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董阳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48)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汉江支流——湑水河的上游,地理位置东经107°40′—107°49′,北纬33°43′—33°50′之间,行政隶属于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保护区南以财神岭为界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北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厚畛子大熊猫走廊带,东以秦岭主脊为界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西与陕西黄柏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保护区南北长约14.5km,东西宽约14 km,总面积12611hm2。
通过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现场访谈、拍摄图片等方式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及典型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文献相关资料等,调查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和变化过程,从而高度概括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化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燕山运动形成的秦岭山体,至老县城段相对平缓,山势巍峨,沟深谷阔。除青龙寨外,绝少断岩,最低处位于保护区西北部边界的青龙寨海拔1524m,最高处位于保护区南部边界的光头山,海拔2904m,相对高差1380m。河流受岩层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并间有山间断裂盆地。
保护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短而凉爽,秋季低温而多雨,冬季长而寒冷,距保护区较近的厚畛子和双庙子气象站多年观测,平均气温6.4-8.4℃,极端最高气温29.7℃,极端最低气温-19.7℃;年降雨量980mm;无霜期120天。
保护区为汉江一级支流——湑水河源头,区内7条沟系水流汇集于湑水河后经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太白县、洋县、城固县等,在城固县东南汉王城流入汉江,湑水河流长167.5km,水资源丰富,由于区内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无水土流失现象,河水晶莹,清澈见底。
保护区土壤有棕壤、山地石渣土土和山地草甸土。棕壤剖面为棕色,心土层鲜棕色、呈中性或微酸性(PH值6.4-6.8)反应,分布在海拔1400-2904m的高中山区;山地石渣土为母性土壤,土层薄,侵蚀强烈,发育弱;山地草甸土土层厚0.3-0.6m,石头多,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904m的高山区。
3.5.1 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区域,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132科508属1238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40属80种(含种下类群);种子植物112科468属1158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09科453属1131种。在该区植物种类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5种(中国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其中红豆杉、独叶草均为Ⅰ级保护植物,大果靑杆、秦岭冷杉、水曲柳、连香树、太白红杉和水青树等6种为Ⅱ级保护植物。区内还有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
3.5.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5目74科189属285种,其中:鱼类1目2科2种;两栖类2目5科8属8种;爬行类2目5科13属14种;鸟类13目36科107属190种;兽类7目26科59属71种。
保护区内属国家Ⅰ级野生保护珍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金雕等6种;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有黑熊、斑羚、紅腹锦鸡等19种。另外,保护区还分布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三有”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物种144种,如山溪鲵、丽斑麻蜥、寿带鸟、草兔、花面狸、野猪、黄鼬等。
经定量分析评价,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为89.4分,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良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有必要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
通过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发现保护区内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保护区周边和保护区内农业生产、交通设施等的建设、以及保护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均不可避免地造成保护区内生境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挖掘并发展旅游资源,必然进一步增大人为干扰对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1)吸纳资金加强保护管理力度。为了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质量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效果,保护区充分利用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完善保护科研体系,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潜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质量。
(2)严格控制保护区开发建设力度、范围和规模,积极探索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示范点或示范区,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针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今后应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继续完善生态环境研究体系,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