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亮 韩春玉 王海
摘 要:作为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部分,水稻的种植效益与国家粮食产量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基于此,本文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及水稻效益的增强进行了分析,种植人员需要进行控苗技术、控肥技术及控病虫技术的优化,通过合理选择水稻品种、旱育秧的推广应用、水稻苗床的科学准备及收获时间的合理选择等措施,增强水稻种植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控肥技术;旱育秧;苗床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137
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中,种植人员大都选择杂交水稻及矮秆水稻进行种植,通过旱育秧技术实现水稻质量及产量的提升。在实际的水稻种植中,由于种植人员专业素养偏低,肥料施加不科学,导致水稻产量及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种植人员需要进行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以此增强水稻种植效益。
1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的措施
1.1 控苗技术
在实际的水稻种植插秧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注重控苗技术的优化,选择优生优育的水稻秧苗,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一般来说,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浪费肥料、病虫害加剧或者水稻生长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对水稻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种植人员需要优化控苗技术,尽量规避质量低下的秧苗,选择质量优质、生长状况良好的秧苗,避免肥料的浪费,从源头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种植管理的有效性,提升水稻的产量。
1.2 控肥技术
科学合理的肥料应用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如果种植人员使用过多的肥料,不仅不会发挥出肥料的作用,还会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进入到土壤中,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对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种植人员需要进行控肥技术的优化,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选择相应的肥料,实现肥料应用价值最大化,降低水稻种植的成本,提高水稻的产量,从而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在水稻移栽之前,种植人员可以将1.5~2t的农家肥、10~20kg的硫酸钾肥、20kg普钙混合在一起,向水稻施加复合肥;水稻移栽之后,种植人员只需要施加尿素或者其他种类的氮肥追肥即可。
1.3 控病虫技术
病虫害对水稻造成的影响非常大,种植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控病虫技术的优化,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常用的控病虫技术包括物理及化学这2个方面。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引进天敌、喷洒农药或者捕虫器等方式防治病虫害。种植人员需要在幼虫时期或者病害初期进行农药的喷施,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农药中添加增效剂,增加农药的药效,有根本上消灭病虫害。农药喷施过程中农药的用量是种植人员关注的重点,如果农药使用量过少,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消除,还会使病虫害对农药产生免疫力,导致病虫害失控;如果农药使用量过多,容易导致水稻农药残留量超标,不符合安全食品的标准要求。
2 增强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水稻品种的合理选择,水稻品种与水稻种植效益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水稻种植中,种植人员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状况,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水稻正产生长的生态环境、病虫害状况以及栽培水平,合理选择水稻品种,要求选取的水稻品种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能力、具备较高的成穗率以及结实率。比如种植人员可以选择Q优6号或者宜香725等水稻品种,提升水稻的产量,增强水稻种植效益。
保障水稻苗床的科学性,水稻的生长习性偏向于湿热,更喜欢高温。因此,在进行水稻苗床的准备时,种植人员需要从水稻的生长习性出发,选择地势相对平坦、背风向阳的区域,并保障土壤具备较强的肥力和深厚的土层。一般来说,种植人员会选择具备上述条件的菜园地或者熟旱地作为旱育秧的苗床。在实际的苗床准备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精细整地,确保苗床中没有较大的土块。
合理选择水稻收獲时间,在明确收获时间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准备健全的水稻收获设备及收获人员,当水稻田中90%以上的水稻植株都呈现出茎叶变黄以及籽粒变硬的状况,而且籽粒颜色符合该品种的标准时,则表明水稻可以收获[1]。
3 结论
水稻种植过程中有多个方面具有改进空间,能够进行优化。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种植人员需要认识到水稻种植方面的改进技术及完善措施,通过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全面提高水稻的产量及质量,从而增强水稻种植效益,为水稻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居民提供充足的粮食,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仕林.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及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8,38(8):135.