更大机会。
在教学策略上首先要确保研讨时间。要让学生在交流之前独立思考,再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抽象概念。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在探究记录上请学生写一写发现、问题,这样在交流阶段学生便有话可说,避免仅仅成为听众。而在比较全班数据之后,学生还可以补充更多发现。能运用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能从各组数据中发现问题,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引发新的想法。
五、增加活动开放性,让思维在自主探究中驰骋
例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在磨课的初始阶段,我们发现老师主导比较多,缺少从儿童出发。反映在学习中就是缺少自由和发现的空间,思维的探索得不到释放。而孩子在探究中那种锲而不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是需要保护和发展的。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就是很好的科学史教育。因此在四磨时我们尝试构建开放的自主课堂,让孩子们去自由探究有结构材料,研讨交流,发现更多事实,找出重要关系。
执教老师对设计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动:由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视频引入,然后20分钟左右连续探究,15分钟研讨。老师要做些什么来促进发现呢?我们设计了灯泡、电池、导线的资料卡,以便学生在材料和思维之间建立联系,我们预设在学生一筹莫展时给予帮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思维活跃在指尖上,学生处于一种自由和发现的状态。
以上是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从观察儿童出发,发现问题,寻找教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依据,改进教学,努力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