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的宣言和纲领

2018-02-05 16:54李忠杰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界定报告特色

李忠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制定的一份最新的宣言和纲领。

报告在导语部分使用了一个词——登高望远。这既是对全党的要求,当然也体现了起草报告的指导思想和风格。这篇长达3.2万多字的报告,用报告自己的词“登高望远”来概括,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留下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之朗朗上口,思之富有哲理。它告诉千百年来的中华儿女,望远须要登高,登高方能望远。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来说,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定党的纲领、规划国家战略,当然必须具有登高望远的气势和境界。如此,方能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站在历史、时代和大局的高度,回顾、总结、思考、回答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阐述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立足新时代、展望新目标、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也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战略眼光、治国理念和时代精神。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是一份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登高望远的宣言和纲领,它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会在很多方面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份宣言和纲领的主要之点,我认为可以用7个关键词来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自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后,我们党和国家就一直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这反映在党代会报告中,从1987年十三大到2012年十八大,六次党代会的报告的标题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又会用恰当的文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搭配,表达出特定时期的任务和要求。

这一次,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其中,继续贯穿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又非常鲜明地使用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概念,也是十九大报告映入眼帘的第一个重大亮点。使用这一崭新的概念,无疑是经过精心考量后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思想,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并始终处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之中。回顾既往,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面向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表现出阶段性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将近40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报告没有把这个新阶段当作一般的阶段,而是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宣告这是一个“新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报告从五个方面作了界定: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五个方面,是五个角度,汇总起来,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要求。

这个“新时代”,必然会成为今后各方研究的焦点。一般来说,时代是个很大的概念,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使用。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归纳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从武器类别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核武器时代;从阶级关系和制度转换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运行状态和突出问题的角度,可以归纳为战争与革命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它们各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标准,但又可以相互补充,构成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

十九大报告中所称的新时代,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来说的,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取代世界范围那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所以,报告仍然肯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作出的历史性判断,也是高度自信和豪迈的产物。作出这样的宣告之后,未来很长的时期之内,我們所要建设的,都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将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都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如何界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因而也一直是革命建设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endprint

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实质的界定,在理论上虽然不能说已经非常完善,但其着眼点,是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此,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界定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遗憾的是,这一判断和界定没有能坚持下来,以致后来“左”的错误逐渐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理论和政治上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重新界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界定,成为我们党实行工作中心转移的基础,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几乎所有方针政策的基础。

当然,这一界定,如果从1956年算起,已经60多年了,如果从1981年算起,也已经36年了。几十年来,我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十九大报告对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界定,是应时而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是很有魄力的重要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新的界定,与此前的界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原来的界定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现在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界定都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所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改革开放将近40年以来,人民需求的层次已经大大提高,现在主要已不再是温饱的需求,而是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的发展,也已经到了较高水平,主要问题已不是整体“落后”,而是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充分。这种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研究和解决主要矛盾,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因此,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这样的界定,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形势、新特点,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如报告所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未来我们的战略方向、战略举措将会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当然,报告特别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同样也是符合“新时代”中国实际的。对中国国情,要从全局、整体加以判断,特别要看到它的不平衡性,不能只从发达地区、发达情况作出判断。

确认“两个没有变”,在政治上的必然结论,就是“三个牢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是我们党一直强调的,也是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的。

进入新时代,必然有新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报告首先从我们党的初心讲起。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8个字。在十九大报告里,他又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初心,就是我们党成立之初的心态、心志、心愿。其原生态的表现,就是责任之心、信念之心、奋斗之心、为民之心。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所谓初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报告里归纳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政治上的初心与历史上的初心,逻辑上是统一的。

这一初心,决定了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十九大报告概括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方面,可以称之为“四个伟大”。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伟大梦想,是十八大刚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以此表达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美好愿景。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为这项工程增加了新的特点。在“三个伟大”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而增加了一个“伟大斗争”。

十九大报告对“四个伟大”分别作了具体的阐述,界定了其内涵和要求。同时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提出“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继续前进的方向。对于全党,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个历史的召唤,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新命名。报告用8个“明确”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等。endprint

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重要的定位,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这一定位中的多个表述,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行动指南”等,都是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用语。

思想指导行动,理论化为方略。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报告一共列举了十四条方略。这些方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转化、实践和应用。

这些方略,有的是历史上早就有的,现在重新给予强调,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前就有的基本要求;有的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十八大以来作了新的发展和充实,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坚持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突出将人民群众放在“中心”地位;有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基本政策、基本方略,十八大以来又作了新的推进,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有的在十八大之前已有认识和举措,十八大之后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作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和拓展,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的则是十八大以来第一次提出,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基本方略体现了坚持和发展、坚守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很多都具有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特有的风格。

此前的党代会,先后提炼概括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但系统地概括“基本方略”,这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新概括的这些基本方略,将指导中国共产党未来治国理政的基本实践,体现在执政和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外部世界也可以从这些基本方略中,清楚地观察和预见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高瞻远瞩,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此后,这一战略逐步实施、逐步延展、逐步实现。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这样的目标,是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巨大承诺。

现在,到2020年只有短短两年多了。所以,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决胜,意味着到了最后阶段,到了最关键时刻。分分秒秒都是催人的战鼓和号令,必须决战决胜。所以,未来几年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要以巨大的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万里长征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再往后,还有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2020年之后的路怎么走?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步骤?都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明确的问题。所以,十九大报告的又一个重大亮点,就是第一次规划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葉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并郑重宣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报告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来的“三步走”战略,是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在提前到2035年,提前了15年。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用的是“现代化强国”,标准更高,要求更高,也更加鼓舞人心。

在现代化的目标中,十三大用的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个修饰词。十七大增加了一个“和谐”。这次十九大又增加了一个“美丽”,从而将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扩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目标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这五大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个方面的建设相对应,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吻合。

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从而使我们所要建设的文明扩充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五个建设,分别对应于五个文明,解决了原来长期不够对应的问题。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将会是一个历史性飞跃。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为未来30多年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鼓舞,必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和指导作用。

每次党代会,无一例外,都要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大会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界定为基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进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指导,以“四个伟大”为历史使命,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和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建设和工作的部署、任务和要求。

每一个方面和领域都有新的举措、新的政策、新的要求、新的主张。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宣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在政治建设方面,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在文化建设方面,第一次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第一位。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第一次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等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界定报告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