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基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采取以下方法能让学生利用教材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一、增加类似文本
即在原有文体提供的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实际及不同特点,增加一些与所学文本类似的文章,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和补充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教学时,从会意字“亲”入手,想像“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毕竟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平平淡淡的爱。最后,我推荐几本表现各种亲情的书给学生,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鸟奴》《红奶羊》《一只獵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和《消失的野犬》等。
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而深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亲人”的体悟去感受更为博大的亲情。我相信,在这堂课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感动,更重要的是这份感动将会内化为他们的力量,去学会爱。
二、进行拓展阅读
即通过对某一篇目的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训练,从而得到不同方面的提升,让学生由教材而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更多的内容。
新教材往往在课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好机会,因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如,学生在学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中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行两方面的写话训练:(1)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第五次对话;(2)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写一段话:“ 妈妈有办法,她 。只要 ,孩子们 。”再如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后,可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三、引入背景资料
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入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大意链接,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人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链接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不同的课文中感受相似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营造的意境中得到同一主题的陶冶和升华,也使本组课文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情感基调。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情感的熏陶以及思维的拓展。
链接相关背景资料的时候,可以链接学生的经验世界,学会联系。学生经验世界里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且具有神奇魔力,只要我们精心捕捉,与主题单元有机融合,不但能够以学定教,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化难为易,轻松突破主题单元教学难点。例如,对于习惯了“索取”“、被爱”的当代小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这种高尚的情感,难度很大。我们在教学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编排的一组课文时,就注意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联系《品德与生活》上的相关内容,联系学生读过的课外书,联系耳熟能详的歌曲《爱的奉献》,联系在公交车上让座、帮助同学解答难题时的心理体验加以体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的状况,大力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长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
【2】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04(05)
【3】周益民.开展“主题性阅读” 培养阅读主体人格.小学教学参考,200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