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颖
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颜色词占据重要的地位。德语和汉语中均存在大量包含颜色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两国各自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质,这些独特的表达与两国各自文化和社会紧密相关,其发展也受之制约。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是符号与所指的关系,语言又将外部世界加以反映。而这种关系的形成与语言使用环境密不可分。个人在外部世界的作用下获得经验和感受,形成自我的认识体系。在整个社会的共同认知框架中,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所指关系逐渐建立,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即隐喻含义。基于社会整体的共同认识,处于这一语用环境中的人可以认识世界,借助经验加以理解并形成表达。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德汉语言中颜色词表达的异同,探究其隐喻内涵的形成与发展。
一、颜色词的使用与内涵
在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和情感的表达中,颜色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表达中,颜色实际已经成为一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指称符号。因此,人们不应仅停留在其语言表层,而更应关注其深层的隐喻意义及其与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
由于中德两国在历史发展与社会传统等方面存在众多差异,这些表达中所蕴含的隐喻意义也有区别。但基于人类认知的共通性,人们仍旧可以在这些表达中发现相似之处。
在古代,中国人相信“五行”是万物之本,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颜色中的“黄、黑、白、红、绿”,因而颜色也成为一种自然的象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发展表明,颜色词的隐喻含义在中国人心理特征的构建上起着重要作用。
与中国不同,德国缺乏连续而传统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一脉传承的民族文化,工业和现代化在德国起源较早并发展迅速,科学化教育普及广泛。因此,理性在人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考量。
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教育的发展,颜色词表达在人们的话语和文学作品中逐渐普及并丰富,这类表达一般都超越其表层的语言结构,包含生动的隐喻内涵,成为社会交际和文化普及中重要而独特的手段。
二、德汉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含义表达
德汉语言中都有大量包含颜色词的表达和象征,蕴含着生动的隐喻性內涵。本文以五种颜色红、黑、黄、白、绿为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中各自通用的表达和象征模式,试探究其意义与根源。
(一)红色的隐喻含义表达
中国社会中,红色一般与值得欢庆的事件相联系,并成为婚嫁、节庆等场合的代表色。在古代汉语中,红色被称作“朱”,代表尊贵的地位,人们通常用“朱门”来称贵族之家。此外,红色也常与财富相联系,“分红”表示年终分配盈利,人们将钱装在红色信封中赠予他人以表达心意,即发“红包”。而红色也可以指代亏损,如汉语中“赤字”以及德语中的“keinen roten Heller haben”。现代又有了“走红”“红人”等说法,表示获得成功、深受欢迎。
在德国社会文化中,也存在大量带有红色rot的谚语,如“Salz und Brot macht Wangen rot”,红色是健康和生命力的象征;“etwas durch eine rosarote Brille sehen”则表达看待某事太过乐观。
在情感表达中,汉语中习惯用“红脸”表达人激动或尴尬时的状态,而德语中也有类似的“rot werden”和“einen roten Kopf bekommen”表达。在政治领域,中国人赋予红色以积极正面的内涵。它通常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象征出现,“红色教育”指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而在德国,由于社会体制和主流思想的差异,虽然红色也表示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但这些表达相对来说并没有正面的含义。德语中曾以“rote Gefahr”来代指当时的苏联政府,暗含了德国人对其的恐惧和憎恨。
(二)黑色的隐喻含义表达
在德汉语言表达中,黑色一般都与悲哀、非法、狡诈等意味相联系,如“黑市”与“schwarzer Markt”均表示进行秘密或非法的交易,“黑幕”指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在德语中,人们以“schwarz fahren”形容逃票乘车的行为,“schwarzüber die Grenze gehen”表示非法越境。同时,利用黑与白的反差,“白纸黑字”和“schwarz auf wei?”表达无可争辩,“颠倒黑白”及“aus schwarz weiss machen”均表示颠倒是非。
德语中许多带有黑色的表达也暗含较消极的意义,如“etwas durch die schwarze Brille sehen”表示悲观地看待事物,“ich habe meinen schwarzen Tag”表示倒霉,“jemandem schwarzen Peter zuschieben”
表示使某人感到不快。然而,黑色也可以表达正面的含义,如“schwarze Zahlen”表示盈利,“ins Schwarze treffen”表达切中要点或成功,而这些含义在汉语中鲜少出现。
(三)黄色的隐喻含义表达
黄色代表着明朗、活力和振奋,可以唤起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还会给人以柔嫩之感,因此在汉语中常被用来指不成熟,如“黄口小儿”“黄毛丫头”均是对孩子的称呼,“黄花闺女”则用来指待字闺中的少女。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黄色曾表达侮辱、排他的含义。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犹太人必须佩戴黄色的大卫星标志来显示身份。类似的侮辱性意味在“gelbe Gefahr”一词中也有所体现,这是当时对黄种人的蔑称,表达轻视与憎恶。
在古代的中国,黄色的象征性含义比德国更为正面,曾长期作为皇帝的专属色。由于古人信奉大地为万物的中心以及“天玄地黄”之说,因此黄色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华夏先祖“黄帝”之名即由此衍生。
(四)白色的隐喻含义表达endprint
在德汉语言中,白色通常象征着贞洁和无邪。在德语中,人们以“ich habe eine wei?e Weste”来表示自己正直无暇,汉语中也有“白璧无瑕”表达相同含义。此外,同红色一样,白色也可以作为一种生命之美的象征,德语中常用“Milch und Blut”中牛奶白和血红的意象形容人美丽且健康。
白色还通常被用来形容无色,表示虚空,汉语中以“空白”表示空无一物,“白丁”形容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在政治领域中,白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白色恐怖”指历史上被反动政府统治的专制、腐败的社会阶段。
(五)绿色的隐喻含义表达
在当今社会中,绿色所包含的生态环保意义已经逐渐成为其全球通用的主要内涵。在生态问题中,绿色更是成为代表性意向。“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等指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和发展,这种表达在德汉语言中通常可以直接互译。
绿色的这种隐喻含义源自于其是大多数植物的颜色,正因如此,绿色逐渐成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汉语中的“青春”一词,以绿与春的结合直接而形象指代朝气蓬勃的生命阶段,“青年”这一称呼也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发的动感。在其内涵的延伸义上,德语中有“auf grünen Zweig kommen”的表达,指获得成功。然而,绿色在汉语中,也有轻浮、不忠的负面含义,如古代的妓院通常被称作“青楼”,而对于妻子出轨的丈夫,人们也常用“绿帽子”来暗讽。
三、语言的隐喻内涵发展
隐喻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得以构建,产生一种创造性和超越语义规范的语用效果,不单依赖于语言结构或语言规范,而是处于语言使用、认知环境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语言学描述中,人们应更多地关注其在语言环境中表达的含义和语义效果。
表达方式的系统性有力证明了人类思维方式隐喻化的特征,人们的认知特点决定,人在认识世界时通常从感性角度着手,以自身经验来感知新事物并在大脑中构建自我的观点,进而以语言表达。为使交际顺畅进行,人们倾向于借助某一种意象(即Referent)来指代或描述所指的对象,这种表达通常与语言环境、交际参与者等因素相关。根据这种意象与所指对象的指向关系(即所指,Referenz),基于交际环境的整体建立,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自然联想到其所指,即隐喻内涵。
在语义层面上,语言符号只有在使用和流通中才具有意义。然而,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科技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发展,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所指关系都会相应变化。例如,绿色的隐喻含义变迁,过去人们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简单的表层意向理解层面,即由绿色联想到植物,进而联想到生命和希望,绿色便有了其最初的隐喻内涵——生机与活力。随着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有了新的内涵——生态,人们用绿色来指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
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去认知、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人们可以将其解释为:初步认知并形成理解,认知水平有所发展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认知,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新的理解并输出。初次认知和理解过程通常是无意识发生的,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对于输入信息进行进一步整合与加工,这通常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发生的,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无意识认知与理解。这种隐喻的指向关系形成,是由社会整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倾向所决定,并符合语言环境中大多数交际参与者的需求,这种关系一旦形成被使用,便不能被某一个体的意愿所改变,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交际规范。
四、顏色词的隐喻内涵发展
对颜色词隐喻的认识同样经历了认知—理解—再次认知—再次理解的过程,在语言环境整体的认知基础上,人们对颜色形成初步的体验和感受,产生相应的联想,建立颜色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例如,红色在最初被人们所认知时,由于其对感官的刺激,人们联想到太阳、火等意象,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因此,在德汉语言环境中,红色的最初隐喻内涵都与欢庆、愉悦相关,例如,中国的婚嫁喜事和春节以及西方的圣诞,红色都是最主要的色彩。然而,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对红色产生新的理解,它逐渐与革命事业相关联,红色成为共产主义代表,由此出现了众多诸如“红色革命”“红色根据地”等新表达,借此达到呼唤大众、激发共鸣的宣传效果。在德国社会中,虽然基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红色新的隐喻含义同样被大众所接受并构建认知,但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的差异,红色的表意相对负面,并且产生了“rote Gefahr”此类表达,传达出对共产主义的憎恶与恐惧。
隐喻是用一种概念去认知、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在颜色词的隐喻中,人们利用颜色词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对人的心理作用进行初步认知,构建颜色与客观世界的所指关系,产生新的理解,进而形成新的认知,建构新的概念。这实际是一种从无意识的接受,到有意识的理解与建构,最终形成新的无意识认知基础的过程。
当然,颜色词的隐喻发展受到历史的制约,某一阶段所通行的表达与这一阶段的社会现状和人类认知水平相吻合,某些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淡化,或停滞下来成为某一特定阶段的象征,而一些内涵却会在社会发展中得以传承。例如,“gelbe Gefahr”曾传达出德国人对黄种人的蔑视和憎恶,黄色在这里暗含侮辱性的意味,但随着历史和人们认识的转变,这种观念不复,黄色的这一内涵也停留在历史中;黑色在诸如“Schwarzmarkt”等表达中所蕴含的非法性意义却沿用至今,其与黑暗的关联使人容易产生负面联想,这使得其负面含义在中德社会中都根深蒂固并得以传承。
五、结语
隐喻使得语言表达超越一般的字面含义,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的内涵和延伸,它基于认知过程得以构建,产生特殊表达效果。因此,隐喻是一种处于语言使用和认知环境中,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当代语言学中,它是人们表达观点或一般经验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可以从一个语义场向另一个语义场转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交际正是因其违背了种种语言学规范,才得以更好地发挥功能。交际参与者在理解所接收的信息时,在一种无意识的语言接收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社会整体的认知习惯,从语言字面的意义中产生联想并产生理解和认识,然后进行反馈。在考量的过程中,人们要关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作用,关注这些因素的国别差异所造成的表达内涵,即隐喻意义的不同。人们应该将语言表达放在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横向的考量,而非将其仅作为孤立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领会其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同济大学德语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