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2018-02-05 10:00:45郑绍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山茱萸丹皮六味地黄

郑绍勇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中血糖升高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类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尿、口干、多饮及消瘦[1-2]。目前糖尿病的分类仍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分为I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4型,其中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2]。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虚与血虚气滞4型[3]。糖尿病治疗过程比较漫长,治疗难度比较高。有研究表明,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作用优于单纯西医治疗[3-4]。本研究检索了1979—2016年中国知网中与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有关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阴虚型糖尿病的常用中药配伍规律进行探讨,以期为阴虚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于2016-07-20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与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79-01-01至2016-07-20。检索策略为:TI=('Ⅱ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AND SU='阴虚'。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对糖尿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以中医方药为主要治疗方法;(3)针对Ⅱ型糖尿病阴虚型的临床试验研究、临床经验报道文献;(4)取得确切临床疗效(临床有效率≥60%)。排除标准:(1)综述、理论探讨性文献;(2)采用中成药治疗的文献;(3)以治疗并发症为主的文献;(4)重复方剂仅选用1次。

1.3 文献筛选 由2名评价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及全文,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确定。

1.4 资料提取与数据标准化 记录文献的基本情况、中药使用情况。参照《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中药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5],以防止同药异名、异名同药情况,并将方名拆分为单味中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的判定首先以置信度为标准,其次参考支持度,分别计算高频药物2药、3药、4药、5药、6药、7药联用的支持度(药物同时出现频次占总频次的概率)和置信度(药物同时出现频次占该药物单独出现频次的概率),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80%;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初步检索出相关文献78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删除文献707篇,最终纳入合格文献79篇。其中,发表日期为2001—2003年8篇(10.1%),2004—2006年 13篇(16.5%),2007—2009年 5篇(6.3%),2010—2012年14篇(17.7%),2013—2016年39篇(49.4%)。

2.2 中药使用情况 79篇文献共涉及中药121味,累计使用频次830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24味,累计使用频次为576次,占总频次的69.4%。使用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山药、山茱萸、生地黄、麦冬、茯苓、丹皮、熟地黄、黄芪、泽泻、知母,其中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熟地黄、泽泻均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见表1)。

2.3 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2.3.1 高频中药2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共得出2药联用的组合14组,其中8组为六味地黄丸组成的组合,分别为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茯苓+泽泻、山药+泽泻、山药+丹皮、山药+山茱萸、山药+熟地黄、山茱萸+熟地黄(见表2)。2.3.2 高频中药3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3药联用的组合共101组,涉及中药19味,其中86组包含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1~3味中药。支持度排在前3位的3药联用组合依次为茯苓+山药+熟地黄、丹皮+熟地黄+泽泻、山药+熟地黄+泽泻(见表3)。

表1 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情况Table 1 Twenty-four Chinese medicines most frequently used (≥10 times) for the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t diabetes

2.3.3 高频中药4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4药联用的组合共86组,涉及中药14味,其中85组包含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1~4味中药。支持度排在前3位的4药联用组合依次为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茯苓+山药+山茱萸+知母、丹皮+茯苓+山茱萸+泽泻(见表4)。

2.3.4 高频中药5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5药联用的药物组合共32组,涉及中药12味,其中32组均包含了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1~5味中药。支持度排在前3位的5药联用组合依次为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山药+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见表5)。

2.3.5 高频中药6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6药联用的组合共7组,其中1组均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6组将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任1味中药替换为枸杞。支持度排在前3位的6药联用组合依次为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山药+熟地黄+泽泻(见表6)。

2.3.6 高频中药7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 7药联用的组合共1组,为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枸杞,即六味地黄丸组成+枸杞。该组合的支持度为10.13%,置信度为87.50%。

2.4 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10次的24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类为2~5类,均有1类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其中,聚类为2类:第1类为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6味中药,第2类为余18味中药。至参考线14.5附近,将24味中药聚类为5类:第1类为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6味中药,第2类为麦冬、天花粉、生地黄,第3类为丹参、黄芪,第4类为黄柏、知母、枸杞,第5类为余10味中药(见图1)。

表2 高频中药2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Table 2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results of 14 frequently used combinations of two Chinese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t diabetes

表4 高频中药4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较高的前10位)Table 4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results of 10 frequently used combinations of four Chinese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t diabetes

表5 高频中药5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较高的前10位)Table 5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results of 10 frequently used combinations of five Chinese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t diabetes

表6 高频中药6药联用的关联规则分析Table 6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results of 10 frequently used combinations of six Chinese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t diabetes

图1 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树状图Figure 1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dendrogram of the 24 Chinese medicines used 10 or more times for treating yin-deficient diabetes

3 讨论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血虚气滞四型[6],由此看出,糖尿病以阴虚为主,可兼夹热盛、气虚、阳虚、血虚、气滞等兼证。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将24味中药聚类为5类,结合《方剂学》[7]和《中药学》[5]中方药的功效,第1类功效为主治肝肾阴虚;第2类功效为滋阴、清热;第3类功效为益气、清热、凉血、活血;第4类功效为滋阴泻火;第5类组成相对无规律。在聚类为2~5类的过程中,其中六味地黄丸组成中的6味中药都作为单独的一类保持不变,说明六味地黄丸可作为阴虚型糖尿病的主方,并可根据不同证型配伍清热、凉血、补气、活血等治法,若阴虚症状较重可配伍麦冬、天花粉、生地黄、枸杞;兼见气虚、血瘀症状可配伍丹参、黄芪;若热象明显可配伍黄柏、知母,其他兼症可随症加减。

张成秋等[8]使用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阴虚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文平凡[3]使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减少,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明显下降。郭广林等[9]使用加味六味地黄丸可明显地改善治疗糖尿病肾病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MG定量、BUN及Scr。邓小敏等[4]运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患者,作用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合高频中药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其关联规则排名靠前的中药组合均属于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这说明六味地黄丸及其包含的各药物组合均对阴虚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病证结合是辨证施治的关键,针对以阴虚型的糖尿病,以六味地黄丸作为基本方剂,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兼夹气虚、实热、血瘀、血热等阶段性病机配伍相应的中药,这一组方规律值得推广使用,并为中医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贡献:郑绍勇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学处理,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进行英文的修订,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1]徐蓉娟.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文平凡.六味地黄丸加黄芪治疗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3):5-6.DOI:10.3969/j.issn.1671-4040.2011.03.003.WEN P F.Clinical obseervation the effection of liuweidihuangwan add huangqi treatment of DN who with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J].Practical Clinic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1,11(3):5-6.DOI:10.3969/j.issn.1671-4040.2011.03.003.

[4]邓小敏,唐丽丽,陆斌,等.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92-194.DOI:10.13422 /j.cnki.syfjx.2014110192.DENG X M,TANG L L,LU B,et al.Shengmai powder combined liuwei dihuang pills applied in treatment of type Ⅱ diabetes with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syndrome[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14,20(11):192-194.DOI:10.13422 /j.cnki.syfjx.2014110192.

[5]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6]中国药监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许济群.方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4-105.

[8]张成秋,辛青,王秀琴.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19):1660-1662.DOI:10.13288/j.11-2166/r.2013.19.022.

ZHANG C Q,XIN Q,WANG X Q.Effects of liuwei dihuang pill on serum adiponectin and high-sens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kidney yin-deficien pattern[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54(19):1660-1662.DOI:10.13288/j.11-2166/r.2013.19.022.

[9]郭广林,黄赛花,何景静,等.加味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6):111-113.DOI:10.13457/j.cnki.jncm.2013.06.042.GUO G L,HUANG S H,HE J J,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odified liuwei dihuang pill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nephropathy[J].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2013,45(6):111-113.DOI:10.13457/j.cnki.jncm.2013.06.042.

猜你喜欢
山茱萸丹皮六味地黄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3:00
六味地黄丸的现实应用
凤丹愈伤组织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
3种丹皮酚凝胶经皮渗透性能的比较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51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山茱萸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33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6
豫西南山区山茱萸播种育苗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0
六味地黄丸(汤)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HPLC法测定山茱萸果核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6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