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马铃薯的病虫害较多,目前比较普遍的病害有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等,其中以马铃薯的病毒病最为严重,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
1.马铃薯早疫病
1.1传播途径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1.2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1.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 培育壮苗:要调节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在苗子长到两叶一心时进行分苗,谨防苗子徒长。苗期喷施奥力克-霜贝尔500倍液,可防止苗期患病;(2)加强田间管理:要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缓苗后要及时封垄,促进新根发生。温室内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透光管理。结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传病的机会。
2.马铃薯环腐病
2.1传播途径
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是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
2.2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2.3防治方法
(1)播前汰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六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m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2)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有条件的最好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
3.马铃薯黑胫病
3.1传播途径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3.2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大小1.3~1.9×0.53~0.6(um),革蘭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适宜温度10~38℃,最适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3.3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3)噻霉酮叶面喷雾80g/亩,连用两次。
4.马铃薯病毒病
4.1传播途径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 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4.2为害症状
病株上的叶脉、叶柄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易折。感病初期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有枯斑,以后背面叶脉坏死,甚至沿叶柄蔓延至主茎。主茎发病时产生褐色条斑,导致全叶萎蔫,但不脱落。重花叶病由Y病毒侵染引起。Y病毒既可以通过汁液机械传染,又可以通过蚜虫传染。
4.3防治方法
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靠蚜虫传播,因此防病同时要治虫防。防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2%核苷溴吗啉胍30-50ml兑水30公斤,病菌速灭13ml/亩,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等杀菌农药。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远离茄科菜地;避免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