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体质随之增强,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大力提倡全面健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另一方面,国民的锻炼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究其原因,第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以19-22周岁大学生为例,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跑均已超过250秒。第二,学生无法从外部得到社会支持,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社会等各方面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学生无法做到劳逸结合,只能疲于奔命,从而导致体质下降。第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大学生的锻炼意愿随之降低,锻炼时间逐渐减少。第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设施不完善,学校很大一部分财政支出用在了教学上,并没有改善体育设施,间接地限制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体育锻炼是以提高和保持身体能力为目的的有内容、有计划和重复的身体活动[1]。社会支持是个体所体会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行为[2]。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锻炼状况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锻炼持续时间的锻炼行为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3]。研究者采用量表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4]。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厘清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参与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洛阳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的调查,对其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措施,对洛阳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本研究的对象是洛阳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并以洛阳市三所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86.7%。
2.2.1 文献资料法
以“社会支持”“锻炼行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等为关键词,通过查阅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期刊、著作以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趋势与方法等进行调查。
2.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大学生锻炼社会支持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运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法,即“符合”记5分,“有点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有点不符合”记2分,“不符合”记1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5]。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采用的是《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就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活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开展调查研究。《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频率和一次锻炼的时间三个方面考察身体锻炼量。身体锻炼量得分=强度×(时间-1)×频率。每个方面各分五个等级,记分为1-5分,身体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6]。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作为本研究的信度指标,对社会支持分量表和社会支持总分进行信度检验(见表1)。
表1 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的信度分析
由表1可知,社会支持量表及各分维度的信度值均在 .804- .911之间,可见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可靠性较强。
2.2.3 数理统计法
整理回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处理,确定不同社会支持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现状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得分
由表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相比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在锻炼社会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较高。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与主观支持的差异,其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呈现出统计显著性(t= -2.69,p= .007≤ .05)。所以说明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主观社会支持得分(20.92±3.50)高于男大学生(19.73±4.30)。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与客观支持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支持的差异分析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客观支持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呈现出统计显著性(t= -3.17,p= .002≤ .05)。所以说明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客观社会支持得分(21.98±2.92)高于男大学生(20.80±3.72)。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与支持利用度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大学生支持利用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呈现出统计显著性(t= -2.63,p= .009≤ .05)。所以说明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23.34±5.02)高于男大学生(21.71±5.98)。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与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其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呈现出统计显著性(t= -3.37,p= .001≤ .05)。所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70.81±9.72)高于男大学生(66.57±12.54)。
以上结果可知,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对社会支持的寻求、获得和给予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来说是弱势群体,容易从朋友、家人、老师那里获得支持;女大学生感情丰富,使得她们更能给予他人支持。相反,男大学生独立性较强,遇到困难时社会更多的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男女性别的差异对社会支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女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大于男大学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大于男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寻求他人的帮助,获得的情感支持大于男大学生,这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女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
表7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3.3.1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与其社会支持的差异。以下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差异。
由表7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支持总分(F= 1.18,p= .22≥ .05)、主观支持(F= 1.14,p= .31≥ .05)、客观支持(F= .44,p= .98≥ .05)、和支持利用度(F= .85,p= .67≥ .05)上的社会支持均未呈现出统计显著性。所以,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不存在差异。
表8 不同城乡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8可以看出,不同城乡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支持总分(F= .53,p= .99≥.05)、主观支持(F= .60,p= .90≥ .05)、客观支持(F= .47,p= .97≥ .05)、和支持利用度(F= .83,p= .70≥ .05) 上的社会支持均未呈现出统计显著性。所以,不同城乡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不存在差异。
该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无明显差异,即生活在城镇的农村户口大学生在高校可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由于我国农村政策的优惠,学校、教师和社会给予了农村户口学生更多的支持,使得城镇与农村户口学生的待遇呈现一致性。
3.5.1 体育锻炼与主观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锻炼行为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表10。
表9 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回归模型呈显著相关(F=1.578,p=.004≥.05)。
表10 锻炼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由表10可以看出,身体锻炼量与主观支持(p=.009≤.050);客观支持(p=.005≤.050)和支持利用度(p=.001≤.050)存在高度显著。
综上所述,这一结果与锻炼行为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的观点[7]一致。
4.1.1 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高于男大学生。
4.1.2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不存在差异。
4.1.3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不存在差异。
4.1.4 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呈现高度正相关。
4.2.1 父母和教师对大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学校对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管理松散,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此,学生应做到劳逸结合,在学习和就业压力过大时,主动寻求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4.2.2 洛阳市高校除能基本满足学生课堂体育锻炼以外,课下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大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地和改善器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和环境,保证大学生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2.3 教师、家长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的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缓解压力。
4.2.4 学校应积极、大量的开展多种学生社团活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加入感兴趣的社团,并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2.5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以性别、年龄、城乡和年级划分的研究标准,分析出各个类型当中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对于大学生社会支持改善的作用较为明显。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言,重视并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做好配合工作是极为迫切和重要的。
[1] Caspersen,C.J,Powell,K.E&Christenson,G.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26-13 1.
[2] Cobb,S.Social support a moderator of li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5):300-314.
[3] 张裕. 锻炼行为对中学生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65-66.
[4] 陈作松. 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6-58.
[5]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94-96.
[6]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8(1): 5-6.
[7] Weinberg&Gould.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