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建楠
最近,在山东淄博市,一对老人把自己儿子儿媳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带孙费”。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孙女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儿子儿媳未恰当履行抚养义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垫付的抚养费2600元。其实,所谓“带孙费”也并非照看孙女的劳务费,而是此前两位老人为孙女垫付的抚养费(如日常开支、幼儿园花费等)。
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该法定义务的主体首先是父母。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情况下,才会对未成年的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本案中,抚养孙女并非两原告的法定义务。因此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垫付抚养费2600元。
帮子女带孩子是许多中国父母默认的义务,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主力军”。只是出于慈爱之情的照看,未必能换来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恐怕也有许多劳苦和辛酸。上文中的例子比较极端,但也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在经济和家务上双重“啃老”的问题。
此外,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后,许多老人还不得不在高龄之下“重操旧业”,有的背井离乡到子女处帮忙带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一是出于对孙辈的喜爱,更大原因则可能是体谅到年轻人打拼不易。但老年人由此承担的劳累、压力、背井离乡的孤独感等都不容忽视。长春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她除了看孩子还帮做家务,白天小心翼翼地带孩子,生怕出什么问题,晚上还要带孩子睡觉,经常起夜哄孩子,累得有些精神衰弱。
事实上,“精神衰弱”已经不算最严重的带娃后遗症,更有老人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一家睡眠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现在老年人因为隔代带养带出情绪问题的,还真不在少数。每天接诊的三四十个睡不着的老人中有三成都跟带孩子有关。”
在一次随机的街头采访中,30位老人里有17位老人表示自己是主动要求帮儿女带孩子,另外,有9位老人说是“被要求”帮忙带孩子。其中,有些老人不止带一个孩子,受访老人中约有两成需要奔波两地帮忙带孩子。超过半数的老人表示,语言不通、气候、饮食等方面很难适应,八成的老人表示有孤独感,没有朋友圈,难以融入本土群体。
就像一位拒绝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所说“带孩子不是我的义务,带也只能算是情分,不给你带孩子是本分”。也许很多长辈不舍得把话说得如此直接,但话狠理不差。老人体谅晚辈在外打拼的艰辛,晚辈也要体谅父母照顾孩子的不易。如果“隔代抚养”没能让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却只有身心俱疲,郁郁寡欢,那我们就必须反思是否是对老人的关心不够,是否是因为自己当了甩手掌柜。
或许,文章开头与子女对簿公堂的老夫妇未必是看重判决中的2600元钱,而是更希望儿子儿媳再多关心孩子一些。应当认清,在看孩子的问题上爷爷奶奶只是负责“搭把手”,爸爸妈妈才该“唱主角”。无论是借看孩子之机故意啃老,还是以工作为由当甩手掌柜,于情于理都是不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